事實上,世界上早就有人致力於《易經》的研究了。微積分和數理邏輯學的創始人萊布尼茲就從《易經》中領悟到:“叁伍以變,錯綜其數……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從而發明了二進位製的數學和計算機。更驚人的一個發現是,經過科學家們研究證實,中國3000多年前的《易經》中,已經包含了牛頓定律、庫侖定律和高斯定律……
《易經》最早記載了天地日月運行的規律,最早發現了太陽黑子變化對大地、人體所產生的影響。對自然現象,《易經》說:“陰陽盡而四時成,剛柔盡而四雛成,陰陽相會,萬象乃生。陰陽聚而為雲,和而為雨,凝而為雪,合而為雷,激而為電,交而為虹霓,怒而為風,亂而為霧……”。“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易經》在軍事上的運用主要是“八卦陣”。《孫臏兵法》中評述了這八陣: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陣、雁行陣、鉤行陣和玄囊陣。八陣變化無窮,八八六十四陣就是根據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褂而來的。最為人們樂道的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擺的八陣圖。據史書記載:諸葛亮用石擺八陣,常有氣如雲,從內部升起,似有千軍萬馬,蔚為壯觀。他曾用此陣大敗了東吳陸遜統帥的軍隊。《易經》又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潛科學著作,書中的精義,乃是對於天道與理的綜合探討,堪稱追求宇宙原理的推一著作。科學家們曾預言:精通了《易經》,那麼當今的世界之謎將不期而解。
1986年4月,一件根據《易經》效應原理製造出來的中國3000多年前的青銅噴水震盆,在美國成為爆炸性新聞。各大報紙都作了詳盡的報道,有的標題赫然寫道:“超越現代的中國古代科學”、“難解的中國《易經》”、“神奇的物理超導現象”,等等。在美國紐約一家高等學府實驗室內展出的青銅噴水震盆,形狀及大小像一個燒菜鍋,底部扁平,左右各有一柄,盆底刻有四條鯉魚,魚與魚之間,刻有四條清晰的《易經》河圖拋物線。中外記者、教授、科學家及多年從事《易經》研究的權威們,都用驚奇的眼光觀看這千載難逢的神話般的寶物。根據《易經》記載,倒半盆清水進去,按要求用兩手輕輕摩擦盆的兩個把柄,霎時,奇跡出現了:盆裏的水驟然波浪翻滾,洶湧澎湃,緊接著4股水柱像箭一樣不停地向上噴射,達兩尺多高。在4股水柱向上噴射和降落的過程中,不但形成一種蔚為壯觀的奇景,還奇妙地發出古代音樂。兩手少許摩擦的熱量,導致如此神奇的超導能量,這種不可思議的物理效應使中外科學家深為震驚,他們說:“這真是神話般的現實,白日的夢。”在場的美國、日本的物理學家手捧寶盆愛不釋手,他們用各種現代化科學儀器反複檢驗查看,試圖找出導熱、傳感、推動及噴射發音的構造原理,但始終未能如願以償。科學家們還用當今世界上最精密的計算機、繪圖儀以及紫外線透視、掃描,將青銅噴水震盆準確無誤地繪製在一張紙上,然後選拔最優秀的鑄造工精工製作。於是一隻青銅噴水震盆的“孿生兄弟”於3000年後的1986年10月在美國誕生了。很可惜這件美國噴水震盆既沒有噴水,發音功能也很呆板。一位物理學家說:“不知它的集成構造原理,即使仿造一萬次也不會成功。要想弄懂它,讓它為人類服務,至少得將中國的《易經》這部偉大的科學著作弄懂。”在場的美國、日本科學家齊聲盛讚中國古代科學集成鑄造技術的偉大成就。他們說:“青銅噴水震盆已成為當今世界之謎,因為它超出現代科學範疇,如同飛碟、百慕大三角、金字塔一樣,讓人不可思議。”並預言:“《易經》效應一旦被解開,並為人們所掌握,至少將人類社會推進一個世紀,就像愛迪生發明了電,結束了煤油時代一樣。”
《易經》這部著作如此偉大,它的作者是誰呢?史書記載:遠古羲畫八褂,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這裏時,又將伏羲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而成《周易》。那麼,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為什麼能寫出這部被後人稱為世界文化瑰寶的著作呢?他有如此高深的超前學問和智慧嗎?北京大學地理係陳傳康教授提出了《易經》成書新說,他猜想這部古書是記錄天外來客所遺留下來的科學知識的形式推理書。陳教授的這種見解,立即引起國內外《易經》學界的關注。
陳傳康教授說,外星人光顧地球,並“告訴”了周文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而周文王作為一個遠古初民學者並不能懂得其內容,隻能以卦鈞推理關係記錄下其形式,從而使夏易和商易的純占卜之象疊加了隱含現代科學內容的義理內涵。陳教授以地球上的眾多遺跡作為引證,說現在發現的非洲、歐洲、美洲以及中國不少原始岩畫、壁畫,都不約而同地繪有外國圓環的頭像,極可能是戴頭盔的外星宇航員形象,而這些繪畫產生的年代與《易經》出現的年代相距不遠。
周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河南省久裏城遺址,高出地麵5米許,是一座上萬平方米的方形台地。陳教授考察後,斷定此係一處人工土台,並非天然形成,可能就是外星飛船的降落台……
謎團結結的《易經》,正等待著人們去破譯。
外星人留下了《太極圖》嗎
神秘莫測的《太極圖》,從古到今,讓人們費盡了腦筋,它的作者是誰,至今仍是個難解的謎。下麵有介紹關於《太極圖》來源的幾種說法:
《太極圖》古說
《太極圖》又稱《先天圖》或《天地自然之圖》,是中國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張圖,也是眾說紛壇、爭論最激烈的一張圖。
雖然《周易·係辭傳》中已明確提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但漢代以後所傳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極圖》。直到宋朝道士陳博才傳出《太極圖》,並有“先天”、“後天”之分。後來,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根據陳博所傳的《太極圖》,寫了一篇《太極圖說》,發揮了《周易》的觀點,提出“無極而太極”的哲學思想。到朱熹撰寫《周易本義》,才正式將《太極圖》附在《周易》前麵。他看出,離開了《太極圖》,《周易》隻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占卜之書,根本夠不上列群經之首。這其間,真正對《太極圖》有所研究的首推理學家邵雍。據邵雍說,先天《太極圖》為伏羲所畫,後天《太極圖》為周文王所做。並指出:“伏羲之易,初無文字,隻有一圖矣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朱熹則認為,《太極圖》源自漢朝煉丹土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後來的易學大家胡謂也說:“《太極圖》取《參同契》之月體納甲。二用三五,與九宮八卦混而為一也。”由此看來,《太極圖》的一個間接來源是道教,似乎是沒有太多疑問的。但是,它的源頭在哪裏呢?它是否真像《周易》和道教所說的那樣是伏羲所做的呢?
《太極圖》今說
從《太極圖》來看,具有濃厚的巫覡文化特征,能否進一步假設,《太極圖》是中國上古巫覡文化的總綱、源頭?因為《太極圖》所顯示的陰陽、消長、動變、靈性信息等特征,無一不是構成中國上古巫覡文化的基本特征。那麼,《太極圖》的真正源頭在哪裏呢?
《太極圖》和伏羲
《周易·係辭傳》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話:“古者包牛羲氏(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事物之情。”同時又指明,伏羲時代,還是“作結繩而為網,以佃以漁”的時代。從考古學上看,這時期尚處於迫於自然力量、窮於應付的原始部落狀態。就那樣一個時代,怎麼會有閑情逸致和技術手段去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作如此玄奧的八卦太極圖呢?這還得從伏羲的傳說談起。
伏羲,又寫作伏犧、包羲太吳、太白皋等。《帝王世紀》中說他是“大吳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者,象日之明,是稱為太吳。”
據今人考,伏羲的“伏”為表音字,按上古音應當讀為“博”,“博”就是“偉大”的意思。所以伏羲也就是“偉大的羲”,而這位“偉大的羲”又正是先秦典籍中的東方之神(太陽神羲和),也就是說,伏羲實際上可能和太陽或者東方的某一星座有關。從史籍上看,伏羲又與龍有密切關係。《左傳》上說:“太吳氏以龍紀。”《拾遺記》也說:“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正是從這一點上,我們找到了一個小小的突破口。
《史記·封禪書》記載:“有龍垂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龍乃上去。”據此,台灣飛碟研究協會會長呂應鍾先生提出了“龍就是飛碟”的看法。的確,龍(不是生物學上的恐龍)這種過去被視為神話傳說的動物,現在似乎應當重新認識。《說文解字》說龍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又解釋“鱗”為“魚甲”。現在看來,這種能暗能亮、能細能粗、能短能長而又披著硬甲的“龍”,和我們觀察到的雪茄型飛碟非常相像。
就目前所見,在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飾圖案中就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像。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上古文化符號(包括巫覡文化)大都是象征性的,列維·斯特勞斯稱之為“緊鄰著感性直觀”。因此,我們是否可以考慮,所謂伏羲“蛇身人首”不過是一個象征性表述,它暗示著伏羲是一種半人半神的生命體,是直接和“龍”(或許就是飛碟)有關的生命體。何況,伏羲的出生也是很神秘的。《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他的母親“履大人跡於雷澤”而後生下了伏羲,而且“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太師。”如果伏羲就是“偉大的太陽神”,而他又是乘著“龍”(飛碟)來到地球上,在傳授了一些天文、地理知識以及一些神通(特異功能)後,由於上古民智未開,為了不使外星球高級文明失傳,留下了一幅整合性的《太極圖》讓後人去破譯。那麼,今天我們看到《太極圖》包羅萬象的內容就不奇怪了。
《太極圖》和天文學
《太極圖》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可以說是一脈相承。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理論基礎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最早見於《尚書》,陰陽學說來源於《周易》和《太極圖》。《淮南子·天文訓》將陰陽原理對應日月星辰,認為陽氣凝聚則生火,火之精者為日;陰氣凝結為水,而水的精者就是月;所以又稱日為太陽,月為太陰。至於星,則是從日月溢出的氣的結合物,它們由於稟受的陽精、陰精的分量不同而各異。以後,五行又配上五音、五色甚至五德,這就從天文發展到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