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畫刊為什麼會上這個大當呢?這批卷帙浩繁、轟動一時的贗品到底出於何人之手?
日記是《明星》畫刊研究員海德曼想盡辦法取得的,他是狂熱的納粹遺物收藏家,還認識幾名前納粹高級軍官。他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幾天,有一架飛機載著希特勒柏林地堡的秘密文件和資料,在波爾納多夫(今日東德境內)附近墜毀。希特勒知道飛機失事後大為震驚。海德曼認為,這架飛機運載了大批對後世意義重大的希特勒私人文件。
1980年初,海德曼遇到一名收藏家,他向海德曼出示珍貴的收藏品:一本希特勒私人日記,還聲稱這是從波爾納多夫失事飛機殘骸中撿到的。
海德曼追查下去,發現日記來自斯圖加特一個自稱費舍的人。1980年底,海德曼與費舍見麵,費舍的哥哥是東德邊防軍的將領,他從波爾納多夫村民手中獲得那批日記。村民是從墜毀的飛機殘骸中撿獲日記的,共27本,海德曼所看到的隻是頭一本。
海德曼欣喜若狂,隨即跟費舍協商,要把餘下的日記連同一本從沒出版的希特勒《我的奮鬥》手稿偷運到西德。費舍討價250萬馬克,當時合100多萬美元。海德曼將此事向《明星》畫刊主管人員報告。
海德曼強調此事絕對保密,日記不能讓專家鑒定,因為一旦讓人知道希特勒日記尚存人間,那個東德將軍就會立刻停止偷運。《明星》畫刊的主管人員認為費舍索價並不高。
《明星》畫刊的主管人員忽略了一件事:海德曼本身對納粹事物簡直入了謎。他為了訪尋大戰末期銷聲匿跡的希特勒信件,花了雜誌社大量金錢,卻一無所獲。海德曼本人收藏的納粹遺物全屬於贗品,他卻自信件件皆真。海德曼決定翻修一艘納粹空軍元帥戈林所有的遊艇,更導致其負債累累。
盡管如此,《明星》畫刊主管人員還是接受了海德曼提出的條件,隻讓他一人跟費舍聯絡,並且開了一個特別的銀行戶號,讓他提取大量現金,代表《明星》畫刊支付給費舍。
1983年2月初,海德曼向《明星》畫刊主管人員呈交第一批日記:共三本筆記簿,每本約厚半寸,黑色人造皮麵,上有印成凸字的希特勒名字縮寫,還用紅色封蠟密封,並附有希特勒私人物品。內文用一種古老的德文字體書寫,在場者無一懷疑其真實性。
日記隻交出了12本,海德曼就說每本要漲價至10萬馬克,而主管人員竟無一反對。再交出6本之後,索價又漲至每本20萬馬克。海德曼同時要求《明星》畫刊給他150萬馬克(61萬5千美元)作為發現日記的報酬。他還宣布,飛機失事後搶救出來的日記,不止先前說的27本。
費舍把日記偷運到西德所得的報酬還沒有上述那麼多,《明星》畫刊付的錢大部分為海德曼所吞沒。不過,費舍偷運日記所冒的險,也沒有他對海德曼說的那麼大。
費舍真名庫珧,他哥哥並不是什麼將軍,其實是火車站的搬運工。庫珧是偽造納粹遺物的專家,最擅長偽造希特勒的畫,以極高價錢將假畫賣給容易上當的富有收藏家。多年來這種假畫已賣出了好幾百幅,每幅都附有真跡證明書。後來他決定偽造一本希特勒日記,才知道比以前偽造的任何東西都要容易,而且獲利更巨。
庫瑰搜集了500多種畫刊,作為了解希特勒日常生活的參考資料。研究工作就緒後,不到五個小時即可仿希特勒手跡寫一本日記。書寫所用的筆記簿是在東德尋得的舊練習本,為了冒充陳年之物,他反複彎它捶打它,在上麵潑茶水。日記內容平凡乏味,任何理解希特勒思想的人都不會上當。日記連篇累牘全是公事和納粹黨的流水帳,例如其中一連五頁僅記載了一份德國軍官的晉升名單,海德曼竟然堅信日記真實無訛。
由於國內外要求澄清日記真偽的壓力日增,《明星》畫刊隻好嚴格審查這批日記。經過化學鑒證,結果不容置辯:《明星》畫刊的獨家發現原來隻是贗品。這隻能怪自己,《明星》畫刊主管人員急欲在新聞界一舉揚名,對海德曼以往屢屢受騙不以為意,起初審閱日記又十分草率。為了防止走漏風聲,盡管所費不菲,也隻有少數要員知道這樁交易。
《明星》畫刊經海德曼之手,總共付出了940萬馬克(差不多400萬美元),其中100萬至今下落不明。連同其他有關賠償,這件丟臉的事《明星》畫刊總共花了l900萬馬克。海德曼和庫珧承認訛騙,被判入獄。
納粹遺物(不管真假)的交易,至今依然十分興旺。混世魔王希特勒即使死了這麼久,世人對他還是極感興趣。
為什麼古代婦女都要穿耳
古時候,女孩子長到10歲左右,母親就會請人擇黃道吉日替她穿耳。一般的方法是,先用手指和著米粒,把女孩的耳垂摩軟,然後用一支小針在耳塞凹部戳一下,塞進一根線,敷上土藥,手術就完成了。慢慢地,這地方長成一個小孔,可以戴上王真王當、明珠等各種耳飾。為什麼古代婦女都穿耳戴王真王當呢?目前最基本的說法大約有4種。
由於王真玉、耳王當等都是要在耳垂穿孔後才能戴上去的,所以有人提出這樣的看法:上古時為了防範買來的女子逃跑,就在她的耳朵上穿了孔,戴上一個環或是什麼東西做記號。即使女子把戴上去的東西拿掉了,但人家一看到耳垂上的針眼,就知道這是個逃奴,馬上抓起來。誰知耳朵上戴上了東西,走起路來很有一番風味,於是貴婦人們爭相效法,漸漸形成了穿耳戴王真王當、珠的風俗習慣。
第二種說法認為,古代婦女在耳垂上附起一顆珠,最早本是“蠻夷”女子的妝飾。古書說“蠻夷”婦女輕淫,喜歡走動,所以在耳垂上掛起一串東西,走起路來,啷口當作響,十分美觀中聽。中原華夏族的貴婦人在她們的影響下,也漸漸如此打扮起來,後來,民間婦女亦隨之打扮起來,遂釀成這麼一種現象。
第三種是一種古老的說法,該說法認為,中國上古社會的宗法製十分盛行,在士大夫家裏,當官的丈夫為了讓妻子鄭重,不偏聽偏言,就在她耳邊穿耳戴上王真王當、明珠一類首飾,讓她時時提醒自己,以做一個合格的內當家,據考證,它的使用在周代,比如周宣王的薑後就戴王真玉,它先在宮廷後在民間使用。當時有句俗語叫“不瘴不聾,不成姑公”,正說出了婦女戴玉的作用就是防閑,要她裝聾做啞,別管“閑事”,這樣才能安穩地過日子,生兒子、娶兒媳和做婆婆。
第四種是民俗學家的看法。他們認為,穿耳戴王真王當或明珠,是原始社會的一種遺習。原始社會的人,其審美觀點帶有很大的功利性。誰能打到野獸,他就必定把野獸的牙齒或角插在自己的鼻孔裏或耳朵上,以示自己的威武勇敢。後來,到一夫一妻製出現後,做丈夫的便把自己的“戰利品”轉讓給妻子,當玉石、金屬品的裝飾品出現後,這些小巧、優美的東西便取代了原先粗糙而低劣的“戰利品”,成為婦女們不可或缺的美容品,並由於它的優美中看而一直流傳到現在。
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看來,古代婦女為什麼穿耳戴王真王當又是一個難解的謎。
孔子刪《詩》說
《詩經》(也稱《詩》、《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關於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在許多方麵依然眾說紛紜,無法作出定論。孔子是否刪過《詩》就是一個懸案。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詩》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文學價值,所以對它的作者、編定者、編著年代等問題,不大可能進行探討。直到漢代,司馬遷為了寫《史記》才對《詩經》及孔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刪《詩》的觀點,這種觀點就一直延續到今天,並不斷得以補充、發展。主張這種說法的理由主要有三點:第一,漢代距離春秋、戰國不遠,司馬遷所依據的材料自然比後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國家有1800多個,一國獻一詩,也有1800多篇,可見古詩本來是很多的。孔子從前人已收錄的3000多篇詩中選取305篇編為集子,作為教科書,是可能的。第三,對照書傳中所引可知《詩經》中有全篇未錄的或錄有章句等情形,這種情況也與刪《詩》吻合。
最早對孔子“刪詩說”提出異議的是唐代的孔穎達。他在為“五經”作疏時,發現司馬遷《史記》中的敘述與先秦典籍對《詩》運用情況不相符合。於是,到宋代就形成了及時“刪詩說”之風。近代的顧頜剛、錢玄同、範文瀾等都基本上持這種觀點。歸結起來,反對孔子刪《詩》說的主要理由是:
第一,《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禮到魯國觀周樂,演奏十五國風和雅頌各部分,其中的編排順序與今天的《詩經》大體相同,而據現存的資料看,孔子當時隻有8歲,根本不可能刪《詩》,可見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詩經》的編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第二,孔子自己隻是說“正樂”,並沒有說刪《詩》。再說孔子返魯“正樂”時已經69歲,如果刪《詩》該在這個時候,為什麼在這之前他一直是說“《詩》三百”呢?第三,《詩經》中有不少“淫詩”,這些不符合孔子禮樂仁政思想的詩為什麼沒有被刪掉?第四,先秦各種史籍所引的詩,大多數見於今天的《詩經》,據王士偵《古詩選》、沈德潛《古詩源》所輯逸詩,不過50首。這說明《詩》在當時隻有300篇,即使孔子刪詩,由於他在當時隻是諸子中的一家,影響不是很大,更不可能影響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兩種觀點唇槍舌劍,論戰了1000多年,至今仍爭論不休。看來,孔子是否刪過《詩》的確是一個難解的謎。
“第一奇書”之謎
古典小說《金瓶梅》以《水滸》中西門慶、潘金蓮的故事為線索,描寫了西門慶由發跡到滅亡的曆史。小說思想內容豐富,藝術手法嫻熟,被人稱為“第一奇書”。但是,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巨著的作者是誰呢?400多年來,眾說不一,至今難成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