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1 / 3)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結果來自行動,隻有行動才能出結果。雖然行動不一定有結果,但不行動一定是沒結果的。無論你如何思考,無論你思考了什麼,也不論你思考的水平有多高,都不能通過思考獲得結果。結果永遠隻能從行動中獲得,不可能是通過思考獲得。執行是最基本、最本質的東西,想要結果,先要行動。

行動之後才見結果

現代社會奉行的是結果導向,一切用結果說話,人們也要靠結果生存!沒有結果的努力是無用功。沒有結果,意味著我們將重新回到起點,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隻有抓住結果,才能實現我們的預期。但結果從哪裏來?唯一的答案隻有行動,隻有行動起來才可以見到結果。行動不一定有結果,但不行動就一定不會有結果。

有個落魄不得誌的中年人,天天做白日夢——沉浸在“運氣好、中彩票、發大財”的幻想中。於是,他每隔兩三天就到教堂祈禱,而且他的禱告詞幾乎每次都一樣。

第一次到教堂時,跪在聖壇前,他虔誠地底語:“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來敬畏您的份上,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

幾天後,他又垂頭喪氣地來到教堂,同樣跪著祈禱:“上帝啊,為何不讓我中彩票?我願意更謙卑地服從您,求您讓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門!”

又過了幾天,他再次出現在教堂,同樣重複他的祈禱。

如此周而複始,不間斷地祈求著。

直到有一天,他跪著:“我的上帝啊,為何您不曾聆聽我的祈禱呢?就讓我中彩票吧,隻要一次,僅此一次,讓我解決所有困難,我願終身侍奉您……”

就在這時,聖壇的上空發出一陣莊嚴的聲音:“我一直在聆聽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也該先去買一張彩票吧!”

事後,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買彩票啊?”

他說:“我買過,但是從來沒中過獎。”

“那你為什麼還要祈禱?”

“因為我要等上帝回答我!”

無論你如何思考,無論你思考了什麼,也不論你思考的水平有多高,都不可能通過思考獲得結果。因為結果永遠隻能從行動中獲得,不可能通過思考獲得!想要結果,首先要行動。如果沒有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

沒有任何人可以未卜先知,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預測行動的結果,更沒有任何人可以在行動之前說你必將失敗,因為無論什麼樣的結果,隻有在行動之後才會出現,而當你勇敢地行動起來時,這樣的結果往往將變成你自己與公司的一次新的成功。

當諾貝爾決定要研製新的烈性炸藥時,沒有任何人相信他。當諾貝爾的弟弟在試驗中喪生時,大家都一致預言,如果諾貝爾不選擇放棄的話,他最終的結果隻能是將自己炸死。

勇敢者相信的永遠隻能是現實,諾貝爾選擇了拋棄害怕、猶豫,讓行動來促成結果的出現。最後,他成為黃色炸藥的偉大發明者。

美國亞特蘭大市,在1996年舉辦奧運會之前隻不過是美國一個很少有人知曉的城市,但卻因成功舉辦奧運會而聞名於世。這要歸功於比利佩恩的偉大勇氣與不懈的努力。

1987年比利佩恩最初產生申辦奧運的想法時,朋友們都懷疑他是否喪失了理智。但是比利佩恩相信自己的行動,他堅信最終的結果隻有在行動之後才會出現,而在這之前的一切說法都不過是自己的臆測。比利佩恩放棄了律師合夥人的職位,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活動中來。他開始四處奔走,並以最大的努力獲得了市長的大力支持,組成了一個合作小組,然後用極大的激情說服了眾多大公司向他們的小組投入了資金,並且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講,尋求支持。

每到一個地方他們就搞一個“亞特蘭大房舍”,邀請國際奧委會的代表共進晚餐,以增進代表們對亞特蘭大的了解。

1990年9月18日,比利佩恩和他的同伴們的努力與行動贏得了回報,國際奧委會打破傳統做法和慣例,將1996年奧運會的主辦權交給了第一次提出申請的美國城市亞特蘭大!

比利佩恩說:“我一直都有這樣的觀點,我不喜歡周圍消極的人,我們不需要有人經常提醒我們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我們需要那些積極向我們提供策略和解決問題方法的人。”

比利佩恩和他的團隊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無論是怎麼樣的結果都隻有在真正行動之後才會出現,這是任何人,特別是一個公司員工在麵對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項目的時候應該牢牢記住的一點。隻有這樣你才會積累起真正的勇氣去麵對一切困難,從而獲得在別人或者自己看來都是不可能的一切。

讓行動收獲一切

古羅馬一位大哲學家曾說過:“想要到達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想要實現目標,必須從行動開始。”有行動就會有結果。

立即執行,絕不拖延,還是判斷一個員工能否完成工作任務的重要標準。你隻有立即行動,一件一件地完成眼前的任務,才有可能比其他人更快地接近目標,攀上人生的頂峰。

有一家大型貿易公司正好趕上周期性的貿易淡季。

從年初到7月份時,其貿易額連續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業務員們都變得動力不足,老板想了很多激勵辦法,結果都是效果不佳。公司終日陷在現金流危機之中,老板每天都愁眉不展。

8月底,公司舉辦了一次國際性的大型貿易促銷會,老板希望對公司有所幫助,但也是一聲更艱巨的挑戰——如果在這次貿易促銷會上不能簽訂幾個“救命”的大訂單,公司到年末恐怕要麵臨破產的危機。

在促銷會開幕前兩天,老板決定在全公司開一次“動員大會”做最後的鼓動。

在“動員大會”臨近結尾的時候,老板請在座的經理和業務員們全都站起來,尋找一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麼東西。

於是,每個人都非常驚奇地在自己的椅子下麵發現了一枚硬幣。

在大家驚訝過後,這位老板對大家公布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統計結果——在場的每個人至少都撿到了一枚硬幣,最多的,有人甚至拿到了100美元。

這時,老板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但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大家麵麵相覷,沒有人能猜出為什麼,全場的人都在竊竊私語,摸不著頭腦。

最後,老板嚴肅以對:“我隻想告訴大家一件事——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我需要你們擦亮眼睛,去發現隱藏在你們身邊的商機!”

話音一落,全場立即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

最終,在那次國際性的在型貿易促銷會上,這家貿易公司的簽單額遙遙領先。那天,公司裏的業務員們幾乎都挖盡了促銷會上他們所能獲得的商機。

在職場中奮鬥的人都會明白,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都知道堅持不懈、永恒進取的魅力,可是真正能做到並落實到行動上的人卻很少。行動不一定成功,但是不行動一定不會成功。有多少人就是因為行動不一定成功,所以就不行動。

老張和老王是鄰居。湊巧的是,他倆前後隻相差3天的時間都從各自單位下崗了。麵對殘酷的事實,老張很樂觀,因為他下崗前是單位裏的工程師,有滿腦子的智慧,下崗後不愁找不到工作。而老王呢,是單位裏的一名普通裝卸工,幹的是體力活。盡管兩人以前地位不同,知識水平和性格都有極大差別,但兩人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如何盡快找到工作,重新上崗。

每天,老張都坐地院落裏翻看各種有招聘信息的報紙,並根據上麵列示的招聘職務,大談特談如果自己去應聘,怎樣說和怎樣做就一定能獲得那個職位。老王在一旁虔誠地聽著,他非常欽佩老張的智慧與求職經驗,並且開始按照老張的求職設想去付諸行動。

半年後,老王被一家生產奶製品的工廠聘為倉庫管理員,而老張依然在那裏談著他的求職設想。

或許你有過人的智慧,就如老張,但是不付諸行動,一切都是空想,沒有任何結果。行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沒有行動,什麼都不會發生。既然沒辦法製定出一份完美無缺的計劃,不如采取行動去實施一項普通計劃。不願采取行動的人,通常都喜歡維持現狀,拒絕改變。

世界上從來不缺少有想法的人,但把想法付諸行動的人卻很少。職場上同樣如此,大家都明白,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都知道執行的重要性,可是在實踐中能夠真正將計劃落實到行動上,把工作做到位的人卻很少。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久,一位西班牙貴族在一次沙龍聚會上極力貶損哥倫布,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事情,隻不過他走對了方向,一直向西行,恰好拾到了這個便宜,換作任何人都可能會有這個小發現。

哥倫布聽完這番“高論”,沒有絲毫的尷尬,而是反唇相譏:“的確,世上很多事情做起來都非常容易,隻不過我們的差別在於我已經動手做了,而你卻沒有。”

相對於誇誇其談的人,人們更願意相信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但凡領導人物或是行業領袖,都是實幹家出身,站在場外袖手旁觀的人永遠當不成領導人物。

要成為一名擁有超強執行力的優秀員工,需要養成立即行動的習慣。要敢於行動,勇於做事,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采取行動。培養行動的習慣,不需要特殊的聰明智慧或專門的技巧,隻需要堅持下去,讓好習慣在生活中開花結果即可。

遠古時期,在四川的偏遠山區住著兩個和尚,其中一個非常貧窮,一個比較富裕。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富和尚說:“你憑什麼去呢?”窮和尚回答說:“我隻需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金我年來就想租條船沿闐長江而下,可到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情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一則宣言故事,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深刻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一切美好的願望都需要我們去執行,沒有果敢的行動,那麼,再美好的夢想都隻能化作泡影。

“你要知道梨子是什麼滋味,就要親口吃一吃。”要想獲得人生的智慧與財富,就要親自去實踐,去行動。正如喬治馬薩森所說:“我們獲勝不是靠輝煌的方式,而是靠不斷努力的行動。”人生就是一場偉大的戰役,為了勝利,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行動,這樣,我們才能收獲人生勝利的果實。

行動永遠比心動更重要

在任何一個領域裏,不努力去行動的人,就不會獲得成功。就連凶猛的老虎要想捕捉一隻弱小的兔子,也必須全力以赴地去行動,不行動、不努力,就捕捉不到兔子。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任何希望,任何計劃最終必然要落實到行動上。隻有行動才能縮短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隻有行動才能把理想變為現實。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動,更要行動,隻會感動羨慕,不去流汗行動,成功就是一句空話。哲人說:“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最好。”

很多人都在考慮,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裏其實,人與人之間在智力上的差異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大。很多事情,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能不能做到,做的結果如何,卻是千差萬別。

無論公司還是個人,光能想出好的戰略是不夠的,隻有把工作落實在行動上,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如果隻有心動而沒有行動,那麼這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在一個成功學講座上,主持講座的教授對學員說:“想要賺錢的請舉手!”

學員們都舉起了手。

教授又說:“想讓自己成為頂尖級人物的請舉手!”

這回大部分人不再舉手了。

教授笑了笑,問大家說:“你們想成功想了多久?”

學員們齊聲說:“想了一輩子!”

“為什麼還沒有達到呢?”

有人回答說:“我們隻是想想而已。”

“這就是你們沒有成功的原因。”教授說:“你們都有成功的想法,但你們不去行動,不去做,那怎麼有可能成功呢?”

再好的創意、再好的想法,若沒有付諸行動,便毫無價值可言。紙上談兵是沒有意義的,有了好的想法後,立刻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傑克是一名食品推銷員,他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但同時也非常熱愛釣魚和打獵,他總是喜歡在周末的時候帶著釣竿和獵槍到叢林深處釣魚打獵,幾天後,再心滿意足地帶著一身的疲憊回家。但是,這種愛好使他樂在其中之時又困擾著他。因為它們占據了太多的時間,幾乎影響到了他的工作。

他想找到一種可以兩全的辦法。有一天,他從外麵回到工作崗位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十分奇異的想法:“我可以在荒野之中開展業務。因為鐵路公司的員工都居住在鐵路的沿線,荒野中還散居著許許多多的獵人和礦工,這些都是潛在的客戶。”這個想法令他興奮不已,這樣一來,他便可以在狩獵途中,兼顧自己的工作,這簡直就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事。

接下來,他開始著手此項計劃,沒等跟家人告別,他便回家打點行李,進行準備工作,這樣是為避免自己被猶豫和拖延影響了決心,而導致自己最終放棄這項完美的計劃。直到第二天,他才告訴家人他已經在郊外開始工作了。他的小兒子一直嚷嚷著要找爸爸,這讓他有點想要回家,但他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還在心裏默念:“幸虧自己行動得早,不然,肯定會因舍不得家人而出不了家門了。”

之後,他沿著鐵路線開始工作。那些人對他的態度十分友善和熱情,他的工作因此開展得十分順利。在和他們的接觸之中,傑克與他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傑克教他們一些生活中的小手藝,給他們講外麵世界中的傳奇故事,因此,他經常成為他們的尊貴賓客,傑克推銷的食品也大受歡迎。傑克在這裏工作了3個月後回到公司。隨後的一年中,傑克因這次行動而創造出了百萬美元的業績。

傑克的成功說明了什麼呢任何偉大的理想,如果不付諸行動都隻是空想而已,隻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前提,任何偉大的計劃,最終落實到行動上才能成就所謂的“偉大”。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立刻行動,而不是一味地“心動”卻從來沒有行動。

然而,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心想事成。”沒錯,隻有首先有了想法才能有成功的可能,但是很多人隻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階段,而不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那麼這種想法終究無法變成現實。

工作中,很多人總是抱怨老板沒有發現他們的才能,其實,是他們自己沒有將這種才能付諸行動。他們在“心動”的環節中浪費了太多的時問,卻沒有在實際工作中加以實施。

而那些聰明的職業人不僅會時時產生一些“聰明”的想法,而且,他們還會將這種想法及時地在工作中加以運用。他們不會將時間浪費在做夢和猶豫中,而是一旦有了想法,就立即行動,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實施比方法更重要

在2004年北京舉辦的“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高峰論壇”上,曾有中國的企業家這樣問傑克韋爾奇:“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麼我們與你們的差距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