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至1983年,通常幹旱的赤道東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現反常暴雨,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遭受洪水襲擊,厄瓜多爾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衝決堤壩,淹沒農田,幾十萬人無家可歸。
在美國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沒,內華達等5個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達9米。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幹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
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裏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產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3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35年來最嚴重的。
據統計,這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
1995年對墨西哥來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頭,從年初至5月幾乎滴雨未下,出現了近百年來最嚴重的旱情。全國有近26000平方千米的耕地不能按時播種,家畜大量死亡,森林火災頻頻發生,至5月份燒毀森林13.2萬平方千米。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麵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麵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向暖水期轉換。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持續至1998年。
是什麼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
科學家對此一直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麵比南美洲西部洋麵水位高出大約0.5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向相反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
在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機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巧合: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是火山活動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爾尼諾現象次數較少、強度較弱的時期。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動進入了活躍期,與此同時,大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次數也相應增多,而且表現十分強烈。根據近百年的資料統計,75%左右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在強火山爆發後一年半到兩年間發生的。這種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注,有科學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厄爾尼諾暖流。
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態呈4年至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裏,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
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是誰在助長“聖嬰”作惡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太平洋海溫長期持續偏高,時起時伏的厄爾尼諾現象伴隨著全球氣溫持續異常,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巨災頻發。這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有加快、加劇的趨勢。
人們已經認識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等人類無法阻止的純粹自然災害之外,許多災害的發生多多少少同人類的活動有關。那麼肆虐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否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呢?
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頻頻發生、程度加劇,是否也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有一定關係?有科學家從厄爾尼諾發生的周期逐漸縮短這一點推斷,厄爾尼諾的猖獗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助長了“聖嬰”作惡。
當然,要證明全球變暖對厄爾尼諾現象是否起了作用還需大量科學佐證。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的結果,也可能產生一個更溫暖的世界,這樣,是厄爾尼諾現象引起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暖加快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那麼人類什麼時候才能徹底走出厄爾尼諾的怪圈呢?也許就取決於人類自己對自然的態度。
閱讀點擊
曆史記錄顯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餘年間共發生10次厄爾尼諾現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來的最近幾年裏竟出現了4次,分別是1991年至1992年、1993年、1994年至1995年、1997年至1998年,實屬曆史罕見。
拉尼娜現象之謎
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海麵水溫低於往年的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由於拉尼娜現象正好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所以又被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現象一般緊隨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出現,一般認為是由於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的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麵後形成的,是大自然修正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氣候失衡的一種方式。
拉尼娜現象的出現也是全球氣候係統異常的一個強信號。這種海洋熱狀況的異常會對熱帶大氣環流造成很大影響,從而導致全球氣候的失常。
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至1989年,1998年至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1995年至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拉尼娜現象的主要特點
拉尼娜現象的征兆是颶風、暴雨和嚴寒,它與厄爾尼諾現象均會使全球氣候出現嚴重異常。
拉尼娜一般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通常情況下兩種現象各持續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開始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卻持續了兩年,直至2000年6月才開始逐漸減弱。
目前的研究還無法解釋此次拉尼娜現象和在其之前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會異常強烈,也不能解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拉尼娜現象持續時間比以往延長了一年。
研究人員曾於2007年1月和6月兩次觀測到拉尼娜現象出現減弱征兆,但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不過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後拉尼娜再次卷土重來。法國專家強調說,此次衛星發回的最新數據顯示,拉尼娜現象確實已明顯減弱,“女孩”這回是真的老了。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都是自然現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會出現,卻截然相反。厄爾尼諾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拉尼娜指的是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冷。
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幹燥,並使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等東北亞地區異常寒冷。
拉尼娜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係,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因此,實際上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海洋表層的運動主要受海表麵風的牽製。信風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在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麵以下的冷水進行補充,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
當信風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海表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赤道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的上升運動更為加劇,有利於信風加強,這進一步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所謂的拉尼娜現象。
閱讀點擊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文“聖嬰”的譯音,是指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暖。“拉尼娜”就連名字也與其相反,是西班牙文“聖女”的譯音,指的是熱帶海洋溫度異常和持續變冷。第三章氣象揭曉
氣象條件是組成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因素,氣象條件及其變化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還對人的心理情緒影響也非常明顯。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氣象知識。
水龍卷的厲害
深圳“雙龍吸水”
2010年7月26日上午9時,深圳灣海麵出現較為罕見的“龍吸水”,水天相接的“龍吸水”持續約17分鍾。
當時在深圳灣上空積雨雲下方伸出漏鬥形狀的黑色雲柱,而現場照片中,先後有3個水龍卷形成,氣象人員在8時57分監測到雲底下方垂直方向有較粗大的漏鬥雲已經接地形成水龍卷,另有較細的一條在空中呈現彎曲接地並於兩分鍾後完全消失。
大約在9時正西側雲底又向下垂直伸出黑色雲柱,並在2分鍾後迅速接地,吸起巨大水柱,持續了大約3分鍾,稍後水麵一端逐漸變細並向上收窄,最後於9時08分完全消失。水龍卷接地旋轉了10多分鍾,現場甚為壯觀。
澳洲海域驚現水龍卷
2011年5月30日,在澳大利亞悉尼海域驚現4個巨大的水龍卷,期間伴隨出現壯觀的雷暴。該現象出現在阿沃卡海灘,距離澳大利亞首都悉尼北部不遠處。據稱,這一壯觀的海上水龍卷引起了當地居民轟動,生活在該地區的居民過去50年裏未曾看到過該景象。
當地居民特蕾西·布克斯塞爾說:“我們聽說一位60多歲的老人曾經在該海域目睹過水龍卷,但當時他僅有5歲。很明顯澳洲海域很少出現水龍卷,目前出現的水龍卷令人驚異,且非常壯觀。”
水龍卷可造成的危害
當寒冷的氣層掠過海麵導致溫暖潮濕的空氣從氣層底部卷起,並形成巨大壯觀的凝結柱。它們的移動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29千米,內部風流旋轉速度達到每小時96千米至193千米。
海上水龍卷可持續半小時,對海麵船隻和飛機構成嚴重威脅,同時,該現象也對珊瑚礁構成危害。海上水龍卷通常出現在佛羅裏達群島,英國不列顛群島平均每年約15起。
像龍卷風一樣,海上水龍卷經常能夠移動一些奇特物體。此前曾有加拿大水龍卷卷起蜥蜴穿越海麵,最終落在蒙特利爾市;在美國普羅維登斯市,一場海上水龍卷甚至導致“魚雨”,當地居民迅速撿起落在地麵上的魚進行出售。
西伯利亞罕見水龍卷
在寒冷的西伯利亞海域出現了水龍卷景象。風速極快的水龍卷激起了巨大的水柱,仿佛與天相連,場麵相當壯觀。
飽含水氣快速旋轉的氣柱狀水龍卷,其危險的程度並不亞於龍卷風,內部的風速可超過每小時200千米。
許多水龍卷形成在離雷雨係統很遠的地方,甚至出現在相當晴朗的天氣裏。水龍卷可以是相當透明,剛形成時,隻有經由它在水麵形成的不尋常圖案才會注意到它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