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軍備競賽4反衛星動能攔截彈(2 / 3)

所謂次聲,就是聲波的振動頻率低於20赫的聲音。普通人耳能聽到的聲音,其最低頻率在16~23赫這個範圍內。這裏為何有個“範圍”呢?就是因人而異。低於16赫的聲波,是任何人的耳朵都聽不到的,而隻能作為一種振動被人察覺出來。

低頻振動對人體和動物具有很大的危害,甚至具有破壞性。

許多自然現象都能產生次聲波,如火山爆發、地震、打雷、台風、龍卷風等等;其他如核爆炸、發射火箭、放炮以及飛機的長行等,也都能產生次聲波。

物理學告訴我們:振動波的頻率越高則其方向性越好,但卻衰減得越快,因而其傳播距離也越近。相反,由於次聲波的頻率很低,所以它在傳播中衰減得很慢,因而能傳播得很遠。發射大炮時所產生的次聲波,在幾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以外仍能用儀器接收到;氫彈爆炸時所產生的次聲波甚至能夠圍繞地球跑上好幾圈。次聲波除了跑得遠以外,它還有另外一個特點,那就是“無孔不入”、“見縫就鑽”。

次聲波是怎樣危害人體健康的呢?

人體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細微的有節奏的脈衝式振動。這種振動的頻率通常為7~13赫。人體在甚低頻區的共振頻率為4~8赫。因此那些頻率低於10赫的次聲波,可能使人體發生“共振”而遭到傷害。

次聲波傷害人體後的主要症狀是昏暈、頭痛、嘔吐、心痛、呼吸困難、恐慌、眼球震顫等;有的人還會出現昏迷、站立不穩和產生酒醉似的感覺;重者還會出現肌肉痙攣,甚至形成精神錯亂;在高強度次聲波的作用下,有的人會出現耳聾以至全身癱瘓,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軍事專家們預言:在未來戰場上,次聲致聾武器與激光致盲武器將配合使用,使對方的作戰人員成為聾子和瞎子,使之完全喪失作戰能力甚至自行死亡。

基因武器

在介紹基因武器之前,這裏先簡單說說什麼是基因。

基因是控製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它是由DNA構成的。DNA是構成基因的物質基礎。在生物工程中,用來控製生物性狀的遺傳密碼就是DNA中所包含的四種核苷酸。組成DNA的核苷酸雖然隻有這麼四種,但它們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排列順序,而不同的排列順序就可以決定不同的信息,即遺傳密碼。

基因武器又稱遺傳武器。它是采用遺傳工程的方法,按照設計製造者的意圖,通過基因重組,即通過重新排列DNA中那四種核對酸的排列順序,把一些特殊的致病基因移植到微生物體內,使之成為一種具有顯著抗藥性的致病菌。例如人體內的大腸杆菌本來是一種非致病微生物,在通過改變其基因之後,就變成了一種致病菌。

由於這種致病菌利用了人種生化特征上的差異,因此它隻對特定遺傳型的人種才具有致病作用,而對除此以外的其他人種並不起作用。這樣,基因武器的設計製造者就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這種武器來對某些特定的人種進行殺傷,而不會同時傷害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其他人種。

基因武器正是通過致病基因來感染人體的,而人們所感染的致病基因,隻有設計者才能知道其遺傳密碼,因而也隻有他們才能夠解救染病者。這正是“解鈴還需係鈴人”!其他人要在短期內來“破譯”這種密碼是不大可能辦到的。因此受害者隻能坐以待斃,其他旁觀者“愛莫能助”!

盡管基因武器目前還隻是處於研究探索階段,但它已經引起一些有責任感的科學家的憂慮。這種憂慮,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年愛因斯坦等著名科學家對於原子武器的憂慮。

軍用機器人

據專家們估計,機器人產業將會成為21世紀少數幾項能主宰經濟的高技術產業之一,就像汽車、化工、鋼鐵等工業曾經主宰了20世紀60~70年代的經濟一樣。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機器人的勞動分工也越來越細,包括工業機器人、農牧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軍用機器人、極限作業機器人、太空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等等。

就軍用機器人而言,早在二戰期間,德國陸軍就曾研製了大約5000輛無人駕駛的坦克。他們通過電線或通過無線電傳送信號來控製坦克行駛,用它所攜帶的炸藥去摧毀對方的防禦工事。這便是現代軍用機器人的雛形。

到了1985年,美國海軍部隊開始利用機器人在海底開展清洗和打撈沉船的業務。這種軍用機器人裝有技術先進的信號傳感係統,能夠進行水下偵察、排除水雷和擔任各種用人力難以勝任的危險工作。

美國有一種“機器人偵察兵”,能夠根據敵方的反應來隨時編製電腦程序,其造型如同一輛小型戰車,可以充當“流動哨兵”。它由微電腦、人工智能軟件和遠程監視傳感能等主要部件構成。

在平時,它可擔任基地或機場外圍的警戒任務,能夠識別那些“不速之客”,一遇上“敵情”便會立即發出警報。在戰時,它可根據主人發出的遙控指令來使用隨身攜帶的武器,包括輕機槍、手榴彈、催淚彈等。

目前,一些軍事強國都在加緊研製各種各樣的多用途軍用機器人。比如,能夠在前線搶修軍車,運送糧草、彈藥和燃料等戰鬥物資的軍用機器人;能夠架橋、築路、布設地雷和施放煙霧的軍用機器人;能夠充當“步兵偵察班”來收集對方軍事情報的軍用機器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