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軍備競賽4反衛星動能攔截彈(1 / 3)

第三章軍備競賽4反衛星動能攔截彈

這是一種靠彈頭的動能來擊毀敵方衛星的機載空對空導彈。美國在80年代用一枚這樣的導彈成功地擊毀了一顆廢舊衛星。這枚導彈全長5.4米,彈徑0.5米,重1.2噸,裝在F-15戰鬥機上。

這種導彈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導彈脫離飛機之後,靠彈上的慣性製導係統進行製導,直到飛抵預定空間點;此後彈上的紅外傳感器開始自動跟蹤目標;當攔截彈達到最大飛行速度時,其戰鬥部與二級火箭自動脫離;此後彈頭便依靠小型計算機進行控製,並通過彈上小型火箭的點火與熄火來對彈道進行修正;最後,彈頭前部的小型撞擊殺傷器以每秒13.7千米的高速與目標相撞並將其摧毀。

反導彈動能攔截彈

這是一種利用彈頭的動能摧毀來襲導彈彈頭的“反導彈導彈”。這種導彈也和上述反衛星動能攔截彈一樣,是采用現有的導彈技術。這種導彈的彈頭最後以每秒9千米的高速與目標相撞並將其摧毀。

超導武器

軍事專家們預言:超導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將導致未來戰場上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出現一係列的變革,並將對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產生深遠的影響。

超導海軍艦艇

數百年來,海軍艦艇的動力盡管已從蒸汽機、柴油機、燃氣輪機發展到核動力,但始終未能擺脫笨重的螺旋槳推進部件,航速也無重大突破,從而使海上高速機動作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製。

70年代以來,一些工業化國家積極開展超導技術在海軍艦艇方麵的應用研究,並已初見成效。英國已研製出478千瓦的超導電磁力推進裝置;美國已研製出5513千瓦的超導驅動係統;日本製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超導船。

試驗表明,大型驅逐艦在負荷、航速、續航力相同的條件下,采用超導電磁力推進係統可以少裝一台燃氣輪機,減少滿載排水量,節省續航燃油,少花建造費用。

超導軍艦是怎樣航行的呢?如果在艦艇上安裝電磁鐵,在海水中便會產生磁力線,同時產生方向與磁力線相垂直的電流。在磁場與電流的相互作用下,推動海水向後運動。由於海水的反作用力,使艦艇獲得一種向前的推動力。

超導艦艇由於取消了傳統的螺旋槳推進部件,因而具有結構簡單、維修方便、推力大、航速高、無震動、無噪聲、無汙染、造價低等諸多優點。在潛艇上應用超導推進係統以後,能有效地消除噪聲影響,降低紅外輻射,更不易被敵方發現,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自我生存能力和快速機動的突防能力。

超導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耗能大,它要求在瞬間提供數十億到數百億焦耳的能量。而且目前的貯能裝置所貯存的能量都非常有限,很難滿足這一要求。

超導技術的發展,為激光武器提供了新的能源。采用由超導材料做成的超導閉合線圈就是一種理想的貯能裝置。因為在超導線圈中的電流是一種持久的電流,隻要將線圈保持超導狀態,則它所貯存的電磁能便會毫無損耗地長期保存下去,並可隨時把強大的能量提供給激光武器。激光武器一旦有了超導貯能器,就如虎添翼,好比是有了一個機動靈活而又容量無比的彈藥庫,可時刻保持高度的戰備狀態。一旦受到敵方飛機、坦克、導彈等的侵犯,便可隨時給予有力的回擊。

超導發射裝置

利用超導技術來發射航天飛機,這是專家們多年來的夢想,但因受技術條件的限製而難以成為現實。近年來國際上超導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進展,為實現這一夢想創造了技術條件。

計劃中用來發射航天飛機的超導磁懸浮發射裝置,由一條長3500米的水平導軌與一條2000米高的垂直導軌相連接,形成一個接近於90°的弧形陡坡。導軌采用新型常溫超導材料。

發射時,龐大的航天飛機在磁懸浮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導軌前進並逐漸加速,當到達終端的弧形軌道後,便隨弧形軌道而改變前進方向,並以每小時500~600千米的速度飛離發射裝置。與此同時,航天飛機的發動機點火並開始工作,靠它自身的動力直刺蒼穹。

采用超導磁懸浮發射裝置,可以取代用火箭發射航天飛機的傳統做法。這樣可以減輕航天飛機自身的重量,增加有效載荷,並且推力大、耗能少、起飛速度快、安全可靠,可以多次重複使用,能節約大量經費。

專家們認為,還可用超導材料製成超導電磁炮、超導火箭發射架、超導磁力儀、超導陀螺儀、超導雷達天線、超導接收機和超導衛星等等。可見超導材料的發展前景是極其誘人的。

次聲武器

遠在二戰期間,前蘇聯的強擊機曾在德軍陣地上空反複進行超低空飛行,尖嘯刺耳的噪聲使德軍官兵驚恐萬狀。這便是把聲音作為武器的一種嚐試。

十多年前,在法國馬賽附近的一個“次聲研究所”,秘密地研製了一種新式武器—次聲武器也叫聲波槍。據介紹,在試驗中曾不慎誤傷了一名研究人員,並導致十幾千米之外的一些無辜喪命。國外曾有人撰文這樣說:“這種武器能夠消滅一座城市或某一地區的人。那些躲藏在秘密掩體裏的人,躲藏在諸如坦克、潛艇或其他貌似牢不可破的機器裏的人,都難以幸免。”這種說法或許言過其實,但次聲對人和動物具有殺傷作用,卻是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