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
怎樣辨認星象
辨認星座的時候,應該根據星圖和說明,先找這個星座裏的最亮的星(叫“主星”)。例如夏季星空中的牛郎、織女、心宿二等,它們都是頭等大星,牛郎是天鷹座的主星,織女是天琴座的主星,心宿二是天蠍座的主星。隨後,把這種大星看做指引的“路牌”,再根據星圖中各星的相對位置看全整個星座。
由某個已經認識的星座或者一個顯明形象如三角形、鬥形等,引一根直線或弧線到多遠的地方,就可以碰到另一個星座或它的主星,因而擴大到認識全座,這也是看星常用的方法。例如:夏季從輕刻扁擔(牛郎三星)引出一直線,向西北延長約6倍多,就可以找到織女星。又如找北極星,也是用類似的方法。這裏不多說。
辨認星必須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尤其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找到了某一星座,第二夜必須複習,不然就容易忘卻。在有人指導和集體看星的時候,必須防止專依賴他人指點的偏向。指導的人隻能把星座的主星(較亮的星)或顯明形象指給大家看,其他較暗的星,應該由看星的人自己把已經認識的主星和顯明形象做基礎,根據星圖搜尋,隔夜再溫習鞏固。
集體看星的時候,指導的人可用硬紙做個喇叭形的筒,固定在支架上,把準備指給大家看的一小部分天空圍起來,讓初學看星的人從小的一頭望出去,就容易找到要看的星象了。人多的時候,可多做幾個紙筒應用。備一隻手電筒當作“教鞭”,也可以隨意指出某顆特定的星或某些形象。三垣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人們為了認識星恒星幾個幾個地組合在一起,並給每個組合一個名稱,這樣的恒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宮中星數有多有少,少到1個,多到10幾個。所占天區範圍也大小各不相同。在眾多的星官中,有31個星官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及二十八宿。到唐代,《步天歌》中的三垣二十八宿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按區劃分星空的體係,很像現在的星座。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垣的各個區域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圍成牆垣的樣子,故稱三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居北天星座中央的位置,被稱為中宮。它覆蓋著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後、英仙、鹿豹等星座,大體上位於拱極星區域。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紫微垣的東北方向、北鬥七星的南方,橫跨天空約63°的範圍,其中有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它在紫微垣的東南方向,橫跨天空約57°的範圍,包含天鷹、武仙、巨蛇、蛇夫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們知道,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與太陽的運動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季節與太陽在天球上的位置有直接的關係。由於直接觀測確定太陽的位置不太容易,古人就以月亮為直接觀測對象,推測太陽的位置。因為,朔時月亮與太陽剛好在一個方向上,那麼初三新月出現時,觀測月亮相對於恒星的位置,便可倒推出朔時月亮及太陽相對於恒星的位置。月亮是在黃道帶上作周期運動的,古人就沿黃道、赤道自西向東將周天劃分成28個大小不等的區域,每個區域叫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宿”或“舍”都有停留的意思。古人劃分這28個星區,就是用來作為觀測太陽、月亮、5大行星(水、金、火、木、土)時的標誌。古人所以要將天空劃成28個宿,在《呂氏春秋》中寫有:“月行於天,約二十七日雙三分之一天而一周,約日旅一星,經二十七日餘而複抵原星,故取二十八為宿舍之數……”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二十八宿的劃分依據是土星的視運動,即二十八宿與土星的恒星周期2946年有因果關係。
我國古代又把二十八宿分成4組,每組為7宿,分別以東南西北4個方位、青紅白黑4種顏色及龍鳥虎龜(龜蛇)4種動物形象相配,稱作四象或四陸。若按太陽每年自西向東的星空中的視運動方向順序排列,可以得如下對應關係:
二十八宿的創立與四象是緊密關聯的。四象的劃分以古代春分前後初昏時的天象為依據。在古代,春分前後初昏時,南方7宿的中心宿——星正當南中天,東方7宿的中心宿——房正處於東方的地平線附近,西方7宿的中心宿——昴處於西方地平線附近,北方宿的中心宿——虛則處在地平線之下與星宿相對的下中天位置上。這樣的劃分正與地平坐標中的4個方位相對應。二十八宿中各宿的距離雖然很不均勻,但對於各方的中心宿來說,卻是相當均勻的。如房宿正處於東方7宿所占75°空間跨度的中點,星宿正處於南方7宿所占112°的中點,昴宿正處於西方7宿所占80°的中點,虛宿正處於北方7宿所占弼。的中點。由此可見,二十八宿是建立在四象的基礎上的。
古人是以春天黃昏作為觀測的標準時間,這時朱雀七宿正在南中天,四象的布列用張衡的描述就是:“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踞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在沒有曆法的原始社會,鳥的出現正像許多文學作品中描寫的那樣,往往是春天來臨的信號。由此我們便可以理解古人在春天初昏時,把南中天的恒星群想象作一隻大鳥——朱雀的形象。正如《堯典》中所言:“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此外,在《說文》中有:“龍,鱗蟲之長也,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意思就是作為天象的蒼龍七宿,在春分初昏時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在秋分初昏時在西方地平線上逐漸落下。直到現在,民間還有二月初二“龍抬頭”的說法。龍頭即為東方蒼龍第一宿角宿,正是這段時間從東方升起。可見,四象的分布排列與古人通過天象劃分四季有密切關係。
二十八宿中,各宿所含恒星都不隻一顆,從每宿中選定一顆星作為推測與其他星之間的相對距離的標準,這顆星就叫做距星。二十八宿距星的選取隨年代變遷而有所不同。
二十八宿創立的時代,據現有文獻推測,最遲在公元前5世紀以前。中國以外,古代的印度也有類似中國古代的二十八宿。至於二十八宿起源於何地,是中國還是印度,尚無定論。十二辰和十二次
我國古代很早就使用幹支記時。而將12個地支應用於天空區劃,就是十二辰;即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分為12個等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當星宿南中天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的十二支完全對應上,其中正東為卯,正南為午,正西為酉,正北為子。這種方位表示法,我們至今仍在使用,比如把正北到正南經過天頂的大圓稱為子午線。同時,我們還用太陽與這種方位的關係來表示時間,比如日出時為卯時,太陽當頭照時為午時,日沒時為酉時,等等。
為了觀測太陽、月亮、5大行星的位置和運動,在我國古代,還有一種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12個部分,稱為12次的天空區劃方法。12次的名稱依次為:星紀、玄枵、鯫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國語·周語》有:“武王伐紂,歲在鶉火。”據推證,武王伐紂應在公元前1057年,即周初。當時歲星(木星),確實正在12次中鶉火的位置。所以,1耿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早在殷末周初。此外,從《左傳》、《國語》等書中記載看,12次是用來記述歲星的位置的。古代把木星的恒星周期定為12年,所以一般認為12次的創立是源於對木星的觀測。我國研究科學史的史學家錢寶琮認為,12次的劃分原是基於二十八宿的四宮(即四象),每宮分為3次。由於四宮所跨赤經廣度並不均勻,所以12次的赤經廣度也參差不齊。到後來才發展成沿赤道度數等分的製度。據《漢書·律曆誌》記載,12次的起止度數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以12個節氣為各次的起點,12個中氣為各次的中點。明末以後,曾用12次的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但這時各宮的起點改與12個中氣相對應,並按黃道經度等分各宮。如星紀宮的起點對應冬至點,等等。
十二次與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天空中十二辰自東向西順時排列,而十二次是按太陽周年視運動方向自西向東逆時排列。從十二次與十二辰的關係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恒星區劃都是以春天初昏天象為觀測的基準點。十二辰以子為首;十二次以星紀為首;二十八宿以東宮蒼龍第一宿角宿為首。黃道十二宮
在介紹星座時,我們已經向您介紹了88個星座。其中有12個星座分布在黃道帶上,它們有著特別的意義。
黃道帶是一個天空中想象的帶子,它是以黃道為中線、寬18°的區域。太陽、月亮、太陽係裏的行星都在這一帶中運動著。在黃道帶中的恒星劃分成的星座,大多數呈動物的圖形,因此取名為Zodiac(黃道帶),Zodiac這個詞有“動物圈”的意思。
黃道帶被分成12等分段,每一等分各占黃經30°,叫做黃道十二宮。黃道十二宮中的名稱是以各宮所在的星座命名的,每宮還給以特殊的符號。12個黃道星座從春分點開始,依次沿黃道向東為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人馬座、摩羯座、寶瓶座和雙魚座。一年中,太陽每天從西向東移動1。左右,每月進入一宮。比如,1月1日那天傍晚18時,西方地平太陽落山方向的星空是雙魚座,那麼到2月1日,傍晚18時再看西方地平太陽落山方向的星空,就已成了白羊座了;以後依次是金牛座、雙子座……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太陽、月亮和5大行星的運行及確定節令,把環天一周分為12次,這和西洋的十二宮類似。這12次原是沿天赤道的,據說明末以後,曾用12次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
在2000多年前,12個宮的位置和12個星座的位置本來是一致的,即3月21日左右太陽過春分點在白羊宮,這天中午12時(平午)的正南方黃道星座為白羊座,以後4月是金牛座、5月是雙子座……但由於歲差的影響,春分點每年要沿黃道西移50″。這樣,2000多年前在白羊座的春分點,現在已經移過近30°進入雙魚座了。也就是說,現在的春分點並不在白羊座,而實際上是在雙魚座,到4月份才進入白羊座,但現在曆書上仍是以原十二宮名作為交宮節氣,如春分寸太陽所過的宮仍稱為白羊宮,隻是宮名與太陽所在的星座已不是一樣的了,即所有的宮現在都移人西邊鄰近的星座中了。現在我們所談的十二宮名,不過是一種宮的標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