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實施攔截、擊毀、改變小天體運動軌道的高超技術。辦法是:給小天體一個垂直於它運動方麵的橫向速度,這個天體就不會再按“危險曆程”運行了;也可以采用爆炸的形式摧毀掉小天體,但也有科學家不讚同這種做法。
———重要的是給出近地小行星的預警時間,使人類有可能做好充分準備來避免。
進行這項工作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喚起全世界的注意,集中全人類的智慧,參與到保衛地球的行動中來。
具體來說,防範外來天體的撞擊主要有以下四項策略: (1)使其偏離原軌道
防範空間來犯者,首先測定潛在撞擊物體的位置並掌握他們在地球附近的活動,隻需一個很小的衝力,就可改變天體的運行速度,即可使小天體偏離原來的軌道,它們就不會同地球相撞,使其在衝擊地球前幾十年就脫離原來的軌道。改變天體的速度,可以通過改變其質量來實現。具體辦法有以下兩種: ①激光束
通過一種巨大的激光裝置把極大的能量投射到危險天體的一側,激光束使危險天體被投射一側表麵溫度急劇升高,使它裂開並最終分離出來,這樣就減少了天體質量,從而改變其運動速度和軌跡。
②質量轉移器
想辦法在危險天體上安裝一台質量轉移器,讓其在上麵不斷挖掘礦物,並不斷拋入太空。這樣持續數年或數十年,最後可使危險天體的質量減輕,進而也可改變其運行軌跡。
當然,人們的想法是好的,但目前要達到這樣的技術要求並完成這種機械任務,難度還很大。 (2)在目標上空引爆核彈
該措施是在目標物上空幾百米處引爆一枚核彈,可使用一個巨大的俄國發射裝置裝上美國核彈頭的攔截導彈射向目標上空。該辦法的原理同前麵講到的“激光束”一樣,炸彈的能量可以使目標物一側急劇升溫使之分裂。
科學家們計算了各種可能性:包括質量達到1萬噸,可偏轉1千米直徑的物體;達到1000萬噸,可偏轉10千米直徑的物體。這種技術被認為是最節能的並且能使潛在殺手發生偏斜的手段。
(3)摧毀來犯者
想避免宇宙大碰撞,最有效的辦法是摧毀來犯者,但是,嚴重的問題是這類爆炸將不可避免地產生數量巨大的、無法預測的碎片。為了摧毀撞擊物,爆炸必須使每個碎片直徑小於10米,以確保它們在地球大氣層中全部燒光。想要取得效果最好的爆炸,最好的辦法是把爆炸物深深地埋置於撞擊物的內部。這種技術不僅要求有性能良好的深埋裝置(目前尚未發明這類產品),同時還得具備炸毀天體所需的巨額能量。一枚百萬噸級的核彈頭能摧毀一個直徑750米的球體,與偏轉辦法相比,粉碎行動不僅危險得多,所耗能量之大也是偏轉辦法所無法比擬的。
(4)“以毒攻毒”方案
“以毒攻毒”方案,又稱“靈巧卵石”計劃。這一計劃堪稱是一種爭議中的星球之戰。有人建議把體積很小的小行星準確地引入地球軌道,用它們攻打一顆較大的小行星。這一辦法純屬異想天開,因此尚未經過認真研究。
總之,外來天體的侵犯無論如何都給地球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在這種麵臨毀滅性的威脅麵前,無論怎樣的防範措施都不應說是太過分!二、未雨綢繆:呼叫110
1時間老人的訴說:遠古的記憶
世界上絕大多數古老的民族,在追溯他們的文明源頭的時候,幾乎毫無例外地涉及到一場遠古洪荒大災變;反過來說,人類的文明意識和曆史記憶,似乎是受到一場大災難的刺激和啟迪之後,才開始萌生的(當然,其條件之一是人類那時已掌握了某種記憶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即語言、傳話、傳說;在這裏語言指麵對麵的交談,傳話指通過第三者轉述信息,傳說指上一代人通過中間一代或若幹代人向後代傳遞的重大重要的信息)。
在人類記憶中最早的自然災變涉及到天火(與隕擊事件有關)、大洪水(與全球性海平麵上升有關)、天開地裂(外來星體撞擊地球,以及大地震、火山等)、日月長時期消失(全球性或大範圍長時期的塵埃彌漫)等等。當時人們所采取的對策或某種願望,曲折流傳下來成為美麗的神話傳說,例如:中國人熟悉的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誇父逐日、後羿射日、精衛填海、共工撞倒不周山、鯀禹治水。
自從有了文字以後,人類對自然災害的記錄越來越詳盡;相比之下,我國的史書記錄保存的古代自然環境變遷信息,尤其豐富和寶貴,對研究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具有極高的價值。
例如,《竹書紀年》載有黃帝在位“一百年,地裂,帝陟;帝王之崩皆曰陟;帝以土德王,應地裂而陟”。這條記載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有關地震的最早記錄,並將突發大災變與政權更疊聯係在一起,揭示了災害對人類社會結構的某種程度的衝擊效應。
《竹書紀年》還記有帝舜“在位十有四年,奏鍾石笙盒未罷,而天大雷雨,疾風發屋拔木,桴鼓播地,鍾磬亂行,舞人頓伏,樂正狂走。”顯然,這是一次突發的雷雨大風(龍卷風)災害,所謂“舞人頓伏”是一種有效的避險自救措施,所謂“樂正狂走”則反映了某些人在突發性災難中喪失了理智。有趣的是,帝舜經此事後,“乃薦禹於天,使行天子事也”,自己則退居幕後,看來這早已成為中國帝王的傳統了。
2國際大行動:“國際減災十年”
光陰似箭,到了公元1987年12月11日,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69號決議,決定把從1990年開始的20世紀的最後十年定名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其宗旨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以減輕由於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熱旋風、颶風、龍卷風、台風)、海嘯、洪水、滑坡、火山噴發、自然大火,以及其它自然因素如蝗蟲等病蟲害所帶來的,尤其是帶給發展中國家的生命損失和財產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社會和經濟的停頓。
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進一步指出,其目的是通過一致的國際行動,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減輕由地震、風災、海嘯、水災、土崩、火山爆發、森林火災、蚱蜢和蝗災、旱災和沙漠化,以及其他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社會經濟失調。
我國隨後也成立了中國“國際減災十年”委員會,由國務院各部門負責人組成。顯然,人類將更加積極地對待“天之災”,以圖減之避之。
1992年10月,我國地震出版社出版了《中國減災重大問題研究》一書,該書由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和國家地震局震害防禦司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編寫。
不過,在這裏我們關心的是該書對自然災害的分類,因為分類方式既反映研究問題的角度,也影響解決問題的途徑。對於學者來說,研究問題時首先關注的是它的成因,因而不出所料,該書就自然災害的成因將其分類為:①氣象災害,主要由氣圈物質運動與變異形成的災害;
②海洋災害,主要由水圈中海洋水體運動與變異形成的災害;
③洪水災害,主要由水圈中大陸部分地表水體運動形成的災害;
④地質與地震災害,主要由岩石圈運動形成的災害;
⑤生物災害,主要由生物運動與變異形成的災害,包括農作物災害與森林災害;
⑥天文災害,由天文原因為主形成的災害;
⑦人為自然災害,由人為作用形成的自然災害。從減災避災的現實或現場來說,關注的重心往往不是其成因,而是諸如災禍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安全、怎樣應對才能遇難呈祥之類的問題。換句話說,一個具有減災意識的人,關心的是此時此地或彼時彼地,會發生什麼危及自己生命財產的事情;如果他的心胸更開闊一些,還會關心何時何地,會發生什麼危及他人生命財產的事情,或危及民族國家生死存亡的事情。
其實,這涉及到人類的兩種選擇,人類有非常聰明自負的大腦,他必然會希望一切都搞明白後再行動;同時,人類又有靈活的軀體和直覺的天賦,他必然要對外界的某種變異作出及時的反應。因此,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僅注重事物的原因,還會留意事物對人的作用及人對該事物的反應,並向人們提出一些建議或忠告,以有助於提高人們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