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手勢的發明(1 / 3)

勝利手勢的發明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一怒之下發明的。

二戰期間,丘吉爾有一次在地下掩蔽部內舉行記者招待會,突然警報聲大作,丘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這時,在場的一名記者發問道:“首相先生,有把握嗎?”丘吉爾轉過身,目光銳利地望著記者們,立即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說:“一定勝利!”丘吉爾這一鎮定威嚴的神態舉止,被記者們拍了下來,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報紙上。

從此,這—著名的手勢便在英國城鄉廣泛流行開來,並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風箏的發明

風箏,起源於中國,古時稱為“鷂”、“鳶”。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墨子》裏也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不難想像,木鳶和木鵲都是類似飛鳥的仿生器物,稱謂雖然有差異,形體卻和風箏非常相似。由此可判斷,風箏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魯國,距今已有2400年。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風箏後來演變為玩具則是唐代以後的事情。

傘的發明

傘,人們非常熟悉。一年四季,人們外出總要帶著傘遮陽擋雨。但追溯其源,最早是我國發明的。但關於傘的起源說法不一。

一說遠在五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傘了。關於傘的發明,古籍中有這樣的記載:“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帶有五色雲聲,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也就是說,傘是人們從花開時的倒扣狀受到啟示而製造出來的,不過當時稱為“蓋”。《史記·五帝本紀》也說到:“舜乃以雨笠自扡而下,去,得不死。”這也是雨傘在堯舜時代即已發明的佐證。

另一說,據傳,春秋末年,我國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雨雪,常被淋濕。魯班妻子雲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實際上這也就是傘的雛形了。此說略有傳奇色彩。

古時傘寫作,“傘”與兩字相通。據《傘物紀原》載雲:“六韜曰:天雨不張蓋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蓋即傘之用。三代已有也”。可見,古時候,傘是用絲製的。後來傘變為權勢的象征。每當帝王將相出巡時,按等級分別用不同顏色、大小、數量的羅傘伴行,以示顯赫和威嚴。直到明代時,還規定“庶民不得用羅絹涼傘”,隻可以使用紙傘。

避孕套的發明

世界上有關避孕套的最早文字記載出自於意大利的醫學專家法羅皮奧。1564年波羅皮奧描述了一種浸有藥液的亞麻布製成的陰莖套。他聲稱這項發明的目的,是為了預防性病,其次是用來避孕。

早期的避孕套,大多是用亞麻布或羊腸製作的,進入19世紀後,逐漸為乳膠質避孕套替代。第一個乳膠避孕套,是荷蘭物理學家阿萊特·雅各布博士在1883年發明的。到了20世紀初,伴隨著乳膠工藝的發展,避孕套的生產技術也獲得了改進,但其厚度仍達006毫米,這使得夫妻往往不能“盡興”。1949年,日本人率先研製出了厚度僅002毫米的“超薄型”優質避孕套。隨後,俄羅斯生產廠商匠心獨運,又生產出了表麵布滿許多微小乳膠顆粒,或帶有螺紋的。

自行車的發明

眾所皆知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作為最簡易輕便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像潮水一樣,遍及世界各地,進入家家戶戶。但很少有人知道,發明自行車的是德國的一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1785~1851)。德萊斯每天都要從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發明一種交通工具的欲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輪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嗎!就這樣,德萊斯開始設計和製造自行車。他用兩個木輪、一個鞍座、一個按在前輪上起控製作用的車把,製成了一輛輪車。人坐在車上,用雙腳蹬地驅動木輪運動。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問世了。1839年,蘇格蘭人馬克米廉發明了腳蹬,裝在自行車前輪上,使自行車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以後隨著充氣輪胎、鏈條等的出現,自行車的結構越來越完善。自行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