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兒,母親走過來擰了下陳毅的耳朵,說道:“你呀!看書都看呆了,你看看你買的是什麼豆子。”陳毅跑過來一看不覺也大笑起來,籃中裝的不是母親讓買的綠豆而是豌豆。就是由於這種強烈的求知欲,他閱讀了許多中外著名書籍、豐富了他的視野和知識麵。
陳毅投身革命後,麵對新的形勢,他更感到學習的迫切性,於是更加勤奮學習,刻苦讀書。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後,陳毅領導紅軍在江西蘇區一帶進行遊擊戰鬥。當時,我軍處於敵人封鎖圈內,條件十分惡劣,就是在這種非常艱苦的條件下,陳毅仍然天天堅持讀書。
那時,山洞裏、巨石旁、草叢中、大樹下……都是陳毅學習的地方;有時天上下雨、下雪,眼前沒有躲避的地方,他就把雨傘綁在自己身上,依舊專心地學習、讀書。
1936年,由於叛徒告密,陳毅的住地所被敵人團團包圍。陳毅機警地隱蔽在叢莽之中,敵人帶著獵狗滿山搜索,沒有找到陳毅,卻發現在住地附近有一個包袱。敵人們把包袱打開一看,裏麵既沒有銀元、又沒有值錢的東西,僅有一堆書籍。敵人驚訝地說:“啊,共產黨苦得這樣,還念書哪!……”
陳毅認準隻要堅持不懈,鐵棒能磨成針,堅持學習、讀書,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持之以恒。陳毅逐漸成長為人民軍隊的傑出將帥和中國無產階級的優秀政治家,並且成為學識淵博的詩人。
38.老舍奮發寫作
老舍(1898—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我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戲劇家。
他出身貧寒。1900年,他剛一歲,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父親在侵略者的炮火下喪身。母親拖著5個孩子靠給別人洗衣、做活養家度日。
老舍7歲那年,靠一位樂於行善的大叔才進了私塾,開始他的學生生活。後來靠他苦讀勤學,考上免費供給膳宿的北京師範學校。
1921年,他進英文夜校時認識了一位英國教授,又跟著這位教授補習英文。25歲時,他被推薦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講師,教英國人學中國普通話和“四書”。他在倫敦先後和一位作家及一位翻譯家住在一起。他看見他們不論白天夜晚,總是寫個不停。一向愛好文學的老舍想,自己念過唐詩宋詞,讀過許多小說和新文藝作品,又能唱京戲、昆曲,也寫過小說習作。又有滿肚子的苦汁,何不吐出來?我要大聲呐喊!他下定決心拿起筆。利用課餘時間和假期,開始了小說的創作。
凡事開頭難。盡管過去他也寫過論文,寫過講演稿,可正式要寫起小說來,並不那麼容易。在遠離故土的英國倫敦,他懷念祖國,思念家鄉,回憶往事,創作的衝動激勵著他勤奮苦練,邊學邊寫。他想:“十成不能則五成,五成不能則一成半成,灰心則半成皆無。生命斷矣!”他還想:“字紙簍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往它裏麵扔棄廢稿,就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
終於,他熬了整整一年寫出了第一本小說《老張的哲學》在國內發表了,他快活得要飛起來了。接著,他又寫了三本小說。
1930年春回到祖國後,老舍應聘擔任了齊魯大學的教授。從這以後,他在教書的業餘時間寫作,每年寒假、暑假,是他寫作的最佳時期,不管外界有多少誘惑力,也不管條件有多麼困難,他天天堅持寫作。從開始寫小說起,他一連10年都沒有歇過夏。
有一年,暑假期間,山東濟南遇上了奇熱,小孩整天哭號,吃不下奶;大人一個勁兒地喝水,吃不下飯。當時老舍正忙著寫一本書。他坐在小桌前,左手揮扇打蒼蠅,右手握筆寫稿,汗不停地流著,不一會兒汗水就順著手臂流到了寫字的紙上,他便把毛巾墊在肘下當吸汗器,堅持寫作。他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寫好兩千字,否則決不罷休。
不久,老舍離開了教學崗位,成了專業作家,他更是夜以繼日地寫作。實在疲倦了,就朗讀外文小說,調劑調劑精神。老舍的辛勤耕耘,果然結出了碩果。在山東7年間,他寫了6部長篇小說,40篇短篇小說。
這以後,老舍在抗日戰爭期間,又寫了《四世同堂》等兩部長篇小說,7個話劇,出版了一部長詩集、一部曲藝作品集、兩部短篇小說集。新中國成立以後,還寫了《龍須溝》、《茶館》等24部戲劇。
老舍成為我國寫作最勤快、作品最多、國內外享有盛名的老作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已經翻譯流傳國外。老舍用他寶貴的生命和豐碩的作品,證實了他甘當人民“文牛”的高貴品質和高風亮節。他為祖國為人民獻出了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