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8

28.徐惠八歲賦詩文

徐惠,出生於公元672年,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初以才華被唐太宗李世民選為才人,不久封為婕妤,是唐朝後妃中一位深孚眾望的妃子。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徐惠出生後,“五月而能言,四歲誦《論語》、《毛詩》(即詩經),八歲好屬文”,從小時候,便以能詩善文而被譽為神童。

到她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以博學多才而遠近聞名的才女了。其實,徐惠的博學多才,除了她的天資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她後天勤奮學習的結果。

徐惠的父親叫徐孝德,當時就是一位著名學者,她的母親也是豪門家女,熟讀經書,尤喜讀《詩經》。由於徐惠出生後聰明伶俐,深得父母喜愛。所以,從她會說話的時候開始,父母就爭著教她讀書識字了。徐惠見父母都喜歡讀書,便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會父母教給她的內容後,自己也去讀《詩經》和《論語》;有時父母都休息了,她自己仍堅持讀下去。

徐惠不僅記憶力強,而且思維敏捷。她在父母的指導下,學業上進步得非常快,到她八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作文了。

一天,父親有意想測測她的才智,把她叫到書房,拿出屈原寫的《離騷》和《小山》兩首辭來,交給她說:“你先讀讀這兩首詩,看看能否看得懂。如能看懂,讀完後就模仿這兩首辭的格式,寫上一首,讓我看看。”

徐惠在平時讀史書的過程中,對屈原的生平就有所了解,並且十分敬佩他那潔身自好的品德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她對屈原的著作,卻還從來沒有讀過。今日,當她從父親手中接過屈原的兩首詩後,心情很激動,迫不及待地一口氣連讀三遍,略加思考,便按著父親提出的要求,揮筆而就,寫出了取名為《擬小山篇》的騷體詩作。其詩曰:

仰幽岩而流盼,撫桂枝以凝想,

將千齡兮此遇,荃為何兮獨往。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我仰望著高大幽靜的山岩在出神,撫摸著折下的桂枝在沉思,這是一位千載難遇的偉大詩人,他的品德像芳草一樣的芬芳,可又為何獨自投江而死呢?

徐孝德接過女兒的詩作一看,不由得驚呆了:這首詩雖然短,然就其用詞優雅,文采動人而言,遠遠超過了他對女兒的預料。而更使他沒有想到的,是其詩對屈原所表達的敬重之情,竟會是出自一個年僅八歲的幼女心靈深處!

不久,這首小詩廣泛流傳於社會,深受世人讚賞。徐惠在一片讚揚聲中,並沒有沾沾自喜,更加如饑似渴地投入了學習之中。她終日手不釋卷,鍥而不舍,習詩作文越發勤奮。到她十六歲的時候,就已是聞名遐邇的才女了。就是在這一年,徐惠的名字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中,太宗把她召進宮去,當場測試,見其不僅才似山間泉湧,且貌如天仙,龍心大悅,即刻下詔納其為才人。

徐惠入宮後,深愛太宗寵愛。她並沒有恃寵生驕,而是利用這一條件,引古鑒今,上諫直言,從憂國憂民的角度,提出許多建議。這些意見都被太宗欣然采納了。

公元649年,太宗病死。徐惠以失去知音而哀痛成疾,第二年去世,時年二十四歲,賜號賢妃。

29.七齡女吟詩感女皇

武則天做皇帝年間,在四川成都郊區的一個村子裏,有一對兄妹。父母相繼去世,哥哥當時十六歲,妹妹才七歲,兄妹相依為命,靠父母留下的家產,共度時光。

父母去世前,他們兄妹二人在一起讀書。妹妹年齡雖小,但聰明伶俐,學習刻苦,讀經學史,過目不忘,尤其對詩,更有興趣。到父母去世時,她寫詩已經有了點名氣,被鄉裏稱為“女博士”。她的哥哥年齡雖然大些,也很聰明,因為貪玩,學習又不用功,成績總也趕不上妹妹。特別是父母去世後,哥哥感到失去依靠,心灰意冷,整天愁眉苦臉,學習就更沒勁頭了。對此,妹妹心中十分焦急,曾哭著對哥哥說:“你整日這樣下去,何時是頭,有何出頭之日?人死不能複生,隻有牢記父親臨終前的教誨,發憤讀書,盡快成才,長大後幹成一番事業,光耀門庭,才能讓父母九泉之下放心啊!”

但是,哥哥仍然沒有起色,妹妹也無可奈何了,隻有自己加倍努力,以告慰父母在天之靈。

突然有一天,皇帝詔書頒到四川,讓哥哥護送號稱“女博士”的妹妹進京。哥哥聽了,不知吉凶,心中惶恐不安,妹妹卻坦然地對哥哥說:“咱們一不偷,二不搶,犯法的事不做,去就是了,有什麼可怕的?”

聖命難違,哥哥隻好陪妹妹來到京城。

兄妹進宮後,宮女帶著他們去見皇帝,恰巧遇上武則天在院內散步,宦官、宮女前呼後擁,甚是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