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

14.魯肅十五獻糧

魯肅,字子敬,出生於公元172年,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人。東吳將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企圖一舉滅吳。他和周瑜主戰,反對投降,並積極主張聯合劉備,共同抗操,備受孫權信賴,被任命為讚軍校尉,協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魯肅拜奮武校尉,代周瑜領兵,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轉橫江將軍等職。

魯肅自幼父母雙亡,靠祖母撫養成人。他從小性格開朗大方,重義輕財。他的家庭為當地富戶,他除利用父親給他留下的大量財富讀書外,經常救濟貧困百姓。因此,他的年齡雖然幼小,當地百姓卻很看重他。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天下大亂,漢室驚慌失措,四處派軍鎮壓。這些官兵打不過起義軍,卻借著鎮壓起義軍之機,到處燒殺搶掠,鬧得百姓不得安寧。年僅十二歲的魯肅挺身而出,主動組織村民練兵習武,保衛家鄉,不但多次打敗了盜賊的趁火打劫,連官軍也不敢隨意進村騷擾,由是魯肅遠近聞名。

公元187年,孫策手下大將周瑜,聽說東城魯肅有膽有識,行俠仗義,便帶人前來拜訪。魯肅聞報,急忙出迎,熱情接待。此時,周瑜也隻17歲。他見魯肅年齡雖然比自己小兩歲,但談論天下大事,卻頭頭是道,很是精辟,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魯肅見周瑜年紀不大,已成孫策手下大將,也激發了幹一番大事業的決心,遂與周瑜結為知心朋友。

不久,周瑜奉命率人征糧,但民眾身處戰亂,日子朝不保夕,哪裏還有什麼餘糧?沒有糧食,就養不起軍隊,就對付不了虎視眈眈的曹操,保衛江南就成了一句空話。周瑜萬般無奈,隻好來向魯肅求助。

魯肅笑著對他說:“此乃小事一樁,何不早言?我作為江南一卒,理應竭力相助!”說著,便帶領周瑜來到家中後院,指著兩個糧倉說:“這是稻米兩倉,各存三千餘鬥,給你一倉不就行了?現在我就派人送去。”

周瑜運糧回到東吳京都,孫權異常高興,便問怎麼這麼快就籌集到如此多的糧食。周瑜說:“這些糧食,是魯肅一人所獻。”遂將魯肅如何少年勇武、胸懷大誌的情況說了一遍,並建議請來重用。

孫權聽後,高興地說:“我也早就聽說了魯肅的名字,但隻恐徒有虛名,沒有在意。既然確如所傳,而我又正是用人之際,焉有不用之理?現就由你即刻前往相請吧!”

就這樣,魯肅經過周瑜的推薦,帶鄉民數百人,來到東吳,投奔了孫權。這年,魯肅僅十五歲。

15.牧羊娃張華成名相

張華,字茂先,西晉一代名相。他出生於公元232年,範陽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其父親叫張平,當過曹魏朝的漁陽郡守。張華以牧羊為生,自學成才,又以著《鷦鷯賦》出名,受到晉武帝司馬炎的重用。曆任黃門侍郎、中書令、散騎常侍、度支尚書等職。公元291年,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

他是怎樣從牧羊娃到一代名相的呢?這裏也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張華小的時候,父親張平為漁陽郡守,家中雖不富裕,但供他讀書還是沒問題的。由於張華聰敏過人,一直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很受老師的器重。不幸的是,就在他學習日進的時候,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這並不富裕的家庭,失去父親那份微薄收入,頓時陷入了困境。於是,張華不得不含淚離開學校,拿起羊鞭,做了放羊娃,開始以牧羊為生。

他的老師為他退學深感惋惜,且不忍看著他的聰明才智就此埋沒,便找到他說:“幼年喪父,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事。但是你聰明過人,不能因此而耽誤學業。自古以來,靠自學成才的屢見不鮮,鑿壁偷光的匡衡,放豬娃承宮,家中生活都很困難,但他們有誌氣,不都是自學成才的麼?你買不起書,隨時可以找我借,有看不明白的,盡管來問,希望你退學而不退誌。”

老師的一席話,使張華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他要自學成才!於是,他一邊牧羊,一邊堅持讀書。放牧時,羊兒在山坡上吃草,他便席地而坐,讀書不止。回到家中,他借月光,借雪映,孜孜不倦。買不起書,他去借,借了抄,抄了讀,夜以繼日。有弄不明白的問題,他便去問老師,拜訪名人,非學懂弄通不可。他讀書的興趣也非常廣泛,讀經典,嚼詩賦,十分精細。對圖讖方技、兵家著述,他無所不獵。春去秋來,經過幾年的努力,到他十五六歲的時候,不但學識廣博,且工於文辭,辭藻華麗。他為人通達事理,胸懷寬廣,贏得了鄉人的普遍讚賞和器重。

曹魏朝齊王屬下有個中書監,名叫劉放,是他的同鄉,被他的勤奮好學所感動,也非常欣賞他的誌氣和才幹,不僅在經濟上多方幫助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張華的名氣在家鄉很大,但外界知道的還甚少。自從他著了《鷦鷯賦》後,才一舉成名。

《鷦鷯賦》,是他寄托個人情懷的作品,其內容大意是:鷦鷯是一隻微不足道的小鳥,羽毛不美麗,也沒有什麼用處,肉也不鮮美,更上不了宴席。它沒有力量去欺負同類,同類也不去傷害它,更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鸚鵡雖然能學人說話,但卻被關在籠子裏,隻能“變音聲以順旨”;蒼鷹雖然異常凶猛,但也是“鷙而受絏”(鷙,凶猛的意思;絏,拴住之意)。鷦鷯和它們相比,倒是自由一些。當然,要和“彌手天隅”的大鵬相比,卻有天壤之距。這就是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