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
實踐證明,學習上的成功,能夠滿足學生成績動機中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產生強烈的新的內驅力,給新知識學習帶來興趣和動力。這種動力將促使學生不畏困難,不斷向新目標前進。
因此,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嚐試、探索,體驗成功,承認學生的個性差別,因材施教,善於發現和鼓勵每上個學生進步,讓學生人人都有機會獲得成功,人人都體驗到不同層次的滿足感。
在麵向全體學生的前提下,兼顧優生和學困生。對學困生要特別關注、關心,對他們寄予希望和期待,學習上對他們要“多鼓勵,樹信心,低起點、教方法、快反饋,速評價”,給他們創造更多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拿課堂提問來說,提問要難易適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較難的問題請優生回答;較容易的題目,則要請學困生回答。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巧妙地給以啟發指點,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
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比尾巴》一課時,創設了“到森林王國進行猜尾巴”的遊戲活動,把小動物藏在森林中鬆樹、草屋、花叢等不同的地方,隻露出一條條尾巴,讓學生看一看,猜一猜。這個活動,難度不大,主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照顧中下等學生。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思考,找到了答案,感受了成功的歡悅,感受到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通過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讓學生在品嚐成功愉悅的同時,再巧妙加以利用,自然就可實現“參與—成功—參與”的良性循環,使學生持續保持自主參與學習的動機。
樹立學生主動參與的信心
教育心理學研究證明:正確的評價、適當的表揚、熱情的鼓勵,都是對學生學習態度和成績的肯定,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等等。
一般來講,對兒童的評價應該表揚、鼓勵多於批評、指責,這樣能更好地激起學生積極學習的動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以正麵鼓勵為主,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學生能夠“掌握”,激勵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盡管合作學習和分組討論可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但如果組織不好,仍然會造成優等生活躍、中等生寡言、後進生旁觀的情形。因此,教師善於觀察和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尤其是要為學困生爭取更多的活動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和權利,盡現其力,各展所長。
比如,教學《稱象》一課,為了使學生能清楚表達稱象的過程,要求學生自製小船、大象、秤等教具,按步驟重複曹衝稱象的過程。並密切注意學困生的活動。結果發現他們用飲料瓶製成小船,用小石子當石塊,態度認真,步驟清楚,提問時能清楚連貫地說出曹衝稱象的過程。這裏,在肯定他們成功的同時,再鼓勵他們思考更多的稱象辦法。
結果真令人欣慰:這些學生想出了多種不同於曹衝稱象的方法,有的主張用沙代替石頭,認為這樣會更加精確;有的主張用人代替石頭,因為人可以移動,可減少搬運環節。當這些想法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讚同後,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語文學習更有信心了。
對於部分思考問題還不夠成熟的學生,隻要參與,我們都可以給予鼓勵,並把他的參與同集體解決問題的成功聯係起來,以幫助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這同樣是一種動力。
有效的評價語言,也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麵。學生回答問題準確,用“你回答得棒極了”、“你真會動腦筋”予以肯定鼓勵;學生回答問題特別成功,用驚喜的語氣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學習;對欲言又止的學生,用“膽子大一些,試試看,老師會幫你的”。
當他們自己完成了任務時,用“你成功了!”如此等等。即使學生做得不夠好,我們也從某種恰當的角度,使評價語言變得適合學生接受,在使學生明了不足的同時從中受到鼓舞。長期堅持這樣的思路組織教學,就可以發現,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會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