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4
7.培養學生上課學習習慣的方法
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陣地,我們教學不僅是要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所以培養良好的課堂學習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從以下四方麵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培養會思考的習慣
會思考是指學生在理解數學各種定義、定理的基礎上,對於比較類似的概念加以比較、區分,通過比較、區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從而可以運用自如。例如,我們在學習分式方程時,可以聯係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概念,通過舉例子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找出分式方程的特點,這樣學生掌握自然就牢固了。
培養會提問的習慣
會提問是指發現和尋找思維上的疑惑,並將存在的疑惑在課堂上向老師發問。學生積極提問,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便能排除學生思維障礙,幫助學生學好知識,提高課堂的效益。
這就要求教師對提問的學生給予肯定和鼓勵,哪怕是相當幼稚、離奇的問題。這都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結果,老師的表揚可以使這種學習行為在以後的學習中持續發展,更深刻地追求“是什麼”“為什麼”的答案。
培養會做筆記的習慣
簡單地將老師的筆記進行抄寫,這不叫做會做筆記,會做筆記是要求學生對聽課中得到的知識進行整理,它包括思維方法,思考過程以及存在的疑難。
做筆記能夠使聽課的注意力更集中,課堂學習效益更高,做筆記的過程,也是大腦積極思考的過程,有助培養人的思維能力,老師可用課內督促,課外檢查的辦法培養學生這一習慣。
培養會發現的習慣
“發現”是指導找規律,通過啟發學生對問題的觀察、分析、綜合,歸納出一般性結論。使知識達到條理化,係統化。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中,啟發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探索。
在安排練習時,除了模仿性題目,還可以把一些探索性、綜合性的題目穿插其中,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圖多用的教學,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和運用“引出問題—形成猜想—演繹結論—知識運用”等科學思維方式,養成發現規律的習慣。
總之,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知識水平的提高,更應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隻要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性地點撥,這些習慣就會自然養成,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初中學生良好的素質。
8.提高學生上課學習主動性的技巧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都是以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以教師、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依然頑固地統治著整個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更是被接連的灌輸、提問和練習消磨殆盡,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
教學隻考慮學生能學到多少東西,至於學生如何獲得,能否消化,則被忽視。存在這種問題的原因,除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製約外,更重要的還是教師觀念滯後,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誌、品質。而這種狀況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學生的創新精神缺乏、實踐能力薄弱,成了統一規格、缺乏個性的產品。
因此,“樹立新理念,創建和諧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就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性了。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呢?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構建過程。教學中如果不能抓住教材所蘊含的興趣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就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如許多教育家所說的,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興趣是主動學習的開端,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要善於安排教學內容,科學地設計問題、設置懸念,尤其是上課伊始,就應實施有效導學,將學生在課間休息時散放的心吸引到課堂學習的目標上來。
成功的導入,能夠使學生盡快進入愉悅的情緒狀態,把學生帶入思維和興奮之門,為教學過程創造最佳的情知開端和背景。常用且較為有效的導入法有: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遊戲導入法、情境導入法、圖畫導入法、影視導入法、懸念導入法等等。各種方法,隻要運用得當,都會收到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