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理科能力故事推薦11
87.是什麼謀殺了關嶺魚龍
在我國貴州關嶺地區,曾發現了大批遠古時期的生物化石,這當中包括比恐龍還要早2500萬年的魚龍。魚龍當時是海洋裏的霸主,體形在2~4米之間,幾乎通吃海洋裏的一切動物,尤其愛好吃烏賊。關嶺是一個山區,魚龍作為當時海裏的強勢主體,為什麼會在這裏大批死亡呢?
根據對關嶺地區的化石研究分析,這裏原來屬於淺海地區,但是魚龍屬於深海生物,怎麼會來到這片淺海地區呢?是深海裏出現了更凶猛的對手,逼得它們別無選擇呢,還是關嶺地區有著什麼誘惑,讓魚龍甘願冒險呢?
一些植物化石顯示,關嶺地區在當時屬於亞熱帶氣候,周圍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吸引著大量的海洋動物前來覓食。這些海洋動物密集在此,在雄霸海洋的魚龍看來就是食之不盡的美餐,所以成群的魚龍尾隨而來,聚集到了這裏。可是麵對如此豐富的食物,魚龍應該越來越多才對,為什麼卻大量死亡了呢?是來到淺海地區無法適應這裏的環境呢?還是因為魚龍太多,相互爭奪食物而自相殘殺?抑或是發生了什麼自然災害?
從關嶺地區的化石分布來看,魚龍曾一度想遊回深海,但是好像又遇到了某些東西的阻攔。是有什麼凶猛的敵人帶來了威脅,將魚龍包圍在關嶺區域?那時還沒有人類,沒有其他生物能夠實施如此嚴密的圍獵策略。
一份關嶺地區的地殼運動分析揭開了事情的謎底:原來關嶺地區因為地殼運動由淺海變成了封閉的死海,眾多生物的存在使海水嚴重缺氧,魚龍因此想逃回深海,不想卻被群山擋住了去路,最終隻能困死關嶺。
不過,這也隻是目前的推論,魚龍之死也許同恐龍一樣,涉及地球之外強大力量的衝擊。
88.恐龍突然絕跡
對於恐龍,我們已經比較熟悉。它們體形多數比較巨大,分為草食和肉食兩種,在地球上存在了1.3億年後,於距今6500萬年前,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對於它們的消失,有很多說法,其中最典型的是“隕石撞擊說”、“食物鏈斷節說”和“火山爆發說”。
“隕石撞擊說”認為,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撞擊產生的高溫使岩石氣化形成了“粒子雲”,“粒子雲”遮住了太陽且長時間不消散。沒有陽光的照射,使地球上的溫度驟降,造成了大量動物的死亡,就連恐龍也難逃厄運。
“食物鏈斷節說”認為,由於恐龍的體形巨大,需要的食物很多,長此以往,能夠捕食的動物越來越少,能吃的植物也因為大量被食用而遭到嚴重破壞,恐龍在食物鏈斷節後就滅亡了。
支持“火山爆發說”的專家則認為,當時地球上火山爆發頻繁,而且那時火山爆發釋放出來的能量非常大,每次爆發都相當幾百顆原子彈在同時爆炸。火山爆發產生的灰塵遮天蔽日,環境被嚴重汙染。在這種環境中,任何體形較大的動物都無法存活,恐龍當然也不能幸免。
另外,有些專家認為不少恐龍化石的頭部都有傷口,像是一些高智能生物對其進行捕殺造成的,這種捕殺行為導致了恐龍的滅亡;有些人認為,6500萬年前隕石對地球的碰撞,釋放出了大量甲烷,而甲烷的燃燒將恐龍“烤死”了。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恐龍並沒有消失,隻是進化了,它們有可能潛入海底成為深海動物,也有可能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體型變小、變輕,與原來完全不同,成為了新的物種。
總之,恐龍的消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環境的因素,所以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醒:保護環境是讓我們生活得更好的根本保障。
89.中國巨猿的消失
大約100多萬年前,我國南方的原始森林中生活著一種巨猿。就目前現有的資料來看,這種巨猿是世界上最大的靈長類動物,它們的平均身高為3米,體重基本都在500千克以上。據科學研究分析,這種龐然然大物曾與早期人類共同生活過大約100萬年,直到10萬年前才滅絕了。
據科學家研究,再對照現代分類學,這種巨猿應該是西瓦古猿的後代,是亞洲猩猩的近親,屬於猿類,但可能因其身材巨大、體重過高而無法爬樹。專家們根據這個標準,以西瓦古猿的頭骨做模型,再以大猩猩的身體作參照後放大,又考慮到巨猿與亞洲猩猩一樣,生活在嚴洲熱帶及亞熱帶叢林中,所以采用了亞洲猩猩棕黃而稀疏的體毛來作為巨猿的體毛,就這樣複原出了巨猿的原貌。這可真是個大家夥!
專家說,別看巨猿的體型巨大,但它是一種脾性溫和的動物,因為根據它的大下巴可以看出,它是絕對的“素食主義者”。據說,巨猿們的主食和熊貓一樣,是竹子,偶爾也吃點樹葉、果實等,因為性情溫和,不會攻占其他動物和早期人類。所以說,早期人類也是非常幸運的,與這種龐然大物共同生活,竟然沒有受到威脅。
那麼,這種溫和可愛的人家夥又怎麼會滅絕了呢?
據有關專家分析,像巨猿這種人型的動物食量一般都很大,繁殖期較長,而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較差。本來巨猿的生活就比較辛苦,狹窄的飲食結構使它們的生活時常受到威脅,再加上冰河時期的出現,整個北半球氣候多次劇烈動蕩,這樣,巨猿的生存環境就遭到了極大破壞。
還有研究者認為,巨猿的身軀越來越大,但是頭蓋骨和人腦的發育卻很遲緩,最後因為不能適應環境而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