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學生提高文科能力故事推薦8(2 / 3)

然後就要對留下的部分進行整理,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但也要注意保留文章中能夠表現主題的重要詞語和主要情節。人物的對話也可改為敘述。還要注意文章的過渡銜接,語氣貫通自然。不要改變文章的體裁、中心和敘述的順序。

經常練習縮寫能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縮寫需要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通過細致分析的過程還能提高認識能力,豐富自己的知識。

108.如何訓練說話

語文學習除了“認”、“聽”、“讀”、“寫”幾個方麵外,還應該包括“說”,也就是口頭表達能力。不少同學重視前幾個方麵,而忽略了“說”的訓練,這對提高語文水平是不利的。怎樣訓練口頭表達能力呢?方法是很多的。朗誦會、故事會、演講比賽都是很好的訓練形式。這也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體步驟分為以下4個階段:

1.先成文再背誦。

這是最初階段,由於同學們尚未經過說話的規範訓練,不習慣當眾表達,演說時,既要考慮語言、語調、詞彙、句子,又要考慮語言的組織,往往顯得十分緊張,想好的話也不能準確表達出來。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心理素質,為進一步訓練和提高打下基礎。演講前可將其內容寫成講稿,然後背熟。會上,能夠比較從容地背誦就算達到目的。

2.先打腹稿再演講。

這是在前一階段基礎上的提高與發展,要求接到話題後,用較短的時間,在頭腦中列出演講提綱,打好腹稿,然後在眾人麵前表達出來。此時,要說的話還沒有全部成文,在說的過程中,需花費較多的精力思考組織語言,難度較大。

3.表情模仿。

經過以上訓練,達到能比較流暢地當眾演講的要求後,就要開始注意表情訓練。最初可通過電視觀察名人演講時的表情、動作,並加以模仿,漸漸地就會懂得其中的奧妙。然後,就可以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演講過程之中。多次訓練之後,就能運用得比較自如。

4.即興表達。

這是說話訓練的最後階段,要求在基本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後,能根據臨時發現的情況,即時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一要求,在有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基礎後,也是不難達到的。

109.“一刹那”是多久

讀書看報時,常見到“刹那”、“瞬間”、“彈指”、“須臾”等字眼,這些都是表示非常短暫的時間概念。它們到底有多長時間?它們之間是否有差別?

我們可以從古代的梵典中找到明確的答案,在《僧祇律》中即有這樣的記載:

“一刹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據此,可推算出具體時間來。即一天一夜24小時有480萬個“刹那”,或24萬個“瞬間”,1萬2千個“彈指”,30個“須臾”。再細算,一晝夜有86400秒,那麼,一“須臾”等於2880秒,一“彈指”為72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刹那”卻隻有0.018秒。在寫文章時,為了表達恰切的意思,對上述概念應斟酌選用。

110.為什麼“一點之差,意思相反”

孫犁的著名短篇小說《荷花澱》裏有這樣一句話:“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

這是丈夫要去部隊參軍殺敵的前一個晚上,妻子說的話。如果把這句話的標點改成這樣:“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表達效果明顯不同。

“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寫出妻子思想的開朗。

“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這句話就產生了相反的效果:說明妻子隻考慮家裏而不明大義,是阻止丈夫抗日的落後婦女了。

111.什麼是歇後語

歇後語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反映實際生活的一種口語。它淺顯易懂,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巧妙有趣,大多富於諷刺和幽默的意味。

歇後語一般由前後兩部分所組成,前部分是比方,像謎麵;後一部分才是本義,像謎底。大部分歇後語的本義均可通過對前一部分的解釋而得出。所以說話時,往往會說前一部分,讓聽者自己去領會其本義。這就叫歇後語。這種獨特、巧妙的修辭方式,基本上屬於比喻的修辭範疇。現在所流行的歇後語一般將後部分一齊說出。

正確地運用歇後語,可使語言或作品生動活潑,增強其表達效果。

112.普通話是怎樣形成的

古時候,人們說話各用鄉音,南腔北調,不便於思想交流。元、明、清時代,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隨著人們交際範圍的不斷擴大,北京話也在全國各地傳播開來。當時,這種北京話主要用於官場交際,所以又稱為“官話”。清朝雍正皇帝就曾命令官吏“務使語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前習為鄉音”。雍正的目的,自然是為封建統治服務。不過,客觀上也有助於“官話”的進一步推廣。事實上,這種“官話”不僅在官吏之間通用,並且也逐漸為各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和使用。

當時的文人,一方麵用脫離口語的文言寫作,一方麵也用接近口語的“白話”寫作,《水滸傳》、《紅樓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種白話文學的語言基本上屬於北方話,因此對北方話的推廣也起到促進作用。

晚清時候,一些文人致力於“官話”推廣、普及工作,其中尤以王照的貢獻最大。王照經過認真的考察研究,終於得出了“北至黑龍江,西至隴,西南至滇,南至江,東至海,縱橫萬裏”“皆與京話略同”的結論。他提議“取京話”為“官話”,作為公用話。他還仿照日本文字的“假名”,截取漢字結構中的一部分作為字母符號,創“官話合聲字母”50個(即“京音字母”),為我國漢語注音字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四”時期,書麵語方麵,“白話”逐漸代替了“文言”;口語方麵,在曆史上流行的“官話”基礎上,開展了所謂的“國語”運動,把北京話定為標準的“國語”,作為民族共同語加以推廣。

不過,早期的官話和後來的國語,除了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外,在詞彙和語法方麵都沒有明確的規範標準。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才提出明確要求,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現代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隻有符合這個要求,才是規範化的普通話。

113.世界上有多少種語言

據《語言及語言交際手段問題介紹》說,目前,世界上已知語的語言。其中有500種語言為人們所研究。

除此之外,有1400多種語言尚未得到承認或正處在衰亡階段。有250種澳大利亞地方語言,使用人數總共隻有4萬人。有170種印第安地方語言,使用人數更少,而且大多隻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在使用。

114.最長的對聯有多少字

中國最長的對聯,是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鍾雲舫所寫的一副長聯——《擬題江津縣臨江城樓聯》,共1612字。

這幅長聯是鍾雲舫在獄中沒有任何一本書籍可供參閱的情況下寫的。此聯在一天裏寫成,又修改了七八天。他在長聯前有一序:“飛來冤禍,理所不解,偶一觸念,痛敝心肝。遲遲春日,藉此搜索枯腸,欲其不以冤情攖念耳。以淚和墨,以血染紙,計得一千六百餘字,明知拋查取厭,而故曼其詞,謬欲以長製勝,閱者笑我之無恥,當諒我之無聊也。噫!”突如其來的冤禍使鍾雲舫成為囚徒。每當想到這情理難容的事,肝膽欲裂。為了擺脫精神上的折磨,他決計搜腸寫一副長聯來排除苦悶,排遣難挨的時光。這浸滿淚水和心血的1612字,便是此種心境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