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半天時候,弟弟凱旋而歸,叫哥哥仍舊去坐館教書。哥哥不相信地問道:“你一字不識,怎麼考得過那位遊館的?”弟弟說:“我先考他一個字,他回答不上來。”
“你考的是什麼字?”
“我問他:‘丁’字頭上五點是什麼字,他不認得。”
“唉呀,這個字我也不認得呢!”
弟弟指著放在牆邊的草鞋耙說:“你看,這打草鞋用的木耙,不正像一個‘丁’字頭上加了五點嗎?”
哥哥笑著說:“難怪他不認得,你還考過他的書沒有?”
“考了。”我問他:“豬兮有幾子?他也答不上來。”
“唉呀,朱熹倒有這個人,他有幾個兒子我也不曉得呢?”
“怎麼這個問題你們都不知道!豬兮有三子,那日遊西湖,一子落水,浴乎哉,洪水泛濫於天下,幸虧黃氏娘娘搭救,三子命全。七孰(叔)八經(斤),八孰(叔)七經(斤),爾後能通十經(斤)。”
哥哥被弟弟這段書弄得糊裏糊塗,要求弟弟詳細解釋一下。弟弟解釋說:“上年我家養的那頭母豬,坐了三頭小豬。有一次,三頭小豬出去吃草,有一頭小豬掉到臭水坑裏了。幸虧黃嫂從那裏路過,把小豬救起來了。後來,七叔捉的一頭豬八斤,八叔買去的一頭七斤,崗背彎的能通大哥捉去的那一頭有十斤哩!”
哥哥聽了弟弟的話,哈哈大笑,高興地換好長袍,仍舊去教書。
76.安樂窩
北宋時期,河南範陽地方有位文人叫邵雍。他知識淵博,涉獵廣泛。他對《周易》這本書特別精通,認為周文王寫的是“後天易”,而伏羲氏所著的是“先天易”。他對《周易》的研究超過了以前的水平。
由於他的人品與學問都很好,所以多次被人向朝廷舉薦。當朝廷授予他官職時,他總是婉言謝絕。他平日常常是閉門不出,安心於讀書和寫作,潛心地研究學問,所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學者。
後來他搬到了京城洛陽。當時的一些名人像司馬光、富弼、呂公著等人都很仰慕他,因此與他常有來往。他們常在一起飲酒賦詩,談論讀書作文,關係非常密切。
司馬光等人還在洛陽城替他購置了田園與宅院,邵雍就定居在這裏。他在宅院中栽上鮮花,種植樹木,還種了一些莊稼。他在田園裏春種秋收,以自己的勞動為生。雖然收獲的僅能糊口,但他從不叫苦,隻要有空,他還讀書吟詩,自得其樂。
他安於這種自食其力的耕讀生活,給自己取了個名號叫“安樂先生”,並且把自己的住處取名為“安樂窩”。意思是自己非常滿足這種看似清苦而內心安定、快樂的生活。
“安樂窩”後來就成了一個常用的詞。它常用來比喻舒適的生活處所,一般沒有貶義。也有人把專門追求舒適的生活環境稱為經營安樂窩,這就帶有貶義了,因此在使用時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用。
77.中國文字從何起源的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但它到底古老到什麼程度,具體起源於何時,又是文化史上極富爭論性的一個問題。
從戰國時代,我國學者就開始注意漢字起源的問題了,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倉頡造字說,但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卻也眾說不一。司馬遷、班固、韋誕、宋忠、傅率都說他是黃帝的史官;崔瑗、曹植、蔡邕、索靖說他是古代的帝王;徐整說他是在神農、黃帝之間;譙周認為他在黃帝之世,等等。倉頡造字的方式,有人說是統一了文字的書寫方式,流傳後世,有人說是發明了象形之文。此外,有人把結繩記事作為漢字的起源,有人把八卦視為漢字的起源,也都是一家之說。
目前,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漢文字是由人民集體創造的,經“巫”和“史”整理而成。有的史學家認為,到了殷商時代中國才有了文字: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但也有史學家提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了,中國文字的起始應從此往前推,前推多少,眾說不一,有的主張至少上推1000年,有的主張推到夏以前,也有主張推到夏末的。在考古學家的考古發現中,對漢文字起源認定的依據也不一樣。有人在仰韶期的文化遺址中,曾發現很多長方形的古板,有刻畫過的,懷疑是原始的文字;也有人從早於夏朝的陶器上所刻畫的圖案,來分析文字的初始形態。郭沫若曾在《奴隸製時代》中《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一文中提出過以半坡彩陶上刻畫的條文為中國文字的起源,半坡遺址距今有6000年左右,但對半坡彩陶上刻畫的符號的含義,卻還沒有闡明。
中國文字的起源,主要還須大量有說服力的材料佐證。
78.文字起源之謎是什麼
文字已是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但文字的起源,並不是一個能輕易下結論的問題。
被古文字學家確認為最古老的圖畫文字是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現在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一塊幾英寸見方的大理石碑上,兩麵12個左右的圖畫清晰地表明這裏記載著一個重大事件。在圖畫文字之後,出現了具體與抽象相結合的“畫謎文字”,絕大多數考古學家認為這種文字形式出現在公元前1800年的兩河流域地區。音節文字很可能是字母文字最終形成前的一個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文字有:公元前3100年的蘇美爾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字、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字、公元前2000年的克裏特線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字、公元前1300年前後的甲骨文字。字母文字是文字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標誌著文字規範化的到來。有些學者認為,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等地使用閃米特語的人,采用了埃及的詞彙符號並且使用了詞彙的第一個發音而發展了包括某些確定的元音在內的字母文字。但美國學者格爾帕卻認為,第一個能被公正地稱之為字母文字的是希臘語,希臘語充分地接受了閃米特語的音階表,發展了元音製度,首創元音與輔音的結合,第一次創造了完備的字母文字體製,是公元前9世紀。而另一些研究者卻認為早在公元前1800年,這一偉大創造就已完成了。
關於文字的起源時間、地區、形式等總有許多難於確定的爭論,很難理出一個整齊劃一的發展階段。
79.漢字究竟有多少
漢字數量繁多,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會不斷地增加。統計一下各個時代漢字的數量就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現在已發現的甲骨文中,單字有4500多個,其中可以認識的有1700多個。
目前已知的金文中,單字有3500個左右,能夠辨認的有2000多字。
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有係統的字書,收字9353個。
晉代呂忱撰《字林》,收12824字;後魏陽承慶撰《字統》,收13734字;南朝顧野王撰《玉篇》,收16917字;隋朝陸法言作《切韻》,收12158字。
宋代陳彭年等人的《大宋重修廣韻》,收26194字。司馬光撰《類篇》,收31391字。
明朝梅膺祚撰《字彙》,收33170字。宋濂等撰《洪武正韻》,收32025字。張自烈撰《正字通》,收33000餘字。清朝張玉書等編《康熙字典》,收47035字。
1915年出版徐元詰等人所編《中華大字典》,收48000餘字。
解放後列為我國文化建設重點項目的《漢語大字典》共收古今楷書漢字56000多個,是當今世界上收集漢字單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80.“的、地、得”的用法如何
“的”、“地”、“得”在語句中都做結構助詞,不表示實在的意義;讀音也一樣,都讀“de”。因此,許多同學不能準確區別、正確使用這三個字。
“的”、“地”、“得”在句中的用法是完全不相同的。“的”用在名詞的前麵,起連接中心詞和修飾、限製詞的作用。如:
1.火紅的太陽冉冉升起。
2.他的嗓音真好。
“的”字後麵的那個詞是中心詞;前麵的是修飾或限製詞,表示“誰”、“什麼”等。如“火紅”是修飾“太陽”的,表示太陽是什麼樣的;“他”是限製“嗓音”的,表示嗓音是誰的。
“地”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麵,也起連接中心詞和限製詞的作用。如:
1.小艇迅速地前進。
2.會上,大家的情緒異常地熱烈。
第一句“地”後麵是動詞;前麵是限製詞,表示是怎樣的動作。第二句“地”後麵是形容詞;前麵是限製詞,表示“熱烈”的程度。
“得”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麵,表示它後麵的詞或詞組是前麵動詞或形容詞的補充成分。如:
1.同學們幹得很起勁。
2.蘋果紅得可愛。
第一句“得”前麵是動詞;後麵補充說明動詞怎麼樣,表示“幹”的程度。第二句“得”前麵是形容詞;後麵補充說明形容詞怎麼樣,表示“紅”的結果。
同學們要掌握這三個字的用法,隻要分別記住它們各自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就可以了。當然,“的”字還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同學們在使用時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