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漸被感人的佳句打動了,連連讚道:“好詩!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表明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節操,多麼高尚,令我欽佩!這句詩,足可告慰你在洛陽的親友了。我也很高興,因為你的大作對我無疑是一件難得的珍寶哩!”兩位朋友再次珍重道別,辛漸登上了江邊的船,揚帆而去。岸邊的王昌齡,遙望遠處矗立的楚山,覺得自己也像楚山那樣孤零零的。

王昌齡晚年時,又被貶到偏僻的龍標(今湖南黔陽)去當縣尉。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他回鄉途經毫州時,竟被刺史閭丘曉殺害了。

72.人麵桃花相映紅

崔護是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進士,曾任嶺南節度使。

他年輕時,到長安應進士試沒有考中,就在當地找個旅舍刻苦讀書,準備下一次再考。清明節這天,人們紛紛到野外踏青,崔護也趁此休息一下,獨自一人信步踱到長安南郊,觀賞春天景色。這樣東逛西遊,時間久了,崔護感到口渴難受。正好前麵有個村子,一家小小的莊院就在不遠處。他走近看時,院內花木茂盛,靜悄悄的不見人影。崔護上前敲了好一會門,方才有個姑娘從屋裏出來,在院門縫隙裏偷偷看著他,細聲細氣地問:“誰呀?”崔護忙說:“我叫崔護,是到長安來應試的士人,今天獨個兒出來踏青尋春,路走得多了,非常口渴,求姑娘給一杯水喝。”那姑娘也不答話,回身從屋裏拿一杯水出來放在石桌上,開了院門讓崔護進內,又從屋裏搬出一把椅子,請崔護坐著喝水。

然後,這姑娘退到一棵盛開的桃樹旁,把身子微微斜靠著,臉上現上靦腆的神色,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魁梧英俊的崔護。崔護看到姑娘秀麗的容貌,在紅彤彤的桃花映襯下,顯得格外美豔,不覺產生了愛慕之情,便跟她攀談起來。可她卻一句話也不答,隻是含著微笑,注意地看了他好久。

崔護見天色將晚,就向姑娘道謝,告辭要回去。姑娘把崔護送到門口,脈脈含情幾次想要開口,終於沒有說,突然轉身急匆匆進屋去了。崔護也頻頻回頭張望,不勝依戀地離開了。以後,崔護心中老是忘不了這位姑娘,但為了下一次能榜上有名,隻好專心攻讀,一次也沒有再上她家小院去。

光陰如梭,第二年清明節又到了。崔護驀然想起了姑娘。這是,長期潛伏在心底的感情再也難以抑製了,崔護立刻到南郊去找她。尋到那裏,隻見小院門牆依舊,門上卻扣著一把銅鎖。崔護非常失望,就在姑娘家的院門上寫了一首《題都城南莊》的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人麵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他寫完了,後麵又具上姓名,這才悵悵而歸。幾天後,崔護又去看望姑娘。他來到門前,聽得屋裏傳出哭聲,連忙敲門。有個老人出來,問道:“你就是題詩的崔護嗎?你可把我女兒害死了!”

原來,姑娘在崔護走後,非常思念他,前幾天與父親走親戚回家,看到門上的詩寫得情真意切,心裏更是難受,不禁生了病,突然昏死過去。

崔護聽了,趕緊進屋扶起姑娘的頭喊道:“崔護在這裏!崔護在這裏!”昏過去的姑娘終於蘇醒了,崔護悲喜交集。老人見女兒和崔護這樣相愛,便讓他們結成了夫妻。

73.賈島推敲煉字

賈島(779~843)是唐代詩人,屢次應試沒有考中,一度出家當和尚,後來聽從韓愈勸告還了俗,當過小官。

他作詩時,非常講究鑄字煉句,反複苦吟思索,為此傳下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他騎驢訪問隱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歸,他便在門牆上題詩一首(即《題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繪李凝隱居地的幽靜景色,敘述自己來訪不遇,以後再來,一同隱居。

從李凝隱居地往回走,賈島一直覺得這首詩的三四句有個字似乎應該改一改,原詩是這樣:“島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究竟用“推”字好呢?還是改為“敲”字好?

賈島在驢背上反複思索,總是猶豫不決,不知不覺間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想把這個字定下來。這樣一直走到長安城裏,他還是做著手勢不斷苦吟。這時,當時任長安地方長官的韓愈出門辦事,賈島由於太專心了,一頭撞進韓愈的儀仗隊還不覺得。儀仗隊的士兵見賈島這麼放肆,已經衝進了第三節還要向前闖,便不客氣地把他揪下驢來,推到韓愈跟前。韓愈問賈島,為什麼無緣無故衝撞他的車騎?賈島這時已回過神來,連忙說明是由於在驢背上做詩,神情恍惚的緣故,並非有意衝撞。韓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對賈島的問題也發生了興趣,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立馬想了很久,然後說:“用‘敲’字好!”於是,這兩句就最後定下來,成為: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改為“敲”字,是用來反襯李凝隱居地在萬籟俱寂中更見幽靜,也就是響中寓靜,這比在萬籟俱寂中無聲無息的推門要好。從此,韓愈和賈島便成了詩友。

賈島的苦吟,有時確有成效。他還寫了一首《憶江上吳處士》,其中兩句說: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這不僅寫出了典型的秋天景色,而且把景象描繪得非常壯闊,但字句卻很簡練,也是傳誦不衰的名句。

74.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嶺之中,有一條崎嶇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著一些衣衫襤褸的囚徒,其中有個手拄竹竿、腳步蹣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這是唐肅宗乾元二年,李白由於一個案件的牽連,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經這山勢險惡、行路艱難的蜀道。

曆經千難萬險,他們來到高聳入雲的白帝城。這時,突然傳來一道聖旨,說是皇上已大赦這批犯人。李白開始不相信這是真的,看到人們在歡呼雀躍,才醒悟過來。

第二天一早,他迎著曙光,乘上一條輕捷的小船,從長江上遊漂流而下,沿途的壯麗景觀目不暇接,兩岸猿猴的啼叫聲不絕於耳,他禁不住吟出《早發白帝城》詩來:“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雖然活著回來了,但窮愁潦倒,貧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並不屈服命運的擺布,依然保持著灑脫、豪放的性格。當他住在安徽采石磯時,有一天夜裏,他興致勃勃地穿上當年在宮中空的錦袍繡服,踏著月光來到江邊,登上釣魚小船,倒了兩杯酒,邀請天上的明月來對飲。明月似玉盤,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飲一杯,神思飛揚,再飲一杯,熱血奔湧。他朦朧地看到水中圓月對自己含笑點頭,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撲通”一聲翻進了江中。後來宋朝時,有人針對此事作詩道:

采石月下訪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

75.張打油和“打油詩”

唐朝的唐詩,都是文人學子的風雅之作,自古流傳,風采絕倫。但在唐朝,另有一名特殊的詩人.寫了一些風味特殊的詩,也流傳至今。這就是張打油和他的“打油詩”。

張打油生活於中唐時代,在當時,他的一些詩作就小有名氣,如他的《詠雪》詩:

江山一籠統,井口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通篇詠雪而無一個雪字,可見張打油作此詩是頗動過一番腦筋的。

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剛進大門,就看見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麵寫了一首詩:

六出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睛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

大官大怒,誰竟敢在宗祠上寫這樣荒唐可笑的“歪詩”,立即命令左右:查清做詩之人,重重治罪。有位師爺稟報:“大人不用查了,看這詩的口氣,一定是那個張打油。”

於是張打油被揪了來,他聽了大官的嗬斥,上前一揖,不緊不慢地說道:“大人,我張打油的確愛謅幾句詩,但本事再不濟,也不會寫出這類詩來。不信,小的情願麵試。”

大人一聽,口氣不小,決定試張打油一下。正好那時安祿山兵困南陽郡,於是便以此為題,要張打油吟詩一首。張打油也不謙讓,張口便吟道:百萬賊兵困南陽

那位大人一聽,連說:“好氣魄,起句便不平常!”

張打油微微一笑,再吟:也無援救也無糧

大人摸了摸胡子,說:“倒也差強人意,再念。”

於是,張打油一氣嗬成後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這幾句,與“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如出一轍,大家聽了,哄堂大笑,連這位大官也被逗樂了,於是饒了張打油,張打油也從此遠近聞名。

後來,人們把一些以俚語俗話入詩,不講平仄對仗,所謂‘‘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詩作,統統稱為“打油詩”。打油詩幽默詼諧,以口語傳神,自有它的價值。

76.辛棄疾的宋詞故事

辛棄疾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出生於北宋將亡之際,從小就受愛國思想影響,立誌收複失地,報效祖國,但當時南宋朝廷投降派占據上風,他曾被削職,閑居在家。辛棄疾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所以他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對於農民的勞動,他曾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就是說,人生在世,應該勤勞;而從事耕種,更應是人生的第一需要。所以,他不但把自己的新居稱為“稼軒”,而且還用“稼軒”這兩個字做自己的別號。他罷官後,一直過著閑居的生活。附近的農民都知道他做過大官,開始關係比較疏遠,但經過交往,看到他平易近人,逐漸關係越來越密切了。

在“稼軒”附近,有一座簡陋的茅屋,那裏住著吳老漢一家。因為是鄰居,所以辛棄疾與這位吳老漢認識得最早。每次外出散步,辛棄疾經過吳老漢家門時,有時就進去歇歇腳,聊上幾句天。

六月的一天,辛棄疾在原野上騎馬跑了一陣,感到有些疲乏,便牽著馬慢慢地往家走。猛抬頭,隻見吳老漢那座低矮茅屋前麵,一株枇杷樹已經結出累累果實,在陽光下閃著金黃色的光。此時,吳老漢正興致勃勃地摘著熟透了的枇杷。

辛棄疾剛要打招呼,吳老漢已經看到了他,便招手說:

“來我老漢家坐一會兒吧,嚐嚐剛摘下的新果子。”

辛棄疾感到一陣歡喜,便把馬拴在一棵樹上,走進吳老漢家的小園子。

兩人飲酒嚐果,自得其樂,辛棄疾喜愛吳老漢一家的淳厚樸實,乘著酒興,他對吳老漢說:

“酒喝足了,果子也吃好了,怎樣表示謝意呢?這樣吧,我就用《清平樂》的調子唱一首歌給你聽,怎麼樣?”

“好呀,隻怕老漢聽不懂你那文縐縐的一套。”吳老漢笑著說。

“你一定能懂。不信我唱給你聽聽。”辛棄疾說到這裏,便滿有信心地輕聲吟出了這首《清平樂》。

吳老漢聽後連連叫好,“不過,”吳老漢的臉色嚴肅了起來,接著說道:“你把我們莊稼人的日子說得太美了,你還不了解我們。你沒有仔細看看我們平時過的是什麼日子,說實在話,有時我們的日子真比黃連還苦上三分啊!”

是的,由於他們所處的地位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你看,出現在這一時期辛棄疾筆下的農村,往往都是一幅幅恬靜、安寧、歡樂的畫麵。

辛棄疾很少描寫農民的苦難與艱辛,更沒有謳歌他們的憤怒和抗爭。因此,這些詞雖然也用清新的筆調寫出了農村生活的某一個側麵,但畢竟沒能反映出農民們較真實的生活。上下闋都鋪陳物事,雖隻46字,卻如長幅畫卷一般,為我們展示了背景廣闊的合家歡的景象。作者先描寫的是景物:矮小的茅屋前邊,小溪潺潺流過,水邊碧草青青。這開篇兩句一下子照應了題目,寫出村居的特色,也設置了人物活動的環境背景。這兩筆仿佛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風景畫,又像是展示清秋時節水鄉風光的全景鏡頭,顯得恬靜幽雅而清新悅目。接下來,作者按長幼之序描述了人物的活動。在低小的茅簷下,滿頭銀絲的老兩口,一邊喝酒,一邊用地道的吳地方言互相打趣逗樂,表白親昵與喜愛之情。“醉裏”能吐真言,又用濃重的鄉音,足以說明他們“相媚好”的真摯與淳樸。“醉裏”一句,非常傳神。也很容易激起人們對翁媼神態語言的想象。“白發誰家翁媼?”看去像是明知故問,實則是一種讚歎式的交待,點明“相媚好”者的身份、特征。原來,他們就是村居中的長者,普通的農家夫婦,他們已經滿頭白發了,卻依然卿卿我我、相敬相愛,並且是那麼悠閑自得,足見其晚年是多麼幸福。下闋寫三個兒子的活動。大兒子在小溪東岸的豆子地裏鋤草,可見他已是家庭的主要勞力了。二兒子在編織養雞的籠子,從事的是較輕的手工勞動,一個“正”字反映了他的聚集會神、一絲不苟。小兒子最淘氣,也最惹人喜愛,他正躺在溪邊采摘蓮子,剝著蓮蓬。三個兒子都在幹著力所能及的農活,表現了新一代對勞動、對生活的熱愛,也反映了他們對上一代的疼愛,他們已經能夠承擔所有的家庭勞動了,可以讓父母安度晚年了。至此,讀者也會明白白發翁媼之所以能有酒醉、相媚好,無憂無慮、悠然而處的原因了,整首詞也顯得自然流暢,一氣嗬成,非常嚴謹。這裏,寫三個兒子用字也極平易,皆為民間口語,純然一股鄉土氣息。綜觀全詞,可以看出,它反映了民間風俗的淳樸、農村社會的安定與家庭的祥和,流露了作者對村居生活的豔羨和寄身田園的愜意,寄寓了作者希冀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由此看來,這些反映農村生活的篇章與抒寫抗金情懷的作品在思想性上是有相通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