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6
49.江南逢李龜年
這首詩是杜甫臨去世的那一年,在長沙時寫的。
李龜年是唐玄宗時著名的音樂家,由於他出眾的音樂才能,很受皇帝的賞識。所以一些王宮貴族都爭著和他結交,都以能請到他到府中唱歌而自豪。像岐王李範和寵臣殿中監崔滌,都把李龜年奉為家中的座上賓。當時,大詩人杜甫也經常出入於岐王和崔滌的府中,就這樣,杜甫與李龜年相識並成為好朋友。
杜甫在“安史之亂”後,曆經戰亂,顛沛流離,最後流落到了江南,在一個私家宴會上,他遇到了也流落至此的李龜年。由於社會的動蕩不安,生活的輾轉不定,兩人現在都已鬢發如霜了。這次意外的相遇,他們談起在長安的往事,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想從李龜年那兒看到流逝的昔日盛唐景象,想找到那風華正茂年輕時代的自己,可是,這一切都不可能了。歲月轉逝,時光無情,兩人都已到了暮年。時局的變動,個人的身世遭遇,使他百感交集,於是他提筆寫道:“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50.清明
唐武宗時,詩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池州位於長江南岸,那裏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杜牧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常常換便服獨自出遊。
這一年清明節,杜牧到池州郊外去踏青,剛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蒙蒙細雨,衣服都被淋濕了。杜牧很掃興,準備找個地方去躲雨,這時候雨又漸漸小了,太陽從雲裏鑽了出來。於是杜牧改變了主意,決定喝點酒驅驅寒,然後再繼續趕路。正好這時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笛子迎麵而來。杜牧趕緊上前打聽道:“小朋友,這附近什麼地方有酒店?”牧童停止了吹笛,抬手指了指遠處杏花深處的村莊。詩人順著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遠處杏花如霞似粉,在紅杏梢頭隱隱露出一個酒幌子。詩人謝過牧童,找到了那家酒店,幾口酒下肚,覺得身上暖烘烘的,想起剛才一路上的情景,他詩興大發,提筆在酒店的牆壁上題了這首《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從此便流傳開了,杏花村的酒店也因此生意興隆起來。
51.過華清宮
唐玄宗在晚年時昏庸腐敗、荒淫無道,整天與楊貴妃吃喝玩樂,不理朝政。朝政大權便逐漸落入了一些奸臣手中,唐朝也由盛世轉入衰敗。
唐玄宗對楊貴妃百般順從,萬般寵愛,隻要貴妃喜歡的或是想要的,他都想方設法給尋來。有一年楊貴妃過生日,唐玄宗帶著她到華清宮遊玩。吃膩了宮中山珍海味的楊貴妃忽然想吃新鮮的荔枝。北方哪有荔枝呀?它產於嶺南(今廣東省),距長安城有幾千裏地,就是從嶺南采回荔枝也不新鮮了。為了博得楊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就下令地方傳遞公文的驛站,派出最好的騎手,用最快的駿馬,把荔枝一站一站接力傳到長安。為了這件事,不知浪費了多少錢財,累壞了多少人,跑死了多少匹馬。
後來,詩人在遊覽華清宮時,聽說了這件事,覺得皇帝太荒唐了,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便寫下了這首《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52.登樂遊原
詩人李商隱身處晚唐時期,眼看國家一天天衰敗,自己卻受人排擠,不能報效國家。他感懷歲月流逝,心情特別壓抑,為了排遣心中的沉鬱,於是詩人乘車來到長安城南的樂遊原上。
樂遊原地勢較高,又開闊平坦。在夕陽照耀下,樂遊原上的一切都披上了金光。這蒼茫的古原,開闊的視野,讓詩人心情豁然開朗,壯麗的景色和特殊的色調深深打動了他,讓他留連忘返。但這柔和的陽光,沉靜的萬物,隻是黃昏時分的晚景,它會轉瞬即逝而變成暮色。於是詩人帶著無限珍惜留戀的口吻發出了“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感慨。然而,這感慨更引起了他的惋惜和遺憾,因為作者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年齡和身世,想到大唐王朝正走向衰落的命運,他歎息人生和時光雖是如此美好,但終究很有限,在無可挽回地漸漸消逝。這無可奈何的命運,使他對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滿留戀,又十分感傷。
53.議婚
在我國唐代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富貴人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金鎖,次子叫銀鎖。兩個兒子都長成大人了,父母為他們娶親成家立業。金鎖找了一個官吏家的女子為妻,這女人整天好吃懶做,塗著胭脂口紅,穿著繡花綢緞的衣裳,過著富貴人家的享樂生活,而銀鎖卻看上了一個窮人家的姑娘,並決心娶她為妻。他的父母還為此大發雷霆,母親訓斥兒子道:“娶妻應聽父母的安排,何況她還是窮家女子,怎麼能進像我們這樣富貴人家的家門。”
銀鎖不聽父母的勸告,偷偷地同這個窮人家的女子來往,後來被父母趕出了家門。
幾年過去了,這個富貴人家逐漸衰落,長子金鎖帶著妻子離開了他們,而趕走的二兒子銀鎖帶著妻子回到父母身邊。兒媳雖然出身窮人家庭,但卻孝敬公婆,一直扶持著這個衰落的家庭養蠶織布,下地耕田,後來又使得這個家興盛起來。
詩人白居易對唐代當時這種在婚姻中嫌貧愛富的風氣,想用輿論的力量矯正,還寫了一首《議婚》詩來加以評論。
54.苦晝短
在唐朝,有一個時期宮廷盛行吃藥求仙的風氣。詩人李賀對這種風氣堅決反對,他寫了首很奇特的雜言詩《苦晝短》,強烈地諷刺了帝王將相王公貴族的昏庸做法。
關於尋求長生不老,服藥求仙,在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唐代盛行,但在秦始皇求仙之前的300年,齊國的宰相晏嬰對這樣的事就有很高明的見解,曆史上傳下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次,齊國的國王齊景公和晏嬰、艾孔及梁丘據三個大臣,帶著隨從到郊外的牛山上去遊玩。這天的天氣特別明媚,空氣十分涼爽,因為剛下過幾天的雨。齊景公站在山上眺望著齊國都城的美景,心情特別的激動,看著看著忍不住哭了起來。大臣們今天心情特別好,不知道國王為什麼忽然傷心。齊景公邊哭邊說:“這江山,這都城多麼美麗啊!但我卻不能永遠見到它,人為什麼要死呢?我要一死,這美麗江山就看不見了,成了別人的了。”
聽到這裏,艾孔和梁丘據在一邊也陪著國王哭了起來。隻有晏嬰一個人在那裏發笑。
齊景公看到後非常不高興地問:“我心裏很悲傷,艾孔他們都在一旁陪我哭,而你為什麼發笑呢?”
晏嬰心平靜氣地解釋說:“人早晚是要死的,這是誰也逃脫不了的,人要是能永遠不死,那您的老祖宗齊太公,您的祖父靈公和您的父親莊公就都還活著,這個國王的位子哪還有您的份呢?正因為有生有死,今天才傳到了您,您卻想永遠不死,而且怕死怕得哭了起來,艾孔和梁丘據為了討好您才陪著一起哭,這能不使我發笑嗎?”
55.烏衣巷
烏衣巷在金陵(今南京市)東南,秦淮河的南邊。東晉時期,這裏曾是貴族的住宅區。當時位高權重的宰相王導和謝安都曾在這條街道上住過。
詩人劉禹錫沒來金陵以前,對這個古都十分憧憬。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友人約他一塊去金陵,詩人便欣然前往。可是等他來到金陵時,眼前的景色卻令他大失所望,曾經熱鬧非凡、喧囂一時的朱雀橋邊,如今長滿了野草、野花,橋對麵的烏衣巷口,也沒有了昔日的車水馬龍,更不見舊時的王侯將相,隻有夕陽斜照,一派衰落蕭條的景色。從前那些達官貴族早已敗落,在他們宅地的廢墟上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房屋。燕子每年照舊來這裏做窩,但房屋的主人卻已更換。詩人看到眼前蕭條的景象,對當時李唐王朝的衰敗發出了深深的感歎,於是寫下了這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人們去領悟曆史的巨大變化。
56.蜂
唐朝末年,種種苛捐雜稅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他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收獲的東西全被貴族豪霸們榨取一空,一年到頭隻有忍饑挨餓。
有一年春天,羅隱到郊外踏青,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使人心情舒暢。各種花兒也趁著這大好時光競相開放,紅的杏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還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像趕集似的,一簇簇、一堆堆,開得非常熱鬧。一群群的小蜜蜂在花叢中嗡嗡地飛來飛去,十分忙碌。羅隱被這景象深深地迷住了,他追逐著這些小精靈,一邊欣賞著大好春光,一邊往前走,不覺來到了一處山林邊,他發現許多蜂巢。小蜜蜂從遠處采了花粉回來,都飛到巢裏釀蜜,它們辛苦忙碌,但釀出的甜甜蜜漿卻被養蜂人拿走了。看到這些,羅隱十分感慨,他真為蜜蜂鳴不平,由此他聯想到在田地裏辛勤勞動的農民,他們不也和這蜜蜂一樣嗎?自己忙碌辛苦地勞作,而勞動果實卻被那些不勞而獲的人白白占有。羅隱按捺不住激憤的心情,便寫下了這首詩:“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寄予了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7.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詩人張繼流落到江南水鄉,途經楓橋時,天色已晚,他便停船在此過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