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5

34.烏棲曲

傳說天寶年間李白進京趕考,住在長安街頭的酒店裏。此時他的文章已受到許多詩人欣賞,自稱“四明狂客”的年近八旬的賀知章久聞李白大名,特地前去拜訪。李白送上一首詩請老先生拜讀:

烏夜啼

黃雲城邊烏欲棲,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悵然憶遠人,

獨宿孤房淚如雨。

賀知章讀後讚道:“好詩!真是天上謫仙人也!”

李白說:“老先生誇獎了,這是一首寫丈夫被征到邊關,家中婦人想念的詩文。”

賀老先生接道:“夕陽西下,成群的烏鴉從天邊飛回,盤旋著,啞啞叫著,烏鴉尚且知道要回巢,更何況遠在邊關的征夫呢。這兩句繪出了一幅秋林晚鴉圖。”

李白思索了片刻說:“正在織布的秦川女回憶往日的夫妻恩愛,更感到寂寞難耐,種種思緒湧上心頭,怎麼能不揮淚如雨。”

這時,賀知章又拿起李白的另一首詩《烏棲曲》,賀知章讀罷又連聲讚道:“此詩可感動鬼神矣!”

35.李白與杜甫

杜甫從小讀書學習就非常刻苦,7歲時就能熟讀許多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並寫出了題為《鳳凰》的詩。他的許多詩都受到當時一些著名詩人的表揚。平日裏,他對書總是愛若至寶,一本接一本地讀,常常為書著迷,忘記了吃飯和休息。日子一長,書都翻爛了,所以詩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體會。

杜甫24歲(公元735年)在洛陽應進士考試落榜,就一直在長安寫詩長達13年,這期間,他尋求功名到處受阻,青少年時期的壯誌,早已化作一腔牢騷悲憤。

實際上,曆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讀書上都是勤奮刻苦的。李白5歲時就在父親教導下開始認字讀書。少年時期,他就熟讀了《詩經》、《尚書》,背誦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等。有一個“鐵棒磨成針”的故事,說的是李白刻苦用功,博覽群書,才寫出了流傳千古的好文章。

李白小的時候,一次他在家裏讀書,讀累了,也有些煩了,便跑出去玩一玩,路上他遇到一個老婆婆,坐在河邊一心一意,不厭其煩地在磨一根鐵棒。李白感到很驚奇,不知道老婆婆磨鐵棒的用意,便走上前去探問:“婆婆在做什麼?”

老人家抬頭看了看他,然後又低下頭去繼續磨:“我想把鐵棒磨細,磨成一根針。”

李白非常不解,感到很古怪,又靠近老婆婆問:“婆婆什麼時候才能把它磨細呢?”

老婆婆堅定地說:“隻要功夫用到了,鐵棒一定能磨成針。”

李白很受啟發,回到家裏還在想這件事,他默默地自語:讀書也像鐵棒磨針一樣,隻要肯下功夫,不停地努力上進,才能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不負有心人,才能寫出好文章。李白果真這樣去努力了,後來成為世代稱頌的大詩人。

唐朝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了四川夔州,並在城西買下一間破茅草屋居住下來。

杜甫的草屋門前有幾棵棗樹,每當春暖花開,樹上鮮花掛滿枝頭,一片春意濃濃。隨著陣陣春風輕拂,樹上的花瓣飄落在地,香氣濃鬱,杜甫便經常坐在樹下觀賞。

到了秋天,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紅棗,在陽光的照射下,紅通通的一片,煞是喜人。

一天,杜甫發現有幾個小孩子站在樹下用竹杆打棗,他非常生氣地把孩子趕跑了。第二天,他又看見這幾個孩子來打棗,便到西院鄰居的家裏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孩子的母親。

原來,這是一位年老的寡婦,早年死了丈夫,在這兵荒馬亂,田地荒蕪,而官府的苛捐雜稅又多如牛毛的日子裏,家人吃不上飯,孩子餓得無奈,便偷偷地跑到杜甫家的小院打棗充饑。

杜甫聽後非常傷心,回到家裏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後,杜甫不但不趕走這幾個打棗的孩子,還出來幫助他們,讓他們把打下的棗帶回去給老母親吃。

第二年,杜甫把草堂讓給了從外地來的一個姓吳的親戚居住,他自己搬到了離草堂10多裏路的東屯去住。

秋天,紅棗又熟了。這群孩子又來打棗吃,這位姓吳的就在草堂外插上了籬笆,還警告孩子不能再來搗亂。

這件事被杜甫知道了,寫了一首詩來勸告這個姓吳的親戚,讓他多照顧照顧這孤兒寡母。

杜甫這首詩寫得很淒婉,從一個窮苦的寡婦,由幾個孩子吃不上飯打棗的小事,聯想到戰亂給人民來的災難,想到了整個國家,並流下了悲傷的淚水。這表現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真摯感情,這一點在當時社會是難能可貴的。

36.王安石改詩

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飽讀詩書,對學問非常認真。

有一年,王安石因為主張改革被罷官,他決定離開京城由水路回江南去。

船到了與京口(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隔江相望的瓜州時,王安石看著眼前的景色,思念起家鄉的親人來。他走進船艙,拿出紙筆,寫下了一首題目為《泊船瓜州》的詩:

京口瓜州一水間,

鍾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對第三句的“到”字很不滿意,認為太死板,而且春風是流動的,從哪到哪呢?於是把“到”改成了“過”,還是不滿意。就這樣,他先後用了“滿”、“入”等好幾個字,可都不滿意。王安石就走到船頭,想透透空氣。

月色下,江邊的草叢變成了墨綠色,反射著月光。王安石看著,忽然有了靈感,急忙跑回船艙。把原來改過的字全抹去,填了一個“綠”字上去。他把這首詩重新抄了一遍,還特意把“綠”寫得很大,然後滿意地拿給人看。

後來,許多人在談論怎麼推敲煉字的時候,都喜歡用王安石改詩這個例子,說一個“綠”字使全詩都生動了起來。

37.贈汪倫

李白十分喜歡遊山玩水。這一天,他來到安徽境內,一個叫桃花潭的地方,這裏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一個叫汪倫的人隱居於此,他為人豪爽,喜歡結交朋友,他很欣賞李白的才華,也很崇拜他。當聽說李白來到此地時,他便迫不及待地寫了一封邀請信:“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裏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開一看,見署名汪倫,並不認識,但他被這封信的熱情豪爽打動了,就跟隨送信人,來到了涇縣附近的一個小村子。在這裏李白受到了汪倫的熱情款待。談笑中,李白問起汪倫信中提到的十裏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聽後哈哈大笑:“這裏的十裏桃花就是十裏桃花潭水,萬家酒店就是一個姓萬的人家開的酒店。”李白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來。

李白在桃花潭,汪倫天天陪他一起做詩飲酒,一起觀賞美景。不知不覺,幾天過去了,雖然他們相處時間不長,卻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天,李白要走了,汪倫來到江邊為他送行,分手的時候,為了表達對朋友的深情厚誼,汪倫用腳踏著節拍,大聲唱起了送別的歌謠。李白被汪倫真摯的友情感動了,他當場提筆寫下了《贈汪倫》並送給了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8.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一生好遊,當他來到襄陽時,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於此,非常高興。他很欽佩孟浩然那種瀟灑清遠、冷漠仕途的品格,所以一到襄陽,他就登門拜訪。孟浩然也很賞識李白的才能,就熱情地招待了他,還留他住了十多天。共同的氣質、共同的境遇,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