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岐王就給王維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扮成一個演奏琵琶的藝人,隨自己一塊去參加公主的宴會。到了宴會上,王維站在最前麵,他五官清秀、年輕英俊,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岐王令他演奏一曲。

王維神情自若地坐在椅子上,調好弦音,開始彈奏自己新譜的一首曲子。悠揚的琵琶聲盤旋在整個宴會廳上空,低時如涓涓流水,高時如疾風驟雨。一曲演完,滿屋子的人讚不絕口,公主更是驚喜萬分,便問岐王:“這位藝人叫什麼名字?”岐王告訴她:“他叫王維,不僅精通音樂,還擅長繪畫,詩文也稱得上天下無雙。”說著,便遞上了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公主讀完後不禁拍手稱絕:“真是難得的好詩呀!”

從此,王維的名聲更大了,在考進士時果然取得了第一名。

45.王昌齡送別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這首詩約寫於唐朝開元二十九年。

晚年受貶的王昌齡在江寧(今南京市)任職,他當時心情特別孤獨鬱悶。

此時,他的好朋友辛漸準備離開潤州,北上洛陽赴任。在分別的前一天晚上,詩人冒雨趕到潤州西北的芙蓉樓為辛漸餞行。

詩人是受貶才來這裏的,他很想找朋友訴說一下心中的不快,可還沒來得及訴說,朋友就要離他北上。今天他們倆好不容易聚到了一塊,相互傾訴著心裏話,真是難舍難分。不知不覺中,天漸漸亮了,王昌齡知道,天亮以後好朋友就要啟程了,不知什麼時候他們才能再相見。

煙雨迷蒙,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兩位好友站在芙蓉樓上,俯視樓下滾滾東去的江水。王昌齡慢慢抬起頭來,望著西北方向的楚山,不無傷心地說:“辛兄,此次一別,何日才能相見啊!”

辛漸仍然凝視著流淌著的長江,心情沉重地說:“這幾年,隻因你不拘小節,不受束縛,總是發泄心裏的憤懣和不滿,所以受到許多人的誹謗。”

王昌齡感慨萬分:“是啊,幾年來屢次被貶官,先到嶺南,後又到這裏,貶來貶去,還是屈居下級官吏行列。”

辛漸接下來說:“但你還是保持淡然視之的態度,像過慣了被別人中傷、指責的生活。”

王昌齡停了停說:“我在洛陽有不少好朋友,他們也一定聽到了許多小人對我的讒言,請你轉告他們,我仍然不會被功名利祿和讒言所迷惑。”

辛漸關切地說:“昌齡兄為人善良,性格豪爽,昨天你為我設宴辭行,今天又送我來江邊,情深意長,我不知道以後怎麼感謝你。我走後,你要敞開胸懷,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齡很受感動,他久久地望著滔滔江水,吟出了《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

辛漸被王昌齡的詩感動了,連連高聲讚歎道:“好詩!‘一片冰心在玉壺’這句表明了你始終堅持自己清白自守的情操,像荷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那麼高尚,實在令人敬佩。我很高興,因為我聽到了你的心聲,看到了你的思想,你的大作我定牢記心中。”

兩位朋友再次道別,辛漸一步一趨登上了船,小船慢慢駛向遠方。這時的王昌齡還久久地站在江岸,望著遠去的帆影,他回轉頭來,又向遠處矗立的楚山眺望。真像詩中所說的隻剩下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麵對楚山了。

46.千古感懷

陳子昂少年時代,勤奮好學,豪氣滿身。長大後,更是胸懷大誌,一心想報效國家。他14歲時考取了進士,在朝為官。由於個性耿直,他對不合理的事情總喜歡提出批評意見,這樣不僅得罪了一些朝廷權貴,就連皇上也給得罪了,所以他長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且還多次受壞人的迫害,不幸被送進了監獄。

當陳子昂冤案昭雪後,他便從軍北征,當時任從軍參謀。前方不斷傳來出兵不利的消息,他心裏很著急,便向主帥澄清利弊,並請命親自帶兵打前陣。可主帥認為他隻是一個書生,就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陳子昂懷著滿腔的報國熱情,卻屢遭冷遇。這一天他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台,想到:自己雖有滿腹才學,卻遇不到像古代賢王那樣的明君,即便是以後有明君,他也等不到了。茫茫天地裏自己是多麼孤獨呀!感慨之餘,禁不住流下了悲傷的眼淚。他仰天長歎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7.望廬山瀑布

傳說中唐宣宗李忱登基之前,曾出家當過和尚。有一次,李忱遊覽廬山時,半路上遇見了一位老禪師,兩個人便結伴而行。言談中,老禪師得知他出身顯貴,是當今皇帝武宗的叔父,隻因他才華超群,受到皇帝妒忌。於是一氣之下便放棄了榮華富貴,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過起了修身養性的僧人生活。

兩個人來到了廬山香爐峰瀑布前。李忱觸景生情,便對老禪師說:“先賢李白遊廬山時,吟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絕句,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禪師看出他胸懷大誌,但又不明白他為何閑居於僧道之間。他想試探一下李忱,便開口說:“我們也詠廬山瀑布,但可惜我隻能吟出兩句,下麵就無法對出來了,還請你續吟。”

李忱當即答應下來。

老禪師低聲吟道:“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大意是:無數條小溪流,不辭勞苦地流過千岩萬壑,彙成瀑布傾瀉而下,遠遠望去,才顯出山峰的高大。

李忱聽後感到老禪師出語不凡,一語雙關,既寫出了廬山的美景,又暗示出“出處高”的內在含義。於是很快續接了二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大意是:細小的溪流怎能留在這峻嶺的山峰上呢?它要彙成瀑布,流入浩瀚的大海翻起波浪。

老禪師深感到李忱目標遠大,文才不凡,便連聲讚歎說:“續得好!這兩句真是氣勢磅礴,滿懷激情,希望你這條蛟龍,早日回歸大海,掀起波濤,為天下萬民造福!”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廬山又呈現出一番別有韻味的壯美景象,兩個人才想起下山。

幾年後,李忱真的返回朝廷接替唐武宗做了皇帝。

48.春望

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杜甫一家逃難到羌村,因他去尋找朝廷軍隊,半路上不幸被叛軍抓獲,並困居長安。在那裏,他時常憂慮國家的命運,經常深切地思念遠在外地的親人。

幾個月過去了,不覺中春天已來到了飽受戰亂的長安。這一天早晨,一聲聲鳥鳴驚醒了夢中的杜甫,他起床從窗口望去,春天來了,溫暖的陽光照耀著大地,歡快的鳥兒在樹枝上來回跳躍啼鳴,這美麗的大自然景色沒有使詩人喜悅,卻深深地刺痛著他的心,草木無情,逢春茁壯,山河無知,不改常態!

他思念家裏的親人,要是能收到一封家書,真比萬兩黃金還珍貴。他歎息著,梳洗起來,卻發現頭發都愁白了,一縷縷地掉了下來,連簪子也插不住了!

杜甫放下簪子,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對親人的思念,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