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聽來的故事都寫了下來,給定個名兒叫《聊齋誌異》。

30.唐玄奘取經

唐朝有位和尚叫玄奘。他為了研究佛教,決心去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取經。

玄奘來到邊境要塞瓜洲時,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聽說他要去印度取經,就搖著頭對玄奘說:“你取經的這條路太難走了,那裏有沙漠,有雪山,根本沒有人走過,你可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哪!”玄奘聽後,鄭重地對老人說:“謝謝您的關心,我立誌去西天取經,就是死在取經的路上,也心甘情願!”老人非常感動,就送給玄奘一匹識途的老馬。玄奘謝過老人,騎上馬踏上了去印度的艱難征途。

很快,他就來到了茫茫大沙漠。這裏真熱呀!玄奘帶的水喝光了。他忍著幹渴,繼續前進。又走了四天四夜,他終於渴得昏倒在沙漠上。沙漠的夜晚出奇的冷。玄奘被一陣涼風吹醒,他掙紮著爬上馬背。突然,這匹老馬像是想起了什麼,向一個方向猛跑起來。過了一會兒,玄奘的眼前出現了一汪清泉!原來,認路的老馬記起了這片綠洲。玄奘捧著這生命之水,高興地淚流滿麵。

曆盡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玄奘終於到達了印度。又經過幾十年的潛心鑽研,玄奘終於成了唐朝最有學問的高僧。

31.李白的清平調

唐朝天寶二年(742年),李白在長安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即皇帝的高級詩文侍從。

這一年春天,風和日麗,鮮花盛開,沉香亭畔的牡丹花爭奇鬥豔。一天,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這裏飲酒賞花,侍從們站立在一邊侍候,歌女們翩翩起舞。

唐玄宗聽著,看著,覺得都是過去的一些舊詩老調,便非常生氣地說:“觀看名花,怎麼可以用舊的詩詞呢?快去召來李學士,寫出一些好聽的新歌詞。”

樂師李龜年馬上吩咐侍從去找李白,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李白,他正在和詩友們飲酒論詩,已經有幾分醉意,但皇帝召見,也不敢怠慢,便急匆匆趕到了沉香亭。

李白踉踉蹌蹌被侍從扶到了唐玄宗麵前,皇上有些生氣:“為何醉到這種程度?”

李白笑著回答:“知道萬歲要聽新歌詞,所以才多飲了點兒,隻有醉酒後李白才能寫出絕妙的好文章。”

唐玄宗命令歌女們繼續唱歌跳舞,讓李白在一旁寫出觀賞名花和讚美貴妃的好詩篇。

等到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剛完,李白的3首《清平調》詞便寫了出來。

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都連聲讚好。尤其詩人巧妙地把楊貴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唐玄宗聽到這絕妙的詩文,高興地又飲起了酒,楊貴妃聽到這3首讚美她的詩,更是得意洋洋,連走起路來都有了新的姿態。

32.書懷贈南陵常讚府

李白這首詩寫了唐代軍隊在雲南打敗仗後給廣大百姓帶來的災難。唐代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長詩《新豐折臂翁》,通過一個為了躲避從軍去西南作戰,而砸斷自己手臂的老人的訴說,鞭韃了封建王朝發動的不義戰爭。李白的《書懷贈南陵常讚府》一詩有“魯女惜園菜”一句,講的是這樣一個曆史典故:

春秋時期的魯國王公大臣昏庸無道,治國無方,天下百姓苦難深重。魯國有個沒有出嫁的姑娘,每天晚上站在院子裏靠著門歎息,時間久了被鄰居的一位大嫂看見了。這天晚上,鄰居大嫂悄悄地走過去小聲地問她說:“姑娘在想什麼心事?”姑娘望著她,又看看遠處的菜園沒有說話。

大嫂又輕聲說:“什麼心思告訴大嫂,你是不是想嫁人了,我給你找一個意中人。”

姑娘的頭搖得撥浪鼓似地說:“大嫂想到哪兒去了!”

“那你這些天晚上一個人站在院內想什麼呢?”

姑娘笑了笑說:“我是擔心我們魯國,國王老了,犯糊塗了,王子還小又不懂事。”鄰居大嫂聽完大笑起來:“你這個傻姑娘,這是當官的考慮的事情,我們女人想它有什麼用?我們天天種田種菜有平安的日子過,為什麼要想那些煩人的事情?”

姑娘說:“憂國憂民是大事,我們每一個百姓都要去想,如果國家不太平,哪有我們種田種菜的安生日子過?”

鄰居大嫂又問:“那你這些天都想了些什麼?”

姑娘回答說:“不久前,有幾個朝廷的大將帶兵路過這兒,將馬拴在了菜園邊,馬沒拴住跑了,踩壞了許多菜苗,如今朝廷大臣們都很糊塗,踩壞了菜園子不賠,還問我要馬,哪有這樣的做法?由此看,國王也是老糊塗了,他們都不理解民心,體貼老百姓,將來國家一旦有難,最遭殃的是老百姓,但王公大臣們也不能逃過災難,所以我才這樣擔心。”

姑娘的一番話使這位大嫂很受感動,對她十分敬佩。果然不多久,齊國和楚國攻打魯國,天下大亂,老百姓深受戰亂之苦。魯國由於內部混亂、群臣不和,也沒有得力的大將,百姓非常不滿意,最後被滅掉了。

33.青蓮居士謫仙人

傳說中李白的母親夢見天上的太白金星而生下他。所以取名太白。李白從小就聰明伶俐,而且讀書刻苦,年輕時他的文章便廣為人們讚揚。他生性孤傲,嗜酒如命,但文才卻很驚人,他自號青蓮居士sh,人們稱他為李謫仙。一次他在湖州(今浙江境內)的一家酒樓喝酒,酒醉後自顧自地大聲歌唱,引來不少圍觀者。湖州司馬經過這裏,尋著歌聲來到了酒樓問道:“酒後高歌的是何人?”李白不屑一顧地以詩作為回答:“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李白性情豪放,酒後狂言,詩才天下聞名,但他懷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使他感到苦惱。這種心情在他的詩中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受到李璘連累,關在潯陽監獄中。經過當時的宣慰大使崔渙和禦史中丞宋若思的竭盡全力相救,才免去殺頭之禍,可唐肅宗李亨還不肯釋放他,要治他的罪。這件事被當時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知道了,他非常著急地說:“李白曾救過我一命,他現在遇害,我豈有不救之理?”

於是他上書唐肅宗,願用自己的官職為李白贖罪。這樣,李白算是出了牢獄,肅宗皇帝下令從輕判刑。在乾元元年,即永王被打敗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受到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的處罰。這時李白已58歲了,在流放啟程的前幾天,寫下了《流夜郎贈辛判官》七言詩:

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夫子紅顏我少年,章台走馬著金鞭。文章獻納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與君自謂長如此,寧知草動風塵起。函穀忽驚胡馬來,秦宮桃李向明開。我愁遠謫夜鄧去,何日金雞放赦回。

李白何時救過當時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的性命,那還是他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侍詔時的事。

一次李白出長安漫遊,見一輛囚車飛馳而來,車中囚著一個威武精幹的漢子。李白跳下馬問押解的士兵:“車上的囚犯叫什麼名字?”

一個小頭目回答說:“叫郭子儀。”

“他犯了何罪?”李白又問。

小頭目又回答說:“他在大將哥舒翰部下帶兵,他的手下不小心失火燒了軍糧,罪應當斬。

李白起了惜才之心,走過去同郭子儀談了幾句,又問了他一些兵法,郭子儀口吐不凡,對答如流。

李白說:“他的手下犯罪不應治他死罪,待我去見哥舒翰。”

哥舒翰久聞李學士大名,談到釋放郭子儀時,他為難地說:“我治軍一向公私嚴明,郭子儀按法該斬,不敢擅放,須上奏皇帝裁決。”

李白說:“請暫緩用刑,我也上書一封請一並上奏天子。”

不久聖旨下來,準了李白的奏章,赦免郭子儀準他戴罪立功。後來郭子儀成為平定安史之亂及抵禦外患的得力大將,也成了李白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