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這孩子簡直是著魔了。“孩子,咱們安徒生家的人可從沒有哪個人到過京城啊,那個沙爾夫人她會幫助你這個窮孩子嗎?你不要做夢了,還是乖乖在家裏當個裁縫吧!”母親著急地勸說他,可是安徒生根本聽不進去。
“孩子呀,演戲是很有趣,可是有趣的事情不一定就不挨餓呀,祖母說過,有一個演戲的人不到四十歲就開始討飯,因為他年紀大了,演戲既不能叫座,同時由於歲數大了做別的又沒人用,戲院的老板也不管他了,這樣多慘啊!”
母親知道挨餓的痛苦,她和祖母早就為安徒生以後做什麼的問題動過腦筋。她們已經為他想好一條出路:那就是學裁縫。她們知道,當鞋匠是一個祖傳的家業,但比演戲好不了多少,安徒生的父親不到40歲就死去了。但是,人們無論怎樣窮,總不能不穿衣服呀。因此,當裁縫絕不會像當鞋匠那樣倒相的。
“兒子,你不是喜歡縫木偶的衣服嗎?你縫得才好呢,人人都誇你。你祖母還說,你一定會成為一個能幹的裁縫,我看你適合做個裁縫。這是一個又清靜又斯文的工作,我已經為你找好了一位師傅,他說他願意收你做徒弟。”
安徒生低下了頭,好像是在暗暗流眼淚,他一句話也不說,他不能當麵反對母親,這會令她傷心的。但是,母親卻很了解他,這孩子一旦決定了什麼事,就有一股子倔勁,不做到就不行。看著孩子這麼傷心而且這麼有決心,她就不忍心再強迫他了。
母親很迷信,她拿不定主意時就去算命。她相信算命先生的話。於是她領兒子到一個自稱“大仙”的算命老太太那去,老太太用咖啡渣和紙牌為孩子算命,然後故弄玄虛地鼓搗了一番,說:“你的兒子會成為一個偉人,他的名氣會那麼大,整個奧登塞都要以他為驕傲,還要張燈結彩來歡迎他的歸來!”
於是母親就高興地答應了兒子,決心讓他去闖蕩。
1819年9月5日,是一個陰沉的晚秋天氣。安徒生提著一個破行李卷,懷中揣著他那幾年積下的三十幾個銀毫和幾個小銅錢,由母親陪著向市中心的廣場走去。
那裏停著一輛公共馬車。安徒生在馬車旁邊站著,想跟媽媽說幾句告別的話。但是怎麼也想不出一句適當的話來。媽媽想到獨生兒子就要離自己而去了,不知何時才能回到自己身邊,禁不住淚流滿麵,哭得抬不起頭來。
最後,安徒生靜靜地把母親緊緊擁抱著吻了一下,就獨自爬上馬車。
車夫喝了一聲,馬兒就昂起頭向前走去,母親揚起手帕,滿含熱淚,向兒子告別。安徒生看到漸漸變小的母親那展弱的身影,在心裏暗暗發誓:母親,等著看吧,我一定要讓你為我自豪的,我一定讓你過上好日子,不出人頭地我就不回來。
馬車走到城外的時候,停了一會兒。安徒生的祖母在路旁等著給孫子告別。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老祖母含著熱淚笑著說:“我的好孫兒已經長大了,能自己去京城了,祖母多麼高興啊,你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有了好消息告訴祖母。”
安徒生鄭重地點點頭說:“祖母,你也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馬車在灰塵中遠離了祖母,老祖母依然站在那裏翹首孫子離去的方向,花白的頭發在風中飄拂。
從奧登堡到海邊的一個小鎮組堡,再從那裏坐船,渡過海,才能到達哥本哈根。這是安徒生第一次出遠門,而且是孤單一人,年僅14歲的他感覺到了自己的孤立無援,但他沒有哭,他堅強地向夢想之都走去,毅然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10.托爾斯泰著就“戰爭史”
列夫·尼古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於俄國一個風景如畫的貴族莊園。這位著名作家的第一篇小說《童年》一經發表便引起了文壇的轟動。1863~1869年之間,托爾斯泰創作的《戰爭與和平》更受人們的歡迎,剛一出版便銷售一空,還暢銷到西歐諸國。
1862年,托爾斯泰從國外歸來後,經常去莫斯科一位早有親密交往的著名的宮廷侍醫貝爾斯家裏做客。
由於托爾斯泰頻繁的到來,貝爾斯一家人以為他看中了大女兒麗莎,實際上,他愛慕的卻是二女兒索菲雅·安德列耶芙娜。索菲雅自幼酷愛文學和繪畫,常常試作小說,甚至能把托爾斯泰的《童年》整段地背誦下來。就在索菲雅和她母親、姊妹來到鄉間莊園的傍晚,隨同前來的托爾斯泰懷著膽怯的心情,把幾個詞的字頭用粉筆寫在桌子上,給索菲雅看,這真有點近似智力測驗了。原來這些字頭的意思是:他愛的不是她家裏人所揣想的麗莎。索菲雅看後忍不住羞怯地笑了。
1862年9月間,托爾斯泰又到莫斯科。索菲雅的父母對他不遵照習慣——向長女求婚有些不滿,不再熱情的接待他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有些心灰意冷。在日記上他提醒自己:“不要闖進青春、詩意、美妙愛情的境界,最好隻過著像在修道院那裏埋頭工作的生活。”而在修道院的高樓上,他可以“平靜地、快樂地俯視別人的戀愛和幸福”。
可是,托爾斯泰終究擺脫不了這種感情的折磨,最後,他下定決心寫信,向索菲雅正式求婚。當他把兜裏揣了好幾天的信當麵交給索菲雅後,索菲雅簡直不知所措。姐姐麗莎讓她回絕,母親卻啟發麗莎說,假如索菲雅拒絕,托爾斯泰也不會去愛另一個人的。這樣,索菲雅激動地向托爾斯泰走來了。
那時,索菲雅十八歲,托爾斯泰三十四歲。過了一個星期,這對戀人在宮廷教堂裏舉行了婚禮。之後,新婚夫婦乘著馬車來到了雅斯納雅·波良納,開始了新的生活。
婚後,托爾斯泰曾一度“沉浸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不久,他譴責自己:這是“以家庭的詩趣來替代對愛、思想和人民事業的全部詩趣”。於是,他“在最好的生活環境之中”,開始了新的藝術耕耘。當然,這時他藝術上的重大革新特征已經形成,解決新的更為複雜的藝術課題也日臻成熟。這是經曆了六十年代的思想準備和藝術準備之後迎來的史詩創作的時期。
從1863年開始,托爾斯泰緊張地投入了卷帙浩繁的史詩性巨著——《戰爭與和平》的創作。
正如人們所熟知的那樣,托爾斯泰並不是一開始就著手寫這部鴻篇巨著的。他最早曾想敘述一個攜家帶眷回到俄國的十二月黨人的故事。可是,他在史料的研究和創作的過程中發展了原來的創作意圖。
托爾斯泰為使自己的創作忠實於曆史,搜集和積累了與創作有關聯的大量的曆史文獻材料,進行了深入的曆史研究。不僅如此,他還專門訪問了1812年戰爭的參加者,親自巡視了當年鮑羅金諾的戰場,並在那裏草擬了該戰役的寫作計劃。
盡管這樣,托爾斯泰的創作仍然麵臨著難以駕馭的困難。宏大的藝術構思與傳統形式發生了嚴重的抵觸。他擔心自己寫出的東西不會符合任何一種文學形式。作為藝術革新家的托爾斯泰,“經過長時間的折磨以後”,終於決定打消一切顧慮,去寫非寫不可的東西,而不去考慮這樣做會產生什麼後果,也不考慮給作品以什麼名稱。
托爾斯泰在創作的頭一年差不多都用來探索小說的開頭了。他自己說過,這本書的創作“開始了無數次,又放棄了無數次”。在作家的檔案庫中保存了十五種小說開頭的異文。
在這部鴻篇巨作中,從家族的傳說,到衛國戰爭的參加者作家的父親尼古拉·伊裏奇親口講述過的材料,都被作家所充分利用。
索菲雅在給她姊妹的信中曾透露過這樣的“秘密”:“我請你們別講出來,等列夫·尼古耶維奇·托爾斯泰五十歲的時候,他可能會描寫我們的。”實際上,托爾斯泰未到五十歲就已經在《戰爭與和平》中把她們作為自己的人物原型加以描寫了。
11.激發創作熱情的雨果
維克多·瑪麗·雨果(1802~1885)生於法國貝鬆一個軍官家庭。他是法國著名的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其著作有:詩集《短曲初集》、劇本《歐那尼》、小說《巴黎聖姆院》、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詩體日記《凶年集》、長篇曆史小說《九三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