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文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古人雲:“情動而辭發”。小學生的情感和情緒,既是他們作文的內驅力,也往往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通過表演,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以情作文,在作文中吐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變傳統作文教學中“要我說”而成為“我要說”。隻有這樣,孩子們的作文才會有自己的思想、才會自己的個性。

發揮想象力,激發表達興趣

傳統作文教學往往追求形式,束縛思想,反複仿寫,壓抑興趣。這種作文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說寫作本身就是富於創造的一項工作,缺乏想象就像缺少一對會飛的翅膀,永遠不會有高質量的作品。針對少年獐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我以童話故事為題或續故事為形式激發孩子們的想象。

“龜兔賽跑”是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我啟發孩子們想象龜免第二次、第三次賽跑的情景,並把它寫下來,作為新童話的續集出版。又如我在黑板上畫出一幅畫,畫麵是一本黃色的、破舊不堪的古書。啟發孩子們想象這本古書的來曆、作用和由此書引起的爭鬥。

孩子們便力求把自己以住的知識與畫麵結合,編寫出了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因為自編自寫,加上彼此之間的相互啟發,這些故事寫得都極富有現代氣息。充分體現了孩子們敢想敢做的天性,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因為在作文中我能抓住孩子們的心理特征,並以此為切入口,所以孩子們樂於想,更願意寫。

此外,我還把想象作為作文教學的一項常規進行專門訓練。看到一朵花,你會想到什麼?看到一片白雲,你又會想到什麼?看到天邊的一抹晚霞,你又會想到什麼……通過想象訓練,孩子們寫作的基本功得以提高,同是養成了見物思情,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素描人物形象,培養觀察能力

素描原是繪畫術語,指以單色線條描繪的畫,也是美術教學的一種方法,按照美術教學的經驗,要畫好人物或者環境,首先要通過對各個麵部的素描來訓練造型基礎。

例如:要畫好臉,先要分別進行眼、耳、口、鼻、嘴和臉型的素描。要畫好人,先要分別進行手、腳、頭和身軀的素描。實際上,我常常通過片斷描寫,將寫作與生活聯係起來,其目的是幫助獐認識周圍世界,培養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由於素描這一形式很新穎,孩子們興趣很濃。對他們來說,就像觀看一場電影,一副漫畫,然後對其進行描述,這樣的作文簡直就是一件快事。

有一次,我請兩個小朋友演一幕短劇:小明、小紅同時到教室。小明不小心撞倒小紅,小紅破口大罵,小明也不相讓。兩人發生爭鬥。之後我請就請孩子們就看到的事件進行快速報道,要求用詞準確,真實生動。

由於感受真切,孩子們的描述也很精彩。有時會從自己的家裏端出一盆花,或者擺出一個工藝品,引導孩子們從形、色、質、藝幾個方麵描寫。這樣的訓練,所占時間不多,但收效卻很大,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作文,在生活交往中作文,從而感覺到作文並不可怕,並不陌生,因而興趣大發。

設計鮮活命題,開拓學生思路

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命題單一、死板,使人一見生畏,如《記一次有意義的活支》《記我的同學》……這樣的命題因不能激發學生從文興趣,不能調動學生表達欲望,從而使之產生拒絕抵製的情緒。在消極態度下,所寫的文章也就顯得非常的枯燥,看不出半點的靈性,讀不出半點新意。

為了增添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又不失實用性,我在作文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力求命題的新穎。

(1)命題貼近生活有一次我教學作文《推銷》,一開課,我準備了幾十條開頭不一、花色各異、不同價格質量的毛巾。擺放在黑板前。然後把自己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向學生推銷毛巾。學生覺得非常奇怪,我便因勢利導,這些毛巾是某廠的樣品,為了擴大銷售,廠家特向我們征集廣告詞。

孩子們覺得這是一件很富有挑戰意義的事情,便積極開動腦筋,紛紛寫出了自以為滿意的廣告詞。這時,我又請學生上台扮演小商販,吆喝販賣,體驗生活。孩子們情緒高漲,我又引導他們試著以《街頭小販》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由於有了親身的體驗,孩子們寫作完成得很順利,最後,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推銷產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顧客對產品有不同的需求,請你們根據自己的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反映不同顧客的各種需求。然後以消費者的身份向該廠的廠長寫一封信,陳述自己的想法。

這樣,我以“毛巾”為題材,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文體,一是廣告詞,二是記敘文,三是書信。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興趣,選擇不同的文體進行寫作,整個教學過程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學生的思路大為開闊。

(2)講求實用性葉老曾經說過:作文教學的成效如何,要看學生離開學校以後,是否能從生活中建立起他們的意識。並能寫出足能表達他們意識的文章。

葉老所指的“意識”實則是作文要有明確的目的,揭示本次作文的實用意義,你們即將告別親愛的母校,離開朝夕相外的同學老師,一定感到依依不舍,為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性的紀念,建議每個同學選一張自己的照片,並為照片寫一份說明,然後裝訂成冊,好不好?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次和文的不尋常。寫起文章來全身心投入,文章自然也就寫得很出色。

(3)命題切忌空泛性學和害怕作文,很重要的一點是無從下筆,有時是無話可說,但有時卻是無從說起。因此命題切忌空泛,如《慶祝“六一”兒童節》《記一次運動會》,這樣的命題太大,太空,太遠邊際。

那麼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試著以他們的思維去設想。我們就會發現大題小作,寬題變窄會更愛學生的歡迎。

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模式

多年的實踐,我逐步認識到,改革作文教學,關鍵要從觀念上入手。傳統的作文教學,一味強調言之有序,往往要求學生在文章的結構的詞語上下功夫,而不去注意學生有沒有豐富的生活體會,年以就出現我這樣的局麵。學生無話可說卻要硬寫,硬寫不出,教師不啟發,包括提綱,提供詞語。

這種啟發實際是口授,是你照我的意思寫,於是高考,中考就出現了令人難堪的局麵。千人一麵,如出一轍。長此下去,即束縛了學生的語言的發展,也桎梏了思維的發展和個性的成長。

現階段,各乎教育都提出要創新,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我想首先就是思想上要解放,表現在作文中就是鼓勵學生我手寫我思,我手寫我想。達到“言為心聲”的境界。

4.提高作文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成效,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作文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與教師的“作前指導”有直接關係。一堂作文課,如果沒有有效的指導,題目一出就讓學生動筆,對多數學生來說,可謂是苦差事,這也是部分學生怕作文的根源之一。因此,“作前指導”可以說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不可等閑視之。

“作前指導”,不能理解為作文課中指導寫作前的一點輔導,而應貫穿在學生作文學習的過程中。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作文難寫的原因之一在於學生缺少生活的發現,不知寫什麼,所以必須借助教師的作前指導。

教師有效的作前指導,就是要使學生的生活與作文之間建立起有效鏈接。因此,在作文之前,使學生感受生活,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帶領學生做點什麼。這種“做”較為寬泛,可以是言行表現,動手操作,也可以是動眼、動耳、動嘴、動腦的參觀訪問調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畫鑒賞,如:

綜合實踐

訪問本地先進人物,或訪問其他有特色的人和事。或調查研究,然後寫出“訪問記”、“調查報告”;

班級活動

要求人人仔細觀察別人的神態、動作,體察自身的心理、感受,然後自己擬題,寫出真情實感。

課堂實驗

其他科目結合,利用實驗課所獲得的知識作文。

勞動體驗

據不少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參與家務勞動,然後據實作文,可寫方法、過程,也可以寫感受、體會。又如,利用參加集體勞動的機會,要求寫成記敘文,或評論勞動中的人與事。

參觀旅遊

織學生到當地名勝古跡參觀旅遊。事先不但要做好物質準備和思想教育,而且要讓學生對所要去的地方有較多的了解。到旅遊點之後,讓“知情者”當導遊,使“旅遊者”能觀察感受到更多的內容。然後寫日記、遊記。此外,還可以組織參觀。或展覽館、或博物館、或俱樂部,等等。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做”,讓他們“做”得開心,“玩”得有味,並從中積累寫作素材,不僅其過程生動活潑,而且這種“寫”也成了一種享受。

同時,“作前指導”要引導學生善於借鑒。每次作文課,在點化之後,有必要宣講幾篇佳作,給學生提供借鑒,造成立體感,喚醒寫作欲。引進寫作的情境。

當然,隻寫“規定作文”也有弊端,因為學生的經曆、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現在作文中的方方麵麵自有分野,而且“規定”越多,學生越不得越雷池一步。所以,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在平時樂寫“自由文”。

所謂“自由文”,就是讓學生怎麼寫就怎麼寫。排除作文的消極心理,鼓勵隨時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不拘形式,靈活自由,旨在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勤奮寫作的良好習慣,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寫作“材料庫”,從中體會“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