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最有效的動力。積極的心理可促使學生樂寫,當學生對作文感興趣時,平時生活中所看、所聽、所想、喜怒哀樂的事,就會湧向筆端,從而自覺地、主動地寫作。學生的寫作水平就不難提高了。
2.培養興趣與作文教學的關係
學生厭煩作文的原因
目前的小學生大都對作文不感興趣,甚至害怕、厭煩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教師缺乏新穎的教學思想,不注重激發、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
其次,作文命題老一套,枯燥、呆板,沒有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命出適合兒童特點、趣味性、可寫性強的題目。
第三,作文指導重形式輕內容,使小學生走進“沒啥可寫”的困境。
第四,對小學生作文要求過高,特別是作文講評,不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表揚少而批評多,不善於發現差生作文中的“閃光點”,致使小學生失去了寫好作文的自信心。
當然,造成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的原因還有其它方麵,但主要因素在教師。我們探究原因目的在於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便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從而使學生進入“樂此不疲”的境地。
怎樣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有以下幾種方法:
(1)轉變教學思想善於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改經驗。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使其把要我寫變為“我要寫”。
(2)改革方式和方法命題方式要求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有全命題、半命題、自命題等。但不論采用哪種方式,都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力求題目具有趣味性和可寫性。像《我家的臥室》、《我家的小羊》、《放學路上》、《我喜歡……》等,就能誘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3)上發作文指導課作文指導是硬功夫,這主要由教師的作文功底決定。因此,教師要大練作文指導功,第一位的是練好寫作功。通過經常寫“下水”文,摸索作文之道,品嚐作文甘苦,成為寫作的行家裏手,得法得力。
在作文指導上,還要注重指導學生觀察積累生活素材,切實解決好“寫什麼”的問題。這樣,何愁學生寫不出好的作文來。
(4)降低作文要求循序漸進地提高,盡可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希望成功,成功便會得到滿足。想得到滿足就是一種欲望,而欲望就是一種需要,這是教育心理學的基本觀點。
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遵循這些基本觀點,盡可能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成功從而得到滿足、愉悅,增強欲望,生發興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呢?
首先,要降低作文要求,使每一個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這其中還包括作文批改和講評。在作文批改和批評時,要特別注意發現差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哪怕是一句話寫得好,一個詞用得好,都要為其叫好。
其次,要用批語肯定其優點,鼓勵進步,使每個學生都樂意作文。
再次,要舍得給高分。評講作文要多表揚少批評。尤其要偏愛差生的作文興趣,在恰當點出作文不足的同時,一定要讓差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這樣做,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作文水平。
綜上所述,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關鍵。這已被實踐證明,學生對作文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就能產生用之不竭的動力,產生一吐為快的欲望,迅速提高作文水平。
3.作文教學的趣味性指導
隨著語文教改的深入,作文教學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則因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二則因現代化社會言語交際的功能越加突出。
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現狀卻令人堪憂。學生們談文色變,視之為洪水猛獸,惟恐避之不及,縱使為文,也是敷衍了事。寫出的文章要麼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實感,要麼千篇一律,缺乏生活體會。
造成此種狀況,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教師導之無法,致使學生喪失興趣。
二是學生言之無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是所擬文題太舊,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為了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打破這種難堪的局麵,我力求改變作文教學的模式,從“生活”二字入手,從“興趣”一詞突破,嚐試把“生活、興趣、作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創設趣味作文教學的最佳情境,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一切的藝術創造離不開生活。唯生活是藝術的不竭源泉,隻要用心去體會,用慧眼去發現,用靈感去感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葉吱都可以成為我們為文的最好的題材。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作文就為的是要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此乃作文教學的本意。”
可見,作文的關鍵是要把生活與作文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作文的過程實際就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是對喜怒樂情感的表現過程。寫作既可以展示自己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也可以傾訴自我的心聲。明確了這層意思,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才會慢慢消除。
幾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我緊扣“生活、興趣、作文”六個大字,一改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創設趣味作文教學的情境,努力讓學生輕鬆作文,愉快表達,自發創作。為此,我作了一些嚐試,並有了一定的收獲,我堅信這條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下麵我就自己的趣味作文教學,談幾點具體做法: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句子,每一次談話之前,都是先產生語言動機,即“我為什麼而說”。這一活動是從情緒的誘因和需要源泉而來的。隻有當兒童自然地說話,由於內心的誘因而需要說話的時候,才能最有效地發展語言能力。
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往往就忽視了誘因的設置,讓學生為文而文,硬著頭皮,搜腸刮肚地寫。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導致學生無話可說。
語言動機誘因的設置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產生自主表達的欲望,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從而自然流利地進行表達。
例如:通過再現生活,喚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通過表演試驗等係列活動過程的展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並深刻體會其內心感受;通過故事圖畫等藝術形式,發揮學生的想象,為寫作積累豐富的材料,總之,誘因的設置始終不能離開生活。
(1)試驗作文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在試驗中往往會有新的發現,對事物會有新的認識。利用試驗這一情境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巧設疑難可以誘發學生思維,激發表達的欲望,從而達到邊做邊寫的目的。
如有一次上作文課,我先在講台上擺放了一個盛滿清水的試驗杯、一個雞蛋、一根筷子和一包食鹽。同學們見了覺得很奇怪。我於是請同學們猜:老師若把雞蛋放入清水中,你們會看到什麼結果?說著,我把雞蛋沉入杯中,接著又不斷地在水中加食鹽,邊攪拌邊啟發:這下雞蛋又會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段時間,同學們驚奇地發現,沉入杯底的雞蛋慢慢地浮了起來。
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設置語言表達的誘機。通過實驗活動情境的創設,我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發現、表達。如:試驗剛開始時,你們看到了什麼?聽了老師的話,你們心裏又是怎麼想的?看到雞蛋浮起來,同學們又有什麼反應?由於實驗剛剛進行,加上又有自己的親身體會,孩子們頃刻間覺得有很多的話可說,有許多話可寫。
教師因勢利導,所謂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給別人聽,寫得越是詳細,越是具體生動,讀者的感受才越真切。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們不但不覺頭痛厭煩,相反有樂在其中之感。
(2)遊戲作文孩子們對過去經曆的事情往往不會有太深的記憶,縱使想寫也寫不生動,細致。比如《記一次有趣的課外活動》。孩子們可能會有話說但卻寫不好,原因在於缺乏觀察。對活動中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記憶非常模糊。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作文教學時往往先通過幾個小遊戲,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有一次,我請孩子們先做“擊鼓傳花”的遊戲。遊戲之後,我又提出新的要求:誰能剛才的過程說一說?由於事情剛剛發生,孩子們表達得比較清楚,到位,在這之上,我又進行詳細的指導,引導他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進行刻劃。孩子們說得津津有味,氣氛非常熱烈。話說清楚了,寫作就水到渠成了。
(3)小品作文為了給孩子們的寫作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我有時通過一個小品或啞劇拉開作文教學的序幕。讓他們先看後寫,或邊看邊議,邊議邊指導,最後成文。又如,我在上課時給孩子們“說戲”,要求孩子們根據我提供的故事主幹排戲。在這過程中,看誰接受得快,看誰理解得深,表演得好。
有一次我給孩子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在回家的路上,小明把書包掛在嫩枝上,後拍起球來。方芳看到這情景,要和小明比試力氣,小明同意了。方芳取下掛在嫩枝上的書包,移到小有手腕上,也拍起球來,還沒數到五十下,小明已累得喊爹叫媽了。於是方芳教育小明要愛護綠化。小明接受了教育,決心做一個愛護綠化的好孩子。孩子們排練得非常認真,他們邊排邊想,漸漸進入了角色。
在組織表演評比時,孩子們看得十分認真仔細。一組同學表演結束之後,觀察的同學紛紛提出改進的意見,通過交流,大家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之後,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把這個短劇改成小故事,孩子們作文的積極性高漲,連平時不愛寫作的同學也寫得很流暢。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在這一次作文教學中,我一改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按照“實踐——討論——說文——指導——總結——作文”的步驟進行,力改作文教學動筆不動口,動筆不動身的死板現狀。提倡邊做邊說,先實踐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