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為什麼不上市?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有一句老話叫做“鑒古知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華為曆史上唯一一次吵著嚷著要上市的經過,也許就會對這個問題有全新的認識。
前麵說的是上市之後的交易成本。那麼在上市前一步,企業憑什麼選擇上市,還是不上市?在此,從華為如果選擇上市必須付出的交易成本來分析,便可知原委。
一是全員持股不適合上市。華為前高管胡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華為在創辦的初期,作為民營企業融資困難,同時為了吸引人才,任總大量稀釋了自己的股份,這就是華為的全員持股。既是員工又是股東,所以華為能萬眾一心,蓬勃向上,企業的執行力特別強。如果華為上市,就會有成千上萬個千萬或億萬富翁,綁上黃金的雄鷹還能在天空翱翔嗎?曾經有一位海外的著名行業分析師和我討論北電為什麼衰落得這麼快,他說:一大堆億萬富翁討論公司的生死存亡,他們哪有緊迫感。所以北電錯過多次轉型的機會。另外,任總的股份可能很低,如果上市,就可能失去控製權,華為還離不開任總。”
二是商業模式與股市規則衝突。華為將自己定位為量產製勝型公司而非技術製勝型公司。華為一有新產品投入市場,即以兩三年量產之後的規模來定價,一開始就進行戰略性虧損。這樣,國外競爭對手由於在成本上的劣勢,很快就敗下陣來,同時也杜絕了其他小公司的崛起。
比如20世紀末接入網服務,UT賣1800元每線,華為率先推出600元每線,UT很快就消失了,華為占領了70%的接入網市場份額。同樣原因,華為寬帶市場占全球份額第二。華為虧了嗎?事實證明,華為大賺。
那麼,如果華為是上市公司,就要對每季度的業績負責,就不能讓一個產品虧損兩三年或者更長時間,更不能以此來定價。如果以上市公司的遊戲規則去運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華為了。
三是華為除了能輕鬆獲得銀行貸款,還自有一套融資模式。華為充分利用低成本研發,大量培育非核心業務,做大之後再賣掉,將融來的錢投入核心業務的研發和銷售,通過對降價的補貼,使核心業務迅速擴大市場份額。
2001年,華為以7.8億美元出售電源和機房監控業務,2005年以8億美元出售H3C企業網和數據通信業務,2008年以20億美元高價出售50%左右手機業務的股權。
這就是華為的融資模式,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融資從來就不是華山一條路。由此可見,如果華為選擇上市,付出的代價難以想象,越是優秀的企業,選擇上市的交易成本可能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