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時,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領軍企業的華為卻始終沒有上市計劃。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華為不差錢?
2009年,華為在國際市場上依舊保持強勢增長的態勢—成為全球無線接入市場第二大供應商;在奧斯陸成功交付全球首個LTE/SAE商用合同;率先發布從路由器到傳輸係統的端到端100G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際市場風生水起的華為還準確把握了中國3G元年的市場機遇。據華為2009年年報的數據顯示:2009年華為在中國市場實現合同銷售額100億美元,並拿下了中國3G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目前,華為在中國聯通WCDMA網絡和中國電信的CDMA2000EV-DO網絡設備市場中均排名第一,在中國移動TD-SCDMA網絡設備中市場份額超過30%,位居第二位。據了解,截至2009年底,華為已累計向國家繳納各種稅收685億人民幣。2011年,華為的淨利潤為238億元,淨利潤率為12.8%。截至2010年12月31日,華為可用現金流為381億人民幣。
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的現金流十分充足,不過華為也曾有過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滅,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劃。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係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贖回。
上市時機未到?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隻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據《華為教父任正非》一書記載,任正非還表示過,華為上市的那天,也許就是他退休的那天。
華為憑借著價格優勢,曾經占領了發展中國家,而對於那些歐美發達國家來說,價格優勢就不行了,華為麵臨著提高海外知名度的挑戰,作為一個民營企業,華為已經走到了一個極限,而上市無疑將成為華為上升的一個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