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對華為的訴訟,是一次改變信息產業格局的大訴訟。此前,人們說“信息產業因為思科而改變”,此後人們說“思科因為華為而改變”。實際上,被深刻改變了的,正是任正非和華為公司。
2003年1月23日,思科係統在得克薩斯州美國地區法院提出起訴,指控華為抄襲它的路由器代碼。任正非在第一時間飛赴美國一線坐鎮指揮。華為迅速作出反應,停止在美國出售被思科係統指控的產品,將這部分產品資料從其美國網站上撤除,回收在美國售出的此類產品。
尋找強援是任正非“反圍剿”最漂亮的一招。華為在這場明顯對自己不利的訴訟中,所采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與3Com的合作。美國人可以看不起華為,但不能忽視3Com的存在,可以不聽華為的申辯,但是不能拿3Com的作證不當回事。3Com正式介入訴訟,要求判決與華為合資生產的產品沒有侵權,以保證其與華為的新合資公司的產品順利銷售。經過引入獨立第三方進行技術審核,結果令世界瞠目。華為路由器產品的核心源代碼與思科截然不同,但是在用戶界麵、命令接口、產品外觀等邊緣技術與設計上,卻與思科產品完全類似。華為的技術攻關很快奏效,拿出了全新版本的設計交給第三方審核。事實證明,華為完全有技術能力拿出自己的設計,隻不過是一種跟隨策略的慣性,使華為忽視了邊緣技術模仿所能帶來的麻煩。2004年7月28日,思科與華為各自發表聲明,宣布這場持續一年半的官司以庭外和解的方式結束。
可以說,思科訴訟是華為全球化戰略的一個分水嶺。思科訴訟,使華為直接體會到了結盟的戰略意義。在進入陌生市場時,華為與當地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因為對方更了解本地市場。任正非把這個問題提到了一個高度。他說:“我們要韜光養晦,要向拉賓學習,以土地換和平,寧願放棄一些市場、一些利益,也要與友商合作,成為夥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王育琨認為,“土狼時代”一個戰術層麵的權宜之計,成了全球化時代戰略層麵的指導思想。一個不甚規範的操作,成了華為建設合作夥伴關係的貫通原則。這是血的代價換回的認識。
中國企業普遍的信條是:全力打造出最完美的產品,創出品牌,征服世界。華為則進一步認識到間接策略的價值,實現了與跨國公司的廣泛合作。發達國家客戶知道華為的不多,但是沒有人不知道諾基亞、愛立信、西門子、通用、微軟、IBM、索尼、阿爾卡特、3Com等。與這些巨頭們形成戰略聯盟,無疑是一種借船出海的間接策略。客戶通過這些巨頭認知華為品牌。憑借自己的產品和技術,通過參股或控股,華為以技術為本,借力知名品牌和渠道,實現了華為全球技術版圖的擴張,這是間接策略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