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為公司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想進步快,趕快去海外。”歐美市場的拓展,對華為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挑戰。為了敲開歐美市場大門,華為人嚐盡了千辛萬苦。
從2001年開始,已經在發展中國家市場取得巨大進展的華為把目光投向了經濟高度發達的歐洲。對於這樣一個頂級市場的開發,華為提出的口號是“拒絕機會主義”,要“進得來、站得穩、長得大”。剛開始的時候,進展很不順利,甚至可以說屢戰屢敗,偶爾拿到一個幾百萬美元的訂單,就足以讓華為感到欣喜。盡管如此,華為還是執著地持續投入,執著地“屢敗屢戰”。因為華為人深深懂得,作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不僅要有過硬的產品、技術和服務,還要有全球化的市場,特別是要擁有一批全球頂級的大客戶。另一方麵,頂級大客戶的訂單合同金額巨大,一旦獲得,對於設備供應商的穩健和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盡管從目前來看,歐洲市場並不是華為海外市場利潤的主要來源,但歐洲市場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華為公司新任英國代表處代表陳朝輝對記者說:“朗訊前幾年銷售額下降的時候,前十大運營商客戶就貢獻了100億美元營收,可見大客戶對設備供應商的重要性。現在英國電信一個訂單金額就達到100億英鎊。如果我們在國外有幾個這樣的大客戶,公司的運營就會更加穩健,規模效益就會更明顯。”華為在國際市場一直以“價格殺手”的形象出現。但麵對歐美市場,“土狼”策略麵臨失效的威脅:歐美市場長期被國際通信巨頭壟斷,“土狼”策略無法打破進入壁壘,不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比賽,公平競爭自然無從談起。
後來任正非想出了進攻歐美市場的“破局之計”:積極尋求與國際通信巨頭合作,方式包括成立合資公司和共同研發等。
2003年3月,華為和美國3Com公司達成協議成立合資公司。成立伊始,華為3Com公司即肩負雙重職能:從市場目標上看,通過兩家公司的合力,合資公司有望在中國和日本市場最大限度地搶占企業網絡產品市場份額。從市場開拓上看,合資公司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為3Com全球接近5萬家渠道商提供有價格競爭力的代工產品。
合資對於3Com來說,也是勢在必行的,“對3Com公司來講,它其實更看好華為的技術優勢,以及對中國市場更深入的了解”。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是3Com願意用1.6億美元外加技術產品專利授權和中國區的所有資產與華為成立合資公司的根本原因。而華為將網絡部分資產放在與3Com的合資公司中,其目的是為了通過與3Com這樣的國際性公司合作,獲得與國際電信巨頭合資、合作的經驗,以進入夢寐以求的歐美主流高端市場。
2003年底,華為3Com合資公司一係列的新型路由器陸續登場,華為和3Com拿出各自積蓄已久的技術資本,拉開了齊心協力大幹一場的架勢。
即使在中低端數據通信產品的海外市場拓展上,華為也在尋求除3Com以外的更多戰略合作夥伴,“我們在日本市場上的戰略合作夥伴是NEC和三菱公司,我們在歐洲正在談更多的合作夥伴”。華為3Com公司總裁鄭樹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鄭樹生的言外之意顯然是—華為3Com可以給海外非常多的品牌做代工,3Com公司隻是其中之一。
誕生於2004年2月12日的西門子華為TD-SCDMA企業,總投資為1億美元,華為希望通過雙方在市場和產品應用層麵上的商業聯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術標準的具體應用上,從而為華為國際化助力。
2005年11月底,華為與全球最大的移動運營商沃達豐正式簽署全球采購框架協議,華為成為沃達豐戰略供應商;同年12月底,華為與英國電信簽署正式供貨合同,成為其“21世紀網絡”計劃的優先供貨商。
2005年12月26日,華為成為英國電信公司的設備供應商。在成為英國電信“21世紀網絡”的供應商後,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名聲得到大幅提升、路透社、法新社等歐洲主流媒體稱,華為已經迅速崛起,加入到世界級電信設備供應商行列。
在2006年2月的西班牙巴塞羅那3GSM全球大會上,華為與沃達豐聯合宣布,在未來5年內為沃達豐運營的21個國家提供定製手機。
對於華為來說,這不僅僅是從英國電信和沃達豐分到了一杯羹,更重要的是,經過了英國電信和沃達豐“全歐洲最嚴格認證”後被確定為供貨商,無疑也獲得一個廣泛意義的“通行證”,這一點對於華為來說至關重要。因為英國電信和沃達豐這樣全球頂級運營商的認同,意味著歐洲主流市場的大門已經對華為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