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舉起膽識的盾牌——恐懼心理及其矯治(三)(2 / 3)

(三)自我控製法

人在初次做某件事時,因為不了解其發生、發展規律,往往會心裏沒譜,擔心做不好事,產生恐懼心理。這是因為你還沒有積累起有關的經驗,在此時就會產生恐懼。如果自己能控製自己的恐懼的話,就會把事情做好。這裏關鍵的是自我控製和取得經驗。具體的方法是:在臨場時,要做一些必要的深呼吸,雙手握拳,以緩減緊張的情緒和恐懼的心理。開頭的恐懼感被打消了,以後就能穩定下情緒來,做到不會恐懼。因為你已經取得了相關的戰勝恐懼的經驗。人的自我控製能力,可以通過不斷的心理訓練獲得。如一些學校在臨考前進行的預考,運動員進行的熱身賽,演講者在演講前的練習,就是一種適應性的心理訓練,借以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取得相關經驗,克服怯場、恐懼等不良心理。

(四)孩子恐懼心理的矯治

孩子的恐懼心理與成年人本質上並無兩樣,隻是不同的年齡階段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孩子的恐懼也有其特點,比如,恐懼來得快,消失得也快。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也應該采取相應的辦法來矯治之。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幫助孩子有效地戰勝恐懼心理呢?一般來說,下麵這些方法有助於孩子恐懼心理的矯治。

解釋矯治法。

孩子為什麼會經常恐懼,是因為對該事物的無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懼心理便會自然消除。如兒童對雷電的恐懼,教師、家長可向兒童說明雷電產生的簡單道理,從而消除其對雷電的恐懼,並說明不足懼怕的理由,成人此時最好還能表現出一種無所畏懼的表情。另外,有些孩子會掩飾自己的恐懼,成人應告訴孩子不要掩飾恐懼。有些孩子往往會否認自己害怕,這是孩子對付恐懼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越是這樣,孩子自己越是恐懼。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說出恐懼的具體內容,讓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第一輋舉起膽識的盾牌恥感,並逐漸克服恐懼心理。告訴孩子你小時候也跟他一樣。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告訴孩子你像他那樣小的時候,是如何在父母的幫助下克服恐懼心理的。對孩子的恐懼心理,特別是不要責怪、懲罰、嘲笑和數落,否則隻會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承認孩子害怕的東西確實存在,這樣,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恐懼,也就會相信你的勸慰、解釋,才能解除恐懼的心理。多給他講一些例子,講講你是如何認識和對待這些恐懼的。千萬別戲弄、取笑孩子的這種恐懼情緒,因為那樣隻會促使他隱藏這種情緒,並會使孩子與你疏遠。你應成為孩子的有同情心的朋友,在他害怕的場合能給他愛撫和安慰。

示範矯治法。

老師和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老師和父母要在對付恐懼方麵為孩子做好榜樣。一方麵,不要用恐嚇類的話語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來嚇唬孩子,雖然能奏效一時,但卻在孩子的心靈上播下了恐懼的種子,是得不償失的。恐懼是一種不良的情緒表現,是幼兒期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偏移。幼兒期的恐懼情緒一般是指幼兒在遇到一些沒有真正危險或危險程度不大的事物或情境時產生的過度害怕。例如,怕打針、怕黑暗等。幼兒恐懼心理的產生,是一個複雜的發展過程,它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很小的嬰兒聽到巨大的聲響時,會恐慌或哭泣,這應該說是遺傳來的生理性恐懼。該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所表達的恐懼,則屬於經驗性恐懼。大多數幼兒恐懼心理的產生,一般是受成人的影響而誘發的。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小孩子天生並不怕打雷、閃電的,但是大人在打雷、閃電時所表現出來的恐慌,卻影響了小孩子的判斷力,使小孩子對打雷、閃電產生了恐懼心理。”可見,幼兒的恐懼除了與其經驗不足、年幼無知有關外,還與成人不正確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些家長在孩子頑皮、不聽話時常常恐嚇孩子,說什麼鬼來了,大灰狼來了,天黑了把你關在門外等等;殊不知,成人的這些話語,給孩子心理抹上了濃濃的恐懼陰影,甚至可能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為了防止幼兒產生恐懼心理,我們要為幼兒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生活環境,豐富幼兒的知識,施以正確、科學的教育。成人應以積極的態度做出榜樣,要告訴幼兒電閃雷鳴、黑暗等都是自然現象,若孩子遇上了,應多向幼兒做些淺顯、科學的講述。當然,教育孩子要耐心、細心,不能用恐嚇的話語來教訓幼兒。如果幼兒恐懼已形成心理障礙的話,就需要采用心理診療方法去幫助其消除恐懼。另外,父母要加強對孩子行為習慣的指導,以堅毅勇敢的行為影響孩子,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無所畏懼的精神,從而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父母以身作則是消除孩子恐懼的另一種重要的辦法。孩子大多以父母為榜樣,孩子大多因父母害怕而害怕。如果一位父親或母親信心十足地應付孩子的恐懼性疑慮,就可以樹立積極性的榜樣。父

母親如果說出“我過去也怕這種東西”,往往對孩子消除恐懼有所幫助。美國的家庭精神治療師喬伊斯.史標德說:“這樣可給孩子兩個重要教訓。其一,並不是隻有他才會有時感到恐懼;其二,既然你現在已經不再怕了,那就證明恐懼是可以克服的。”試驗表明,父母的榜樣可以幫助兒童克服害怕心理。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塑造法,也是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的一種有效方法。

轉移矯治法。

顧名思義,即當兒童看到、聽到所怕的事物時,成人可用玩具或語言來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從懼怕對象上轉移,從而忘掉恐懼。讓孩子畫畫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可以找機會讓孩子畫出他的恐懼以及怎樣戰勝這些恐懼。孩子畫得越有激情越好,讓他把自己畫成勇士,拿著大棒、長槍、大炮等,盡情將恐懼發泄。而家長則應誇獎孩子所取得的勝利。還可以通過表演來克服恐懼。可以編排小話劇,讓孩子通過表演來克服恐懼。同時,還可以鼓勵孩子用講故事等活動,講出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把內心的恐懼表達出來,宣泄出去,從而解除其恐懼心理。

就醫恐懼矯治法。

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生病後,最怕吃藥、打針。要消除孩子看病時的恐懼心理,一方麵醫院要重視。據有關資料介紹,國外一些醫院為消除兒童看病的恐懼心理,已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菲律賓馬尼拉市的一座兒童醫院,設計得像一座兒童樂園。醫院不僅有露天兒童遊樂場,而且候診室、診療室都布置得像兒童樂園一樣。病床有輪船、帆船、小臥車、登月火箭、宇宙飛船等造型。病室內各種日用品都做成水果或小動物的樣子,醫生、護士不穿白大褂,而穿與醫院環境相協調的各式服裝。由於醫院變成了充滿兒童樂趣的治療環境,因此,來這裏治病的孩子基本上不存在恐懼感,與醫生配合得較好。

另一方麵,家長要緊密配合。比如父母可為孩子購買一種能幫助病兒消除恐懼心理的布娃娃,讓病兒與布娃娃睡一天覺以便產生“感情”。這時,父母可以“詐稱”布娃娃得了與病兒同樣的病。若病兒需服藥,父母可輕按一下布娃娃左肋下的按鈕,它會馬上張嘴,把藥放入它的口中,接著問:“藥苦不苦?”它會回答:“不苦,不苦,吃了藥舒服多了,頭也不痛了。”如果病兒需打針,就先給布娃娃打一針,再偷按右肋下按鈕。布娃娃會閉著眼睛,輕聲地說:“打針一點不痛,現在我的病好了,明天可去玩了。”經過幾次“示範表演”後病兒就會逐漸接受服藥、打針了。這樣既減輕了病兒的恐懼心理,又可以消除其孤獨感。

恐學心理矯治法。

前麵提到了兒童恐學症的問題。我們在此特別提出對恐學症的矯治辦法。首先,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當發現孩子不肯上學的現象時,家長應該與孩子談心,盡可能了解所有與他們上學有關的情況。要注意開導,不要采用簡單、粗暴的辦法逼迫、恐嚇孩子去上學,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創傷。當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找到後,父母、老師應共同製定一個治療計劃。這個計劃應包括以下兩點:首先,要盡快設法使孩子回到學校去。假如不肯上學的孩子焦慮症明顯,父母不要性急,應通知學校,取得老師的配合。然後,家長要耐心等待,並陪伴孩子,以消除或減輕其焦慮症狀。開始時讓孩子在學校呆1個小時也好,如果這步成功了,可將時間延長至幾個小時,再延長至半天,逐漸過渡到不陪孩子上學和讓孩子獨自去學校。每當孩子有進步時,應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再次,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患學校恐怖症的孩子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症狀,在找到原因後,要有針對性地請兒童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肌肉鬆弛療法是幫助這類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解除焦慮症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當孩子接近學校門口時,讓其反複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漸漸放鬆之後,再進校門,以克服上學時產生的恐怖感和焦慮症狀。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顯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在短期內應用抗憂鬱劑,如氯米帕明、阿米替林、馬普替林,同時並用抗焦慮劑,如佳靜安寶、艾司唑侖,以消除或減輕患兒的症狀。治療過程中家長或學校應注意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