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部分
霹靂9號是中國的第三代空空導彈,采用紅外製導方式,可“射後不管”。其作戰最大高度21千米,最射程500米,最大射程15千米。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其綜合性能超過美目前的ALM-9L/M“響尾蛇”空空導彈。
該彈采用了3-5微米紅外探測係統和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已實現了智能化,具備了反紅外誘騙能力。
PL-9C迎麵探測距離是PL-9的2倍,其紅外導引頭的前半球截獲距離達8公裏,截獲時間隻需03秒。其反紅外幹擾能力強大,在幹擾源和目標的能力比為10的情況下,反幹擾成功的概率達到70%。導彈的單發命中概率達90%。
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
霹靂12空空導彈是中國研製的第四代先進中距攔射空空導彈,采用主動雷達製導,無線電近炸引信,具有超視距發射能力、多目標攻擊能力、發射後不管能力以及全天候作戰能力。它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掌握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技術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
殲10掛載2枚PL-8和2枚PL-12(白色)正在飛行主動。主動雷達製導的空空導彈—PL11和PL12令中國戰機空戰實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空空導彈領域,我國應該說是成果頗豐。從具備空空導彈研製生產能力以來,我國軍工提供了數個型號係列幾十個改型且數量龐大的空空導彈供人民空軍執劍在手保衛領空。
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裝備的空空導彈種類僅限於紅外製導的近距空空導彈,比如霹靂2,霹靂5,霹靂8和供應出口的霹靂9等等。歐美和蘇聯較早涉足的雷達製導空空導彈領域,在中國空空導彈發展曆史上有著相當長的空白期。
其實在較早的時候,我國發展過一款半主動雷達製導的中距空空導彈——霹靂4。霹靂4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二個空空導彈,也是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個半主動雷達型空空導彈,以航空工業部所屬第六一二所(現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和株洲航空發動機廠為主,於1966年3月開始研製,1980年11月完成樣機部件地麵定型試驗。
1981年7月轉入第二階段研製,1984年生產出首批整彈樣機、發射裝置以及地麵維護設備。1985年因其性能不能滿足使用要求而停止研製
。該彈采用與美國的“麻雀”3A(AIM-7D)相似的氣動外形布局,即兩對全動式梯形彈翼裝在彈體中部,起控製舵和副翼雙重作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麵裝在彈體尾部,起縱向穩定作用。
同時,該彈還采用與前蘇聯/俄羅斯在空空導彈設計上常用的方案,即“一彈、兩頭”方案,通過半主動雷達和被動紅外兩種不同導引頭的互換,形成半主動雷達和被動紅外兩種導彈型號,代號分別為“霹靂”4甲(PL-4A)和“霹靂”4乙(PL-4B)。
采用半主動雷達製導的中距空空導彈“麻雀”3A(AIM-7D)
霹靂4和麻雀外形非常相近。
根據相關資料介紹,霹靂4導彈是我國對美國麻雀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進行逆向研製的結果。在越戰時期,美國發射的麻雀空空導彈命中率較低,有一些導彈燃料耗盡後落到地麵,雖然受到一些損傷但是基本結構完好,對於我國這種對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研究比較薄弱的國家很具有參考價值。
不過由於我國自身電子行業和火箭發動機實力薄弱,即便有先進的仿製原型也不可能將其性能完全實現。霹靂4在導引頭探測距離,最大跟蹤角速度和射程方麵都與麻雀有著較大差距。
隨著霹靂4導彈裝機對象殲九的下馬,霹靂4導彈就沒有繼續發展。殲8Ⅱ也曾經要裝備霹靂4空空導彈,但是由於用於霹靂4導彈製導的208火控雷達一直沒有完全實現製導半主動雷達導彈的功能,霹靂4也就沒能在殲8Ⅱ的翼下一閃寒光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掩埋在曆史的灰塵下了。
霹靂11中距空空導彈從80年代就開始了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