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姆迷連特·那色時期(約前3100~前2800),文字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原始文字時期”,文字運用更加廣泛。在經濟文書中,男奴稱尼塔庫爾,意為外邦的男人;女奴稱姆魯斯·庫爾,意為外邦的女人,這說明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還有幾類人在經濟文書中也經常提到,例如,恩(最高祭司、統治者)、恩·薩爾(最高女祭司)、格爾·薩布(商人首領)、圖格·迪(首席法官)、帕·蘇爾(指揮官)等。顯而易見,這些人是高居於平民之上的氏族貴族或官吏。在兩河流域南部,這時期已經形成了數十個的奴隸製城邦,主要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伽什、烏瑪、蘇魯帕克、尼普爾、基什、西帕爾等。

3蘇美爾早王朝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之後,兩河流域南部進入蘇美爾早王朝時期(約前2800~前2371)。

蘇美爾各邦之間為爭奪土地、奴隸和霸權展開了長期戰爭。早王朝後期,戰爭愈演愈烈,基什、烏魯克等邦都曾先後稱霸。基什王麥西裏姆(約前27世紀末葉)為霸主時,曾調停拉伽什與烏瑪之間的邊界衝突。後來,拉伽什強大起來。拉伽什王烏爾南什(約前26世紀中葉)的銘文中說:“地爾姆(即波斯灣的巴林)的船從外國帶給他作為貢物的木材。”這說明他已經控製了波斯灣以外的地區。烏爾南什之孫安納吐姆在位時,征服了許多城邦,他的頭銜為“納姆·盧伽爾”,即蘇美爾諸邦之霸主。至早王朝末期,南部兩河流域形成了兩大軍事同盟,南方同盟(拉伽什除外)以烏爾和烏魯克為霸主,北方同盟以基什為霸主。兩大軍事同盟的形成標誌著獨立的小邦開始向地域性的統一王國過渡,反映了南部兩河流域的統一是曆史發展的趨勢。

在城邦爭霸戰爭過程中,城邦內部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長期的戰爭使大批公民破產失地,人口也急劇流失。據估計,拉伽什王恩鐵美那在位時,拉伽什隻有3600名公民。同時王權在戰爭中不斷擴大,國王和以祭司為代表的貴族之間的矛盾也很尖銳。在拉伽什城邦,烏爾南竹王朝末王恩南納社門執政僅四年,就被高級祭司恩涅塔爾吉(約前24世紀上半葉)推翻。但是,恩涅塔爾吉和其子盧伽爾安達(約前2384~前2378年)上台後,顯然背叛了祭司貴族的利益,而成為專橫的君主。據《烏魯卡基那改革銘文》記載:盧伽爾安達侵吞神廟財產;向高級祭司征收貢稅;加強對神廟勞動者的監督和剝削;廣大平民也遭受官員的橫征暴斂。盧伽爾安達的暴行加劇了拉伽什城邦內部的社會矛盾。

在這種形勢下,貴族出身的烏魯卡基那(約前2378~前2371)推翻了盧伽爾安達,上台執政。烏魯卡基那執政期間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主要內容是廢除盧伽爾安達時期的“弊政”。烏魯卡基那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緩和城邦內部的矛盾,以加強城邦政權對奴隸實行專政的職能。他采取了一些有利於平民的措施,但大多是以不觸動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為前提的。例如,他禁止貴族用賤價強買平民的房屋、牲畜等,實際還是容許兼並,平民最根本的土地問題並沒得到解決。另一方麵,烏魯卡基那廢除向祭司征收的重稅,製定給予祭司的口糧和開支的新定額,特別是把神廟地產歸還神廟,從而增強了祭司貴族的力量,削弱了王權。這就說明,改革具有向以祭司為首的貴族妥協並維護其利益的一麵。當然,烏魯卡基那采取的某些措施如減輕平民負擔、興修水利等,對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

烏魯卡基那執政僅八年,烏瑪王盧伽爾紮吉西就率軍入侵拉伽什,殘酷地洗劫了這座城市。烏魯卡基那的改革徹底失敗。盧伽爾紮吉西又戰勝了其他一些城邦,大有統一蘇美爾之勢。但是就在他的統治時期(約前2371~前2347年),北方的阿卡德興起,擊敗盧伽爾紮吉西,統一了南部兩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