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經改製的電子耳,可以模擬耳蝸中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的功能。電子耳把聲音轉換成電信號,通過聽覺神經傳送到大腦。並通過一個貼在耳邊與微處理機相連的微型話筒,將聲波轉換成電脈衝,再經過植入的電線把它傳入聽覺神經。醫生用難以想象的高超技術,把8根導線中的6根,分別植在耳蝸中相應高低不同頻率的幾個區域裏,另外兩根導線則植在肌肉組織上,作為電流回路的地線。
1987年,我國天津和西安分別研製了電子耳,並成功地用於患者。
現在的人工耳蝸更進一步得到改進。它避免了經入皮膚的插入電源方式,所需要的電源是由體外超聲波或無線電提供,體外裝置包括拾音器、信息編碼電路和超聲波發生器等。電子耳蝸本身隻有豌豆大小,但卻有人耳蝸中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的功能。
機器人做手術、當護士
1995年,在機器人應用世界大會上,有一件令世人矚目的事——機器人首次為人做手術。
“機器人教授,現在請您來做手術。”這一指令是由米蘭一家醫院的一個大廳裏發出的。
在距大廳幾千米的醫院手術室裏,一個超專業化的醫用機器人,接受了指令。它用一銀針刺入一個全身麻醉的病人體內,完美地完成了前列腺活組織提取手術。
向機器人發指令的皮薩尼教授,通過超聲波圖像,可以看到進行活組織提取的針,通過個人計算機把坐標數據傳送給機器人,針就可以準確地切割。
其實,機器人幫人做手術,在1985年就已成為現實。在此之前,機器人(嚴格說是機械手)也為醫療事業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取放射性核素,做護理工作等。
說到機器人做護理工作,你一定以為是一些像秀氣的護士小姐模樣的機器人,其實不然。護理機器人是一種特殊的醫用機器人,它可以代替護理人員在病房裏對病人進行一般的護理操作,所以人們也叫它機器人護士。
護理機器人的動作受病人發出的信息控製,為了控製方便和便於實現遙控,一般都采用聲音信號作為控製信號源。
護理機器人一般由機械部分和控製係統兩大部分組成。機械部分一般是在移動式小車上,安裝多關節機械臂和機械手,分為單臂和雙臂兩種。與護士小姐的模樣相距甚遠。
單臂護理機器人隻有一隻手臂,為了能完成護理動作,它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比較大,可以幫助病人飲水、進食,還能完成送藥的護理動作。移動式單臂護理機器人,可以巡回護理幾個高位截癱的病人。
護理機器人的護理操作,是受病人控製的,它可以根據病人的指令,調節護理動作。而且在多床位的巡回護理過程中,護理機器人隻接受優先發出的調動信號,在它接受了第一個病人的“命令”後,隻要還沒完成那些護理任務,就拒絕接受其他病人發出的信號。隻有把第一個病人的護理任務做完了,才去護理第二個病人。
雙臂護理機器人係統由可推動的移動式雙臂護理機器人和沿軌道運動的護理車組成。它執行任務時,先由護理人員推動並在病床邊定位,病人通過麥克風發出指令,控製機械手的運動。
護理車也可由病人控製,護理機器人供應病人所需的物品,病人可以通過監視器監視各項命令的執行情況。
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機器人都編有計算機程序,它可以按程序完成一些很複雜的工作。現在,各國的一些醫療中心,外科醫生正使用類似機器人的儀器,幫助他們完成一些複雜精細的手術。如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的神經外科醫生吉姆·德雷克,已成功地為6名2~10歲的兒童切除了腦腫瘤,而用別的器械是完全辦不到的。
自1985年以來,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的一個診所,神經外科醫生借用另一種機器人器械,完成了1700多例腦外科手術,它可以讓醫生清楚哪兒是動脈,哪兒是靜脈,知道手術中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從而使手術順利進行。
機器人醫療儀器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使對大腦活組織檢查的時間縮短了一半,減少了手術時間和術後恢複住院時間,病人的住院費可減少30%~40%。
相信到下世紀,會有更多種類的機器人幫助醫生做各種手術和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