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部分(1 / 1)

第九部分

計算機看病

談起計算機看病,大家已不陌生了。它開始用於醫院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開始應用於疾病的輔助診斷。1961年美國首先應用貝葉斯公式診斷先天性心髒病。1962年日本應用計算機診斷肝硬變、先天性房室間隔缺損等疾病,取得滿意的效果。70年代,我國開始了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研究,最早應用於急腹症的診斷,逐漸發展到臨床各科疾病的診斷、治療方法的選擇、手術方式及適應征的選擇,以及疾病的預後判斷等許多方麵。特別是我國用電子計算機模仿老中醫看病,獨具特色,早已引起國外醫學界的廣泛興趣和關注。其中關幼波老中醫的肝病診斷程序最具代表性,已診病數萬人次,這不僅方便了病人,而且對保存、繼承、研究、使用和推廣老中醫的經驗,培養年輕的中醫,推動中醫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現在,計算機輔助診斷已發展到專家谘詢係統的階段,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醫療決策,形成醫療診斷專家係統。這種係統的特點是把醫學專家的經驗存在計算機內,使之能與醫學專家類似的方式進行推理,便於人機對話,能達到醫學專家的診斷水平。這是計算機輔助診斷的發展方向。

利用醫學診療專家係統,讓計算機擔當起“名醫”的角色,使許多疾病的診斷率大大提高。如急腹症,這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症,一般有經驗的醫生確診率為796%,而用電子計算機來診斷,確診率就大大提高,在日本確診率為88%,英國為918%,明顯高於醫生。

電子計算機為什麼有如此高超的診斷本領呢?診斷又如何來自計算機終端呢?讓我們來看看計算機看病的基本過程和條件,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計算機看病的基本過程是:先輸入相當數量的病例資料,然後計算機對這些資料進行數學處理,“學習”診斷,得出診斷所需的參數和規律,並將此編為程序貯存入計算機內,此時,如輸入新病人的資料,計算機就可以根據病人的症狀、體征、檢查數據、化驗結果等,對照已儲存的經驗,在半分鍾內做出診斷,開出處方,提出醫囑和治療原則,它甚至可以把用藥劑量、方法及病假條一並由電傳打字機打印出來,交給病人。計算機還把每例新病人的資料及診斷也自動並入原來儲存的信息中去。它還為病人建立病曆檔案,能把第二次、第三次或多次看病的病人過去的門診信息一一“回憶”出來,並根據病情的變化、用藥反應等,提出新的治療方案,修改處方。對於適合手術治療者,計算機可選擇手術方式,並按需要從預存的大量手術錄像中選出某專家的手術操作錄像。

目前,國內已建立了各種診療專家係統,利用這些係統,可以診斷腦中風、心髒病和癌症等,並對預後做出預測。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控治病已成為現實。

在德國的醫療部門,計算機技術已相當普及。在那裏,外科醫生做手術時,同遙遠的專家保持聯係,隨時解決手術中出現的問題。護士們在床邊把檢驗結果輸入個人計算機。

強化治療病人的病床右邊,放著個人計算機。

護士和醫生用計算機開藥方,並把檢查和診斷的結果輸入計算機。

重病號的左邊掛著監控器,鋸齒形曲線和其他曲線在熒光屏上一掠而過,顯示出脈搏率、呼吸狀況、血壓狀況或者尿量等。

在北符騰堡地區,大約400名開業醫生進行聯網診病。他們能夠通過綜合業務數據網的線路,相互交換文字材料、X光片和超聲圖片。這種程序還承擔了電子處理同疾病保險組織醫生聯合會以及疾病保險機構定期結帳的情況。

現在,維斯馬市醫院和呂布克醫科大學,也利用通信軟件,通過綜合業務數據線路聯網。這樣,呂布克的神經外科醫生,就可以在個人計算機熒屏前,對維斯馬市的同行拍攝的CT片進行鑒定。

他們通過電話會議,討論顱腦損傷病人的診斷和治療情況。

德國的醫學計算機專家,已進行了8次這類大型的試驗,以探討進行遠程醫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