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2 / 2)

自然懷孕的過程是,精子和卵子在婦女的輸卵管裏相遇,結合成受精卵後,約3天進入子宮腔,再鑽到子宮內膜裏,像種子種到肥沃的土壤裏一樣發育成長。小萌珠的媽媽患輸卵管結核,精子和卵子不能相遇。於是,醫生在腹腔鏡的觀察下,用吸卵器把卵子吸出體外,同時取來男方的精液,經過一係列複雜的處理,把活躍的精子集中起來,再把卵子和精子放在一個試管內,試管裏有特殊的培養液,經過16小時,卵子受精,成為受精卵;又經過24小時,受精卵分裂成2~4個細胞,就及時把它移到母親的子宮腔裏去種植並發育成長。這叫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可以因許多原因而失敗,幸好,萌珠的媽媽子宮正常,受精卵移到子宮後,順利地著床並發育成長。

試管嬰兒的培育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在我國,培育試管嬰兒,主要是解決不孕症婦女的生育問題。國外,在探索此技術對優化人類遺傳素質方麵的作用時,有“借體懷胎”、“諾貝爾嬰兒”等產生,從而給傳統的倫理學帶來衝擊,已引起人們的關注。

試管嬰兒的生殖技術

有的育齡夫婦雖然很想要孩子,但是由於身體的原因一直不能如願。隨著生物科學和醫學研究的發展,對於這樣的夫婦來說,終於有補救措施了——他們可以寄希望於試管嬰兒技術,生育可愛的娃娃!

體外受精聯合胚胎移植技術(IVF):又稱試管嬰兒,是指分別將卵子與精子取出後,置於試管內使其受精,再將胚胎前體——受精卵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發育成胎兒。試管嬰兒是用人工方法讓卵子和精子在體外受精並進行早期胚胎發育,然後移植到母體子宮內發育而誕生的嬰兒。

“試管嬰兒”是伴隨體外授精技術的發展而來的,最初由英國產科醫生帕特裏克?斯特普托和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合作研究成功的。“試管嬰兒”一誕生就引起了世界科學界的轟動,甚至被稱為人類生殖技術的一大創舉,也為治療不孕不育症開辟了新的途徑。“試管嬰兒”是讓精子和卵子在試管中結合而成為受精卵,然後再把它(在體外受精的新的小生命)送回女方的子宮裏(胚卵移植術),讓其在子宮腔裏發育成熟,與正常受孕婦女一樣,懷孕到足月,正常分娩出嬰兒。對於患有輸卵管堵塞等疾病的妻子,可以通過手術從直接從卵巢內取出成熟的卵細胞。然後在試管裏將丈夫的精子混合,讓他們在體外結合成受精卵。對於精子少或精子活動能力弱的丈夫,則可通過一枚極其微細的魄力吸管,從他的精液中選出健壯的精子,把它直接注入卵細胞中,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在體外形成早期胚胎後,就可以移入妻子的子宮了。如果妻子的子宮有疾病,還可將早期胚胎移入自願做代孕母親的女性子宮內,這樣生出的小寶寶就有了兩個母親,一位是給了他遺傳基因的母親,一位是給了他血肉之軀的母親。這一技術的產生給那些可以產生正常精子、卵子但由於某些原因卻無法生育的夫婦帶來了福音,現在這一技術已在我國一些地方開展。1944年,美國人洛克和門金首次進行這方麵的嚐試。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布朗?路易絲於1978年7月25日23時47分在英國的奧爾德姆市醫院誕生,此後該項研究發展極為迅速,到1981年已擴展到10多個國家。現在世界各地的試管嬰兒總數已達數千名。我國已有幾所醫學院開始這項研究,1985年北京醫學院已首獲成功。

但是由代理孕母生出的試管嬰兒應當跟哪一位母親一起生活呢?如果兩位母親都跟他難分難舍,怎麼辦?這樣的難題僅靠科學技術是難以解決了。從這裏你也能看出,生物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一些道德和倫理方麵的難題,這是應當引起大家關注的。

原理

“試管嬰兒”並不是真正在試管裏長大的嬰兒,而是從卵巢內取出幾個卵子,在實驗室裏讓它們與男方的精子結合,形成胚胎,然後轉移胚胎到子宮內,使之在媽媽的子宮內著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相遇,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後受精卵再回到子宮腔,繼續妊娠。所以“試管嬰兒”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由實驗室的試管代替了輸卵管的功能而稱為“試管嬰兒”。盡管體外受精原用於治療由輸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現已發現體外受精對由於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精子異常(數目異常或形態異常)引起的不孕症,甚至原因不明性不孕症都有所幫助。研究顯示一個周期治療後的妊娠率在40%左右,出生率稍微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