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之後,人們在反思:人們長期探尋得到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為什麼隻用於戰爭,而不能更好地為我們的生產、為我們人類的健康服務呢?
正確的思想引導出了正確的行動!
科學家們想: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密度不同,如果用超聲波來檢查,一定能幫助觀察有些病變,因為它們的反射界麵不同。如果某個器官發生了病變,比如長了血管瘤、腫瘤,有了積水,它的密度和聲阻就發生了變化,與正常組織的反射就不同了,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到了20世紀50年代,超聲波被用於醫學檢查了。
第一次的超聲波檢查是用於一個孕婦,當時用的是A型超聲波。當超聲波進入子宮腔時出現一個平的回聲,這是顯示的羊水平麵;當超聲波到達胎兒身體時,波發生了變化,波離開胎體時,又恢複了平的回聲。這個檢查成功了!它也許像孕婦孕育胎兒一樣,預示著超聲波在醫學領域的廣泛運用。
確實,現在超聲波檢查應用很廣泛,有A型、B型、M型超聲,還有C超,可以顯示立體圖像。臨床應用最廣的是B型超聲,它可以通過反射信息的光點,直接把髒器的輪廓、大小、方位及鄰近關係顯示在熒光屏上。B型超聲有灰階B超和彩色B超。現在B超都已與計算機技術結合起來,邊檢查,邊拍出清晰的照片。
超聲波能分辨出肝髒內2厘米大小的病變;可以測量胎頭、胎體等數據,窺測卵巢內濾泡大小及卵巢癌;可以在超聲圖像監視下指導穿刺和手術定位,觀察髒器移植情況。高超聲波更可以破壞腫瘤組織。不僅如此,超聲波還可以用於許多疾病的治療,效果還很不錯。
這裏還要特別講一講彩色多普勒檢查的問題,因為這是多普勒現象在B超檢查上的具體應用,它們的結合使超聲檢查效果更高一籌。這也是當代醫學技術發展的一個特點。
多普勒現象是個天文現象,它是這樣發現的:1892年,39歲的奧地利數學和物理學家克約斯琴·約翰·多普勒,在觀察來自星球的光色變化時,發現當星球和地球迎向運動時,光波頻率升高,向光譜的紫色端移動;當星球與地球背向運動時,光波頻率降低,向光譜的紅色端移動,產生所謂紅移現象。這種因光波和接收器之間的相對運動而引起的光波頻率變化的效應,被稱為多普勒效應。以後的研究發現,多普勒效應同樣適用於聲波和超聲波。
應用多普勒超聲探測心髒、血管或其他髒器時,發射的聲束遇到流動著的紅細胞,二者相對運動產生多普勒效應。
當超聲診斷技術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結合後許多難以檢查的項目就都可以進行了,尤其是應用各種電子掃描探頭,它們形狀各異,與體表接觸麵小,幾乎可以檢查全身一切髒器。
比如,對心髒進行多普勒檢查,不僅可以觀察到心髒的影像,而且可以直接計算出心髒及各大血管各個部位的血流速度、心排血量,如果心髒瓣膜有病,還可測出病變部位前後的壓力差等等。
超聲波技術還被用於工業等許多方麵。這種技術的互相滲透,也是許多發明發現的非常重要的曆史原因。
神奇的顯微外科手術
幾十年前,如果遇上了斷肢或斷手的病人,醫生隻得遺憾地將離斷部分丟棄。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
1963年1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陳中偉和錢允慶醫師等為王存柏接活了世界上第一隻斷手,被譽為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並得到國際同行的承認。自此以後,我國的顯微外科技術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