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1 / 3)

第二部分

層出不窮的CT技術

1979年,美國的柯馬克和英國的漢斯菲爾德,由於發明了CT,而摘取了諾貝爾生理學獎的桂冠。

現在,我國許多大醫院都可以做CT檢查了。

所謂CT是指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攝影機,它是X射線與電子計算機的“混血兒”。目前,CT已發展到第五代,掃描完成一幅圖像的時間已由5分鍾縮短到1/100秒。

CT實際是在X射線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它不是直接攝影,而是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將X射線掃描後的光量信息進行處理,把體內組織的橫斷麵影像,間接地以密度影像顯示出來。它比X射線檢查技術靈敏100倍。

做CT檢查與X射線檢查相比,有許多優點:首先是方便病人,它不用像X射線檢查時那樣,先要向被檢查的器官裏注射造影劑,所以對病人沒有痛苦和危險。第二,能反映器官內部的情況,能發現早期病變,如顱腦CT,可發現直徑05厘米以下的小腫瘤,可診斷腦梗塞、腦積水、腦出血及腦動脈畸形,診斷腦腫瘤的準確率可達到948%左右;全身CT檢查可以發現直徑2~3毫米的心髒後壁轉移瘤,對腎髒腫瘤檢查的準確率可達94%。第三,通過電子計算機的儲存、錄像,便於追蹤複查,幫助判斷疾病。同時,還可把攝取的大量圖像疊積,形成立體圖像,作立體和動態觀察。CT辨別疾病能力很強。特別是能早期發現病變,提高了治愈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CT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如出現了三維立體圖像的螺旋CT,可以對病變更為準確地定位。還有采用其他物理能源的CT技術,如光子CT、超聲CT、發射型CT(ECT)、微波CT、正電子CT、核磁共振CT(NMR)等,其中ECT、NMR是X射線CT的主要競爭對手。

獨具慧眼的B超檢查

B型超聲波檢查,已在醫院的許多方麵得到了應用,它已成為醫生檢查及診斷的好幫手。

這種檢查方法對人體無損害、無痛苦。病人躺在床上,醫生用一個探測頭,在被檢查的部位來回移動,熒光屏上就可以顯示波形和圖像。如配合電子計算機,一秒種就可以拍攝數十張超聲斷層像片,為診斷疾病提供依據。

那麼,什麼是超聲波?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用於醫學檢查的?它給我們什麼啟示?

大家知道,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當我們在空曠的大廳或山穀裏大聲喊叫時,可以聽到響亮的回聲,這就是聲波的反射。但是,我們耳朵的聽力很有限,當聲波頻率超過2萬赫茲時就聽不到了。這種聲波被稱為超聲波。

人們觀察到蝙幅就是利用自己發出的超聲波來辨別方向而準確無誤地飛行、捕食的。超聲波在本質上與能聽到的聲音一樣,隻是頻率很高,波長很短,基本上沿直線傳播,而且可以反射、折射、繞射以及吸收、衰減等,它在固體和液體中比普通聲音更容易傳播。在它的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兩種不同物體的界麵,由於物體對超聲波的阻力(稱為聲阻)不同,就產生界麵反射。

對超聲波的應用,最早是出於軍事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為擴大製海權以及更好地刺探海域的敵艦,或深入敵方領海,發展了潛水艇,並用聲納(超聲波)作為聯係、探尋和發送情報,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技術上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