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朔望月包含多少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因為月亮繞地球運動的軌道是一個橢圓。月亮在橢圓軌道上運動的時候,其中有一點離地球最近,叫近地點;有一點離地球最遠,叫遠地點。在近地點附近,月亮運動速度較快;在遠地點附近,月亮運動速度較慢.因此,月亮的運動速度不是均勻的,而是周期性變化的。加之太陽視運動也有周期性變化,所以月亮每圓缺一次,所經曆的時間也就不是固定的。現代觀測表明,較為準確的朔望月長度約為295306天。請記住這個數字,它是陰曆中分大、小月的原因和依據。
年的由來
在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對於較長的時間間隔,例如追憶往事或計劃將來,往往以“年”為單位。我們今天對“年”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人類認識這一周期並把它組織成適用的時間單位,卻花去了科學史上上千年的時間!
雖然目前科學史家還不能確切地說明年這個概念產生的具體年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它一定是隨著農業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西安半坡遺址窖藏的粟粒,保存在陶罐中的白菜和芥菜種籽;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大量的稻穀,這些都說明從黃河流域到長江以南的廣闊土地上,遠在6000年前就有了一定水平的農業。應當承認,那個時候人們已經基本掌握四時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農作物生長周期的關係了。因為農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有賴於掌握時令。
當然我們不是說那個時代的人已經學會觀察天象並掌握其變化規律了。年的交替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運動的周期。在那樣的時代(大約是新石器時代)不但沒有觀察天體運動規律的科學水平,而且也根本不知道地球是繞太陽在運動。“地動說”是近代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在17世紀才提出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原始人類認識年,最早不是根據天象,而是根據大地上各種自然現象:河水泛濫,草木枯榮,鳥獸遷徙,寒暖交替,等等。即使在今天,有些農民根據這些自然現象判斷季節,相差也不會太大。這些自然現象統稱方“物候”。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積累了大量觀察物候的經驗。在古籍《夏小正》中,已經有了豐富的物候描述,其中有一段說:
正月,雁向北飛,魚兒上浮,田鼠出洞,桃樹開花;
二月,開始種黍,羊兒產羔,堇菜發芽,昆蟲蠢動;
三月,桑葉萌發,楊柳抽枝;
四月,杏樹結果,溝河田間有蛙鳴;
五月,杜鵑啼,蟬兒叫,夏瓜結果;
六月,桃子熟了,小鷹正學飛;
七月,雨季到來,葦子長成了;
八月,瓜熟季節,棗兒也下來了;
九月,大雁南遷,菊花盛開,鳥獸準備過冬;
十月,烏鴉亂飛,準備狩獵;
十一月,鹿角禿了,狩獵開始;
十二月,昆蟲潛入地下,鳶鳥在天上飛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