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2)

第六章

我國有據可考的最早的記日方法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幹支表。幹,指天幹。它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組成。支,是地支,它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表示。一個天幹配上一個地支。就組成一對幹支。如天幹以“甲”字開始,地支以“子”字開始,按這樣順序組合,可得六十對幹支,稱為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選取某一天為開頭,以後的日子就都可以稱呼了。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它出現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代,不能不說是一大創造。據史料記載,我國從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就開始連續記日,直到清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共2600多年,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長的記日資料。

幹支還被用來記月,但時間不長就廢止了。用幹支記年大約始於東漢初期,以後從未間斷過。直到今天,例如1983年,我國的日曆上還印有“癸亥年”字樣。這就是說,公元1983年,農曆是癸亥年。

月的由來

晴朗的夜空,明月高懸,清澈如鏡。那多變的月亮,占往今來,引起了人們多少遐想和憧憬!“嫦娥奔月”,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這不朽的詩句,更為美麗的神話壯色生輝。

月亮是夜空中最顯著的天象。在沒有燈燭的古代,捕撈、放牧以至某些農活,都可以在月光下進行。即使到了可以用火來照明的時代,月亮對於人們也還有頗大的影響。“舉事常隨月,盛壯以攻戰,月虧則退兵”(《漢書·匈奴傳》),連行軍打仗也要利用月色。因此,對於古人來說,月亮的作用僅次於太陽。

常羲“生月十有二”大概是古人對月亮的最初期的認識。他們認為月亮從圓到缺就慢慢死去,下一個月出來的是新生的月亮。但是“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屈原:《天問》)則反映古人對於月亮的進一步思索。

月亮的升落,以及它的圓缺變化是人類最早認識的天象之一。我國周代的金文,把從“肋”——初三新月出現開始,叫做“初吉”。由“肋”向前推,每月初一、三十,完全看不到月亮,這就是“朔”。十五前後月亮最圓,稱為“望”。人們注意到朔望變化具有相當準確的周期,由此產生了朔望月概念。

所謂朔望月,就是把從這一次朔到下一次朔,或這一次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定為一月,它等於29~30天。

朔望月的出現是人類繼“日”之後認識的又一個時間周期。從原始計時單位“日”發展到更長的時間單位“月”,標誌著人類對於時間的認識和測量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現在我們知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繞地球運動,本身不發光,而反射來自太陽的光。在地球和月亮一道繞太陽運動的過程中,太陽光有時能完全照亮朝向地球的月麵,有時隻照亮一部分,有時則完全照不到。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就會看到月亮有不同的形狀,稱為月相,又叫盈虧。

月相變化有五個主要階段:新月一上弦一滿月一下弦一殘月。新月在農曆初二三傍晚出現在天空的西方,就是前麵提到的“肋”。上弦月出現在初八九,能看到半個月麵。滿月在十五六,此時太陽和月亮正好隔著地球遙遙相對,所以又稱作“望”。下弦月是二十六七清晨出現在天空東方的彎月。在每月初一和三十,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麵恰好背著太陽,這就是上麵說到的“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