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教育科研評價的反思與展望(下)(2 / 3)

五、凸顯效益的評價應用

教育科研評價結果和評價結論的反饋與應用既是教育科研持續發生和發揮作用的過程,也是教育科研評價活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價值,凸顯效益的過程。長期以來,由於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者常規型、經驗型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教育科研方式以及教育科研評價方式尚未發生根本轉變,應用教育科研評價成果、以科研(教研)促教育教學和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的氛圍尚未形成,教育科研評價結果或結論推廣應用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內力驅動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效益未能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基於此,何以凸顯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效益,充分發揮科研(教研)促教育教學的功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下麵擬就此問題作一簡要探討。

(一)確立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基本原則

1.效益性原則

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效益性原則是指教育科研評價應用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科學研究促教育教學,把教書育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放在首位。

2.可行性原則

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可行性原則是指教育科研評價應用既要有長遠目的,又要有近期目標;既要有長期規劃,又要有短期行動方案,尤其應該根據已具備的人力、財力、物力製訂切實可行的行動目標與行動計劃,並積極踐行,在行動中不斷總結經驗,揚長避短,持之以恒,防止急功近利,確保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科研評價推廣應用的效益和價值。

3.整體性原則

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在教育科研評價應用中應該注意教育科研成果間的相關性,盡可能將多學科、多維度、多視角綜合研究的多種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提倡對同一研究問題或教育教學難題采用多維思考,多向審視,通過多種方式方法的互動、滲透、共生、融合、鏈接等,發揮教育科研評價的整體優勢,實現教育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促進教育教學在分化與綜合互動推進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提高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和學校的綜合實力。

4.創新性原則

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創新性原則是指教育科研評價應適應教育教學改革需要,瞄準國際國內教育科研前沿,不斷改革創新,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不斷贏得普惠性實效。也就是說,在推廣應用教育科研評價成果中應始終堅持創新,尤其要在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中尋求突破點、切入點、結合點,進一步明確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重點、難點、焦點以及發展目標,開辟新領域,采取新措施,適應新形勢,確保教育科研不斷推陳出新,充分展示和體現教育科研評價持續的凝聚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5.擇優性原則

教育科研評價的擇優性原則是一種優中選優原則,它要求在比較、對照、不斷衡量的基礎上,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選擇最能體現特色和優勢、最能結合本地教育實際與實踐、最能發揮效能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研究成果來推廣應用。這就需要教育科研評價者和教育科研評價應用者做到:①轉變觀念,破除隻選擇、推廣、應用本地、本單位甚至本人科研成果的封閉思想;②客觀公正,在更大的範圍內選擇優秀成果,不徇一己之私;③堅持實踐,做更加深入、更加細致、更加持之以恒的實驗研究工作,在反複實驗的基礎上,驗證教育科研成果的實效性,以更好地發揮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價值和作用。

6.實踐性原則

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實踐性原則是指教育科研評價隻有在推廣、應用中才能得到進一步檢驗、豐富和發展,它要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推廣應用教育科研評價成果,應做到邊推廣,邊研究,邊運用,邊總結。教育科研評價應用一般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使教育科研成果或教育科研過程不斷完善,質量不斷提高,價值不斷升華。

(二)優選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多種手段

教育科研評價應用,必須針對某項教育科研評價成果的具體特征優選應用手段和方法,一般來講,教育科研評價的應用有如下方式和手段:

1.行政手段

依靠行政機關、行政領導的權力,采取指示、規章製度、措施等方式,推廣應用成果。具體方法如召開成果推廣研討會、部署推廣工作、組織人員到各推廣點講學或觀摩、發放成果資料、檢查評價各地推廣成效等。

2.宣傳手段

通過各種媒體發表研究成果,引起各地同行的關注,建立起信息聯係通道。如在教育期刊上,開設研究成果選載、簡介、評論以及研究成果應用理論、方法、經驗等方麵的欄目;運用報紙、電視等媒體,以及教育工作會、報告會、交流會、展覽會、現場會等渠道,廣泛宣傳研究成果的意義、內容、價值,形成重視和應用研究成果的氛圍。在時機和條件成熟的時候,可發起成立一個民間性質的研究協作會組織(可以是全國範圍的,也可以是區域性的),通過舉辦成果研討會、成果交流會等,邀請各地專家、同行前來考察、交流,現場指導,進一步擴大研究成果的影響,促進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

3.激勵手段

運用多種方式,采用各種手段鼓勵和獎勵推廣應用教育科研評價成果的相關人員。經常總結、交流推廣應用研究成果的經驗,及時表彰推廣應用研究成果的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支持和資助相關人員參加高層次、高規格的國內外學術研討會,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發表自己的觀點;支持並資助相關人員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出版高水平的學術專著;對那些潛心研究,深入基層,長期工作在一線,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相關人員尤其要關心、關注、關照,使他們有想頭,有盼頭,更有勁頭。

4.評估手段

把課題研究與成果應用同時納入教育部門、單位考評的指標體係,成果應用的評價以效益為重點,把成果應用效益列為整體業績的重要方麵。具體包括:進行人事考核和學術考評方麵的改革,促進知識形態成果向技術形態物化,進而向教育實踐轉化;在科研選題上向具體的教育教學研究傾斜,對教師科研成果的應用進行跟蹤,並將其納入個人業績評定體係;製定教育科研評價應用促進製度,使教育科研評價應用在製度保障、約束和鼓勵下有效地進行和開展;界定教育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與使用範圍,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教育管理部門以“教育——科研——社會”一體化為準則來考察各類學校,將教育科研評價成果應用納入學校評價體係。

5.法律手段

教育科研成果是具有知識產權的知識產品,其推廣應用涉及諸多法律法規問題,需要通過法律法規加以規範,以進一步提高教育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意識,規範教育科研人員的學術自律和學術道德。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指導下,有關部門或單位也可以製定諸如成果推廣應用的指導方針和指導原則、研究成果登記管理製度、研究成果推廣應用人員的責任與義務,成果研究者與應用者的權益保障製度以及研究成果的評獎與獎勵製度等。

(三)明確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主要程序

1.做好應用的準備工作

切實做好應用教育科研評價成果的組織準備、思想準備和必要的物質準備,特別要在應用範圍內,明確推廣應用的目的、意義、步驟、方法,明確任務、分工、要求,充分調動評價應用相關人員的積極性。

2.確定擬應用的成果

對相應領域(教育教學或管理的某個方麵)的現狀、問題進行全麵分析,收集整理有關數據資料,通過甄別、比較、分析,結合問題的實質,擇優確定擬推廣應用的評價成果。這項工作既可以增強評價應用的針對性,又便於進行成果應用前後的比較分析,對應用成果的效果做出科學的判斷。

3.製定應用的計劃

教育科研評價的應用因各級各類教育科研單位、學校的設備設施條件以及人員構成或各種影響因素的不同而遇到不同的困難和問題。因此,成果研發者與應用者應共同研討,製訂切實可行的應用計劃,按照程序有目的地組織應用活動,認真落實教育科研評價成果應用的每一個環節。計劃製訂的內容包括:成果的名稱及應用的目的、內容、範圍、過程、評價、條件、風險與補救等。

4.組織培訓,現場示範和指導

對成果提出的理論、觀點、方案、方法等有了全麵、係統的理解,才能接受和應用。因此,要根據成果的類型、內容,采取學習討論、培訓等方法,幫助應用人員理解和把握成果的理論體係、方法體係,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操作技能等。

5.推廣應用的具體操作

按照擬定的實施方案積極穩妥地推進評價成果推廣應用工作,並及時總結,將在成果應用過程中走在前列、具有先進性、示範性的工作思路與方法、實施技術和手段以及優秀單位或者個人樹為榜樣,供其他單位或個人學習借鑒,進一步促進教育科研評價理論成果向實踐轉化,增強評價應用的實效性。

6.反饋調整,發展創新

教育科研評價成果的應用是科學的理論、方法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的創造過程。教育科學發展是無止境的,具體的教育科研成果也不可能完美無缺,它們隨教育改革與實踐的不斷深入而變化、發展。因此,創造性地應用成果要注意研究應用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創造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在應用過程中如發現成果本身的某些問題或不足,可以而且應當及時向研究者和有關專家谘詢、指導、研討,進行補充或修正,從而使研究成果更加豐富,更加完善。

7.交流研討,總結經驗

成果推廣應用活動也是整個研究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或重要環節,因此也需要有相應的交流和總結。這一環節一般包括:①簡要介紹成果的背景與特點,並對成果有一個評價分析;②應用活動的組織情況,開展的主要工作以及工作目標;③關於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操作性方案;④成果應用活動後對原成果的發展和突破;⑤提出學習與應用該成果時應注意的問題以及實踐啟示;⑥成果應用活動的成效。

(四)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有關注意事項

1.理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由於教育科研管理與成果評價的機製尚未理順,教育科研成果的價值一直都是根據獲得課題經費的多少、參與人社會地位的高低、所獲獎勵的級別和數量來確定。許多教育科研不是麵向教學實踐需要,而是單純為了追求所謂的“學術價值”而進行的與實踐相脫節的研究。教育科研評價理論工作者應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將研究重心轉到研究生動的諸多教育科研評價的現實問題。我國學者褚洪啟認為:“現實主義應成為教育理論研究的一麵鮮紅的旗幟,否則沒有出路。……現實主義麵對現實,不回避,不盲從,不投機,不悲觀,對現實中的陰暗麵既深刻批判又積極改造。”隻有積極主動地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教育科研評價中的實際問題,才能使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產生更大、更廣泛、更深刻的效益。

2.構建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孵化機製

由於許多教育科研評價成果可以轉化為物化形式,如圖書、錄音、錄像帶,因此依托音像出版社、圖書出版社專門設立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機構。教育科研成果也可以嚐試性地進入拍賣領域,促進教育科研成果更快、更好、更有效地轉化為教育生產力。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可以專門設立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室。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一附中成立了“張思中外語推廣工作室”,使他們的先進教學方法迅速推廣到全國各地。

3.加快建立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激勵機製

如果教育科研人員因進行成果推廣應用而得到肯定,他們就會千方百計,花時間和精力努力做好這件事。反之,則收效甚微。長期以來,雖然國家和教育科研單位都在嚐試用不同的方式解決成果推廣應用中的激勵力度問題,但效果不佳,其關鍵原因之一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激勵機製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科研單位與科研人員、學校與教師進行成果推廣應用的內驅力不足。鑒於此,我們應加快建立激勵機製,以推進教育科研評價成果的推廣應用。

4.促進科研主體和實踐主體的互動

即要加強教育科研評價成果推廣應用的“供需結合”。教育科研評價成果的推廣應用,既需要成果生產單位或生產者的“生產與供應”,也需要成果應用單位或應用人的積極響應,“供”與“需”要緊密結合。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可以進行成果應用研究招標,按一定的標準精選並確定一些教育科研評價成果進行推廣應用,然後召開成果推廣應用研討會,讓“供需”雙方明確各自的職責:成果研發者主要承擔指導工作,在指導中進行再研究、完善和提升;成果應用者主要是學習和應用,在學習和應用中研究、推廣。

5.避免教育科研評價應用的誤區

首先是避免急功近利。教育科研評價研究者不能隻滿足於或隻關注課題立項、結題和獲獎,而要更多地注重課題實施及成果在應用中的現實效益和長遠利益,看其是否為促進一個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或教育科研進步起到積極作用以及這種作用的大小和程度。其次是避免被動應付。一些教育行政部門以下發紅頭文件的形式要求推廣和應用某項教育科學研究成果,在這種行政命令的外部強製推行下,出現“剃頭擔子一頭熱”的現象,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在推廣應用某項教育科研成果時,隻是被動應付上級檢查,並沒有真正利用該成果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是避免漫無目的,“為應用而應用”。任何優秀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是為了解決某個現實的教育教學問題而產生的。但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中,成果應用者們往往不能親身感受這些問題,也很少對課題的研究目標加以分析和揣摩,其推廣應用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究竟在推廣什麼或為什麼要推廣應用。

總而言之,未來的教育科研評價研究在標準、方法、管理、價值取向和推廣應用諸方麵已經展現或正在孕育新的發展趨勢和發展苗頭,呈現出“問題解決的評價標準、多元互動的評價方法、促進發展的評價管理、注重推廣的評價取向和凸顯效益的評價應用”等特征,這無疑將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大效益地促進教育科研評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實現豐富和發展教育評價理論,規範教育科研管理,提高教育科研人員素質,廣泛推廣應用教育科研成果,並最終發展和繁榮教育科研事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玉芝,趙裕春.評價學業成就的方法[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2]申維辰.評價文化:文化資源評估與文化產業評價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