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教育科研評價的反思與展望(下)(1 / 3)

(一)教育學價值

所謂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的教育學價值,是指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能夠通過影響和改變教育教學方式,滿足學校、社會以及個體發展的某種需要,從而產生特定的社會效益和教育效果,獲得自身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其核心價值取向在於從師生生命深處喚醒他們沉睡的自我意識,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實現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

1.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收集文獻資料和篩選信息、整理資料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研究資料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對於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因而,可以說,開展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工作是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和要求,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能有效地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具體表現在:第一,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是理論聯係實際的天然渠道,有助於教師帶著問題學習教育理論,通過理論學習完善和豐富教育經驗,從而使教師的業務學習效果倍增;第二,教師在推廣、應用和評價教育科研成果中,必然會查詢、檢索相關研究成果,有的放矢地理解、吸納前人或他人的思想或觀點,從而為總結、提煉新的教學方法提供有益的啟示,並借此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自己的專業自主;第三,通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評價,教師在解決教育教學實踐難題的同時,也對自己在教學實踐中日積月累起來的直觀、感性的教育經驗進行理性升華,使自己原先若隱若現的、不可言狀的體悟明晰起來,優化起來,從而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更高層次的反思,直接或間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2.有利於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在教育教學改革縱深發展的今天,麵對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改善教育方法的曆史重任,學校教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學校教育要應對這些挑戰,順利完成自己的曆史使命,就必須不斷進行改革;相應地,教育要改革,就必須積極尋求教育理論的支持;而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發展,是以教育科研為基礎的。實踐證明,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能有效地解決學校教育變革和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這是因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評價意味著要突破陳舊的框框,以新思想、新製度、新方法、新措施、新工具來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它是教育教學變革的先導,是教育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隻有通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評價,才能分析和甄別當前教育成敗得失的根源,總結教育變革的經驗教訓。可以說,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是進行教育變革的先決條件,是推動教育教學變革的強大動力。

3.有利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的目的有階段性目的和終極性目的之分。階段性目的主要有二:一是改進、完善、豐富、發展教育教學方式;二是探索和完善理論體係,以更好地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終極性目的則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適應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創新人才。階段性目的是終極性目的的基礎,階段性目的實現與否要靠終極性目的的實現來檢驗。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既是一個教育思想轉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行為實踐的過程,可以充分發揮教育科研成果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和教育教學質量,促進高水平、高質量教育的實現。

(二)心理學價值

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的心理學價值是指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可以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場,從而促進教育科學和教育科研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所謂心理場,是勒溫整個心理學體係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勒溫將物理學中的“場”概念引入心理學,用以說明個體的心理生活,並以“心理生活空間”或“生活空間”兩個基本概念加以描述,他認為“心理生活空間”(PsychologicalLifeSpace)是指在一定時間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全部事實。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所形成的心理場是一種心理動力場,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凝聚向心合力,推動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管理以及教育科研活動本身的順利進行。

1.有利於形成應用教育科研成果的心理場

應用教育科研成果的心理場是指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可以形成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的環境,營造對教育科研成果再認識、再創造的氛圍,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①學習教育科學理論的心理場。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需要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作基礎與支撐,這就要求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或實踐工作者深入學習教育科學知識,不斷拓展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視界。同時,任何教育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具有自身固有的特質,如時空和思維的相對性、研究主體的能動性、研究對象的差異性、研究方法的複雜性等,因而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不是簡單複製,不是依樣畫葫蘆,更多地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師生實際,把握成果的精神實質,融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樣,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中,必然存在一個學習的過程,隻有通過學習,吸取精華,才能把科研成果轉化或內化為新的知識結構。②轉化教育科研成果的心理場。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是指教育科研成果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經理解、內化、改造,轉化為教育實踐的過程。它是一項創造性、研究性很強的勞動,也是一個艱苦的再研究、再創造的心理活動過程。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可以為上述過程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氛圍,促進教育科研成果潛在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種心理氛圍,我們稱之為轉化教育科研成果的心理場。③促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心理場。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是教育科研成果向實踐轉化的重要中介,也是衡量教育科研效益的重要標誌。就目前而言,我國整個教育科研成果能及時應用於實踐或解決實際問題的比例還比較低,亦即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還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因而我們有必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本身當做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種基本類型,借此營造一種良好的心理場域,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創造者、推廣者、實施者、應用者、評價者緊密合作,進一步理解、拓展、內化和遷移教育科研成果,這必將有助於推廣活動的開展和對教育科研成果的再認識、再創造,從而促進理論走向實踐,服務實踐,實踐檢驗理論,豐富理論,使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有利於形成評價教育科研成果的心理場

教育科研成果評價是指從科學性、創新性和應用價值等方麵,對所取得的教育科研成果進行客觀分析、研究、論證,得出對成果的總體評價的結論。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有利於形成良性的教育科研成果評價心理場,從而促進評價工作的順利進行,體現自身的意義和價值。①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是驗證成果科學性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科研成果的科學性要求研究成果符合客觀實際,有確切的事實基礎,而不是主觀臆造;反映事物的規律性聯係,而不是現象和表麵的聯係;結論應是客觀真實基礎上的合理引申,而不是根據主觀的構想,任意挑選的事例堆砌。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形成的評價心理場可以有效地檢驗研究的問題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新穎前沿,是否值得思考和探索;可以有效驗證研究目標是否符合實際,研究計劃是否周密詳盡,研究假設是否有理有據,研究方法是否適切可行;可以深入地考察研究過程是否規範有序,收集的資料是否客觀、可靠、完整;還可以檢驗整理、分析、處理研究資料的方法和技術是否科學,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否合理等。可以說,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是驗證成果科學性的重要途徑之一。②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可以進一步確證和豐富成果的創新性。創新性是體現教育科研成果靈魂和生命力的本質特征,其內涵主要包括:其一,理論上的創新。研究成果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理論、新概念、新觀點、新見解、新結論等,豐富和發展了某種重要的教育理論觀點或學說;其二,方法上的創新。研究過程中成功地運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技術,選用了新的研究視角,或發現、獲取了大量的新材料、新依據、新事實等;其三,實踐中的創新。研究成果解決了前人未能解決的實踐問題,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實踐經驗等。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在確證和豐富成果的創新性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它可以確證和檢驗理論創新,推動和促進方法創新,豐富和發展實踐創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源頭活水和強大動力。③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可以體現或拓展成果的應用價值。教育科研成果能否進行推廣,推廣的程度和廣度等直接說明了該成果的價值高低。如果一項研究成果,具備可操作性強、資源共享價值高、實用價值大等特質,自然會得以廣泛推廣應用。相反,一項教育科研成果僅以某種功利(如評職稱、結題)為目的,以發幾篇論文、出一本小冊子為終結,束之高閣,那麼這種研究成果隻是形式和數量的表征,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也不具備推廣應用的有效性。

3.有利於形成促進教育科研活動的心理場

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是:從選題開始,經過研究得出成果,把成果在實踐中加以推廣;從推廣實踐中再選題,再研究出成果,然後再推廣實踐——循環往複地進行。在每一循環中,如果把科研成果隻停留在知識產品階段,而不研究在實踐中推廣應用,不能說是進行了完整的教育科研活動。因為教育科研成果隻有通過推廣應用轉化為生產力,才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可見,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及其評價活動是教育科研活動全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也是促進教育科研活動持續開展的助推器。由此而形成的教育科研效應,具有重要的心理場作用。①凸顯了廣大教師在教育科研中的主體地位、源頭作用。教育科學研究的參加者雖然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但其主體仍是廣大教師。廣大教師工作在教育實踐第一線,具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在實踐中既有創造性的成功經驗,也會遇到各種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教育科研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②有利於以科研促教學。由於工作關係,廣大教師參加教育科研大都帶有業餘性質。一般說來,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限製了教師研究內容的選擇和研究時間的利用,而當研究任務與他們的實際工作結合時,就能有效地吸引他們投身於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評價恰恰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種把科研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有效機製,通過科研促教學,讓他們體驗到從事教育科研的成功喜悅和幸福。③有利於樹立精品意識,產出精品成果。任何一項成果的獲得並不意味著對該成果認識的終結,不少教育科研成果都是在局部範圍內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由於教育科研條件的局限性、研究對象的複雜性、研究過程的偶然性等因素的影響,這些研究成果隻有通過深入實踐,反複檢驗,不斷證實,才能形成更完整、更科學、更成熟的理論。而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為研究結論的驗證提供了可能和保證。“推廣評價”實際上也是進一步研究,通過推廣評價,可以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成果的價值,豐富和發展成果的內容,擴大成果的效益,有助於人們樹立精品意識,產出精品成果。

(三)社會學價值

所謂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的社會學價值,是指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廣評價過程中,教育理論工作者、科研成果管理者和教育實踐工作者在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協調行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人際間的交往關係。它實質上是一種交往行為,同時涉及客觀世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社會世界(教育科研與教學中的人際關係)和主觀世界(教師教學實踐中積累的各種經驗),是“最為合理的一種行為方式”。

1.有利於形成教育科研交往圈

盡管目前各級各類教育部門及學校、教育科研院所等單位從事教育科研的人數眾多,科研成果數量亦相當可觀,但令人困惑的是,這些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教育教學行為,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的卻並不多。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或教研人員都隻局限於自己狹小的圈子,從教育的某個環節出發開展工作,而沒有從教育全局出發,從教育事業的整體著眼,去通盤考慮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內在聯係。從理論上說,他們都隻注重教育體係中的某個環節,采用“目的工具性行為”,為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而從事教育教學或教研工作。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要加強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機構以及基層校長和教師的互動交往與合作,因為他們都是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的主體,隻是他們分屬於教育實踐不同的環節上,分別擔負不同的任務,實施不同職能,隻有他們的多重交往、溝通與合作,才能形成教育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促進教育教學與科研的雙向互惠。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有利於形成教育科研交往圈,創設民主、和諧、合作、共同進步的科研環境與教書育人氛圍,提高各級各類教育工作者的交往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是實現教育教學與科研良性互動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科研、行政和學校三者交往合作的有效途徑。它不僅能使教育理論指導和服務於教育教學實踐,充分發揮教育科研成果所具有的潛在價值,而且能在實踐中檢驗理論,以便理論工作者反思、修正和完善理論。

2.有利於消除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的分離

教育領域長期存在著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相分離的現象。造成該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來自科研成果本身的原因,它的生成得益於研究者對文獻資料的苦心研讀、斟酌、思辨,理論性太強,難於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有來自教育教學一線教師的原因,他們或是因功底不深,對先進的、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理念領悟不透,難以操作,或是因功利思想作祟,不願放棄眼前利益而去從事短期內難以見效的科研成果推廣工作;有來自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者的原因,他們對科研成果價值的評價過於側重學術性,對科研成果鑒定過於注重論文篇數和專著的出版,對教師的評價過於注重學生知識掌握的多少。通過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有利於消除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的分離,克服教育科研與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實現二者的和諧共贏。一方麵,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有利於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促進各種教育信息的有效交流與溝通,形成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暈輪效應,從而促使教育科研成果與教育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實現教育教學功效的最優化;另一方麵,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也有利於理論接受實踐的檢驗,促使教育研究者反思、修正、補充自己的理論,從而進一步豐富、完善和發展理論;同時,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還有利於廣大一線教師在參與研究中長智慧,在應用實施中增才幹,從而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自治和專業發展,培養研究型的教師。

3.有利於創設主體間的和諧

廣義的教育科研成果推廣是指“包括傳播、學習在內的一切擴大教育科研成果使用範圍或起作用範圍的活動”。其主要參與人員有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科學研究者、各級各類學校管理者以及教師和學生等。所有這些參與者共同構成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主體,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主體間性關係,在這種主體間關係的引領下,他們實施的是一種和諧相處、彼此溝通、相互理解、互助互惠的交往行為。首先,在成果推廣及其評價過程中,為了促使成果推廣者能深悟先進教育理念的精髓,熟練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研究者必須與成果推廣者、評價者一起研討,全程培訓和指導成果推廣者,幫助他們理解、內化、應用研究成果,不斷提高理論修養,在學習、推廣、應用教育科研成果解決教育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這也有助於研究者認識研究成果的局限性,有利於研究成果的修進、完善。其次,教育科研成果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萬能真理。因此,在成果推廣、應用、評價的過程中,成果推廣者、評價者應聯係學校的實情,考慮學生的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對研究成果加以改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以適應特定的教育需要。再次,教育行政管理者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廣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紐帶作用和協調作用。他們可以為教育科研成果推廣牽線搭橋,鋪設平台,創造機會。總之,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的過程中,呼喚科研機構、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三結合,提倡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行政人員和廣大一線教師的交往互動、平等對話與交流,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並最終創建教育科研成果推廣及其評價的良性運行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