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學的探索7(3 / 3)

這是一種早在1908年就被用來給紡織品著色的桔紅色化合物,商品名為“百浪多息”。多馬克發現其藥用價值後,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以用於人體。一天,多馬克的女兒小瑪麗的手指被刺破受了感染,全身發燒。多馬克心急如焚,用盡了各種良藥,都無濟於事。感染惡化成敗血症,瑪麗生命垂危。

多馬克把瑪麗傷口的滲出液和血液抹在玻璃片上,在顯微鏡下發現了他所熟悉的鏈球菌。他想到了桔紅色“百浪多息”,但是“百浪多息”並未在人體上做過實驗。他別無選擇,在女兒身上做了首次試驗。“爸爸……”女兒終於睜開了雙眼。女兒得救了!

“百浪多息”是一種起死回生的靈藥,而懷抱中的女兒,正是世界上第一個用這種藥戰勝了鏈球菌敗血症的人。由於多馬克創造性的工作,磺胺類藥誕生了。這種藥具有強烈的抑菌作用,在控製感染性疾病中療效很好。多馬克拯救了千百萬人的生命!

他獲得了193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但納粹德國禁止德國人接受諾貝爾獎,並軟禁了多馬克,強迫他簽名拒絕接受諾貝爾獎。軟禁中的多馬克沒有放棄研究,他繼續開發出了磺胺噻唑和衍生出的抗結核藥物肼類化合物。

1947年12月,諾貝爾基金會專門為德國科學家多馬克補辦了授獎儀式。

青黴素的發現者弗萊明

弗萊明(1881—1955),英國生理學家。因發明了青黴素,獲得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弗萊明出生在英國的亞爾郡,父親是個農民,家中有8個孩子,弗萊明是最小的一個。由於家境困難,他不能繼續上學,16歲便去一家船務公司工作。20歲那年,姑母的一筆遺產才使他得以繼續學習。倫敦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當過老師,參過軍。他的出生以及經曆,使他帶著特殊的情感和責任,專心致誌地長期從事醫學研究工作。

弗萊明曾在戰場上見到過許多傷員僥幸沒有死於槍彈,最終卻被無藥可治的葡萄球菌感染奪去了生命。他決心找到能夠殺死葡萄球菌的藥物。弗萊明1l平方米的實驗室建在地下,潮濕的環境很容易滋生黴菌,因此培養物被雜菌汙染的情況時有發生。一次,弗萊明發現又有一個培養皿中的葡萄球菌被綠色的黴菌汙染了。按照操作的習慣,需要把汙染的培養物倒掉,重新進行培養。可是細心的弗萊明沒有輕易放過異常現象,他發現綠色黴菌群的周圍沒有了葡萄球菌。難道令人討厭的黴菌能夠產生殺死細菌的物質?他抓住了以前被忽視的問題。

弗萊明小心翼翼地將這種綠色黴菌培養起來。他開始不厭其煩地收集各種黴菌,自己或朋友家中發黴的乳酪、果醬、舊衣服、長統靴、鞋子、舊書或古董等等,統統成為他收集的目標。甚至連家裏的所能找到的每樣東西的灰塵,也都被他帶回去進行培養。經過一係列實驗,他終於弄清楚了這種綠色黴菌屬青黴菌屬,它不僅能殺滅葡萄球菌,還能殺滅白喉菌和炭疽杆菌。他給青黴菌產生的物質起名青黴素(亦稱盤尼西林)。

青黴素對動物無毒性,對人體白血球也無毒性。他用青黴素給患者做試驗,盡管其含量很低,效果卻非常明顯。1929年弗萊明把這一重大發現寫成論文發表。但遺憾的是,醫學界當時正興奮地關注於剛剛問世的磺胺製劑,沒有更多的人注意青黴素的誕生。弗萊明的這一重大發現竟被冷落在一旁。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葡萄球菌又開始肆虐戰場,青黴素被發掘出來,並且立即投入軍隊中使用,挽救了許多病人和傷員的生命。青黴素的臨床效果得到了充分肯定,被人們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三大發明之一。令愛因斯坦不可思議的泡利

泡利(1900一1958),奧地利物理學家。因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對原子結構的建立與微觀世界的認識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獲得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泡利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父親是維也納大學的化學教授,母親是一位作家。泡利一家是天主教徒,他的教父是當時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馬赫。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早期教育為他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泡利從小喜歡坐在書桌旁看書,各類書都看。他對物理學尤其感興趣,很早就開始了係統的自學,並顯示出了過人的才智和良好的悟性。他12歲時,有一次聽著名物理學家索末菲教授的演講,當索末菲教授問同學們是否聽懂時,泡利舉手答道:“聽懂了,隻是除了您寫在黑板左上角的那些。”十分驚訝的索末菲教授扭頭看完黑板左上角那堆複雜的公式推理,微笑地點點頭說:“你說得對,我在那兒確實有個錯誤。”

上中學時,老師的講授已經不能滿足於他的理解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勤奮的泡利不受學校功課的束縛,在課外接觸到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他很快就被這門新興的學科迷住了。老師對他在課堂上偷偷地閱讀愛因斯坦著作的行為不置可否,對他所關心的問題更是不理解。19歲時,泡利寫出了一篇關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和實驗結果的總結性論文。在索末菲教授的推薦下,這篇論文被刊登在德國學術界著名的《哲學學報》上,當時距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才三年。這次出名,震驚了學校,也給了泡利極大的鼓舞。

高中畢業後,泡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慕尼黑大學,如願以償地成為索末菲教授的學生。他在廣義相對論方麵的苦心鑽研,使得他成為學術名著《數理百科全書》中“相對論”章節的撰稿人。當時,科學界關注著問世不久的廣義相對論,可又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它,而要全麵準確地介紹這一學科非常困難。泡利很快完成了長達250多頁的綜述文章。他不僅評述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及其物理意義,還在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上大膽地發表了獨特見解。愛因斯坦看後深感後生可畏,他讚歎不已地說道:“讀了如此成熟而富於想像力的著作,誰會相信作者隻是一個21歲的年輕人。”這篇文章至今仍是闡述相對論的經典著作。

除了在相對論和不相容原理方麵的貢獻之外,泡利還有“泡利矩陣”、“中微子”的存在思想等等許多重要的科學創見。幾乎在理論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他都有著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