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諾特等人經過反複研究和實踐,終於找到了治療惡性貧血的有效新藥,為解除千百萬貧血患者的痛苦做出了卓越貢獻。米諾特是個善良的醫師。他看病時,無論對富貴之家還是貧苦患者,一視同仁,當他領到諾貝爾獎金後,毫不猶豫地把獎金全部捐給了哈佛醫學院。
夢中實驗成功的藥理學家勒韋
勒韋(1873—1961),德裔美籍生理學家和藥理學家。因發現神經末梢傳遞的化學物質,獲得1936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他考入施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在法蘭克福市立醫院工作。當時,人類的醫療水平還很低,像白喉、結核病等許多疾病都是不治之症,患者住在醫院裏往往隻是等死。勒韋對當時的醫療現狀感到非常失望,後改學藥理學。
1902年,在英國倫敦大學斯塔林實驗室留學的他,了解到腎上腺素可能是交感神經受刺激產生效應的真正因素。勒韋設想,刺激迷走神經或交感神經,或許會在其末梢釋放出某種物質,從而把神經衝動傳遞給效應器官。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中。
大約在1920年複活節前,勒韋做了一個夢,他在夢中設計了一個實驗,但醒來後怎麼也回憶不起夢中詳細情節,他感到非常遺憾。對這個依稀記得的夢,他一直耿耿於懷。後來他又做了一次同樣的夢,這次他趁自己還沒完全忘記的時候,趕緊來到實驗室。他按夢中的設計,將兩隻青蛙的心髒(連帶迷走神經)從青蛙體中取出來,用玻璃管將其連接起來,管中灌了營養液。當刺激其中一隻青蛙的迷走神經時(迷走神經的作用是減弱心髒的收縮),另一隻青蛙的心髒跳動也跟著受到了明顯的抑製。他像夢遊般地完成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實驗,結果有了一個驚奇的發現:神經刺激很明顯是被溶於玻璃管鹽水中的某種化學物質傳遞過去的。通過這一簡潔而有說服力的實驗,勒韋證實了傳遞神經衝動的某種化學物質的存在。後來,經過英國生理學家戴爾博士證實,這種物質叫乙酰膽堿,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但是在勒韋做出這一發現之前,人們普遍認為,神經傳遞信息是通過生物電的形式實現的,勒韋的實驗糾正了這一錯誤認識。此項開創性工作對於後人解釋神經係統的生理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勒韋發現神經衝動傳遞的化學物質的實驗設計,如此巧妙、簡明,神奇和富有說服力,他一次又一次地堅持不懈,最終將自己潛意識中的實驗設想,以夢的形式顯示出來,並又按照夢裏出現的實驗過程實際進行操作,終於獲得成功,取得了一次意義深遠的科學突破。這已成為科學史上的一段神奇的傳說。
為反對戰爭而製造原子彈的費米
費米(1901—1954),意大利物理學家。在他領導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並參與了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193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費米出生在意大利羅馬的一個鐵路工人家庭,排行老三。父親跟隨著鐵路的建設,不斷變換著工作地點,全家沒有一個穩定的落腳點,過著動蕩清貧的生活。
由於母親身體差,費米被送到鄉下寄養。當費米兩歲半,母親接他回家時,他已瘦得皮包骨頭,嘴巴閉得緊緊的,像個小啞巴。他沉默寡言,在外人麵前顯得非常羞怯,從此費米形成了非常內向的性格。他哥哥卻口齒伶俐,思維敏捷。愛思索的費米與聰明的哥哥在一起,常常會做出些讓人吃驚的事。小學二年級時,費米與哥哥一起繪製了飛機發動機圖紙,他們的繪圖水平幾乎達到了專業水平,兄弟倆還設計了一台能夠轉動的發動機模型。但費米的聰明才智常常被哥哥的表現所掩蓋,父母經常表揚哥哥,忽視了費米的成績。可是,費米不在乎別人表揚與否,他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他不拘言談,但特別喜歡讀科學書籍,這些書在他看來既能學到知識,又很有趣。
費米有一個叫波西克的小夥伴,也喜歡數學和物理,他們常常在一起玩陀螺。他們注意到,陀螺在高速旋轉時總能保持軸心與地麵垂直,在速度放慢時,總是與地麵呈一定角度。這是什麼原因?應該怎樣用數學原理或物理原理來解釋呢?為了解決陀螺運動的問題,他和波西克天天在討論,在課本中找答案,向數學和物理老師請教,但都沒有滿意的答複。這件事激發了費米鑽研科學的積極性,後來他通過研究回轉儀原理,終於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費米25歲成了羅馬大學第一任理論物理學教授。20世紀30年代後期,他開始研究原子裂變。由於發現慢中子效應,費米獲得了1938年諾貝爾物理獎。為躲避納粹迫害,他們夫婦移居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費米主持沒計了第一座原子反應堆,隨後,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雖然投向日本的原子彈製止了戰爭,但也在費米的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遺憾。
愛女成為首次使用磺胺藥的多馬克
多馬克(1895—1964),德國藥物學家。因發明了磺胺藥獲1939年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多馬克出生在德國勃蘭登的一個小鎮。父親是小學教員,母親是家庭婦女,家境十分清苦。因為家裏沒錢供孩子們讀書,直到14歲時,多馬克才上了小學一年級。多馬克學習努力,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入基爾大學醫學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多馬克不得不放棄學習,參軍成為一名軍醫。戰爭結束後,多馬克回到醫學院繼續學習。戰場上的救治經驗使他學習成績非常突出,並順利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1927年,他應聘出任一家病理學和細菌學實驗室的主任,做藥物篩選工作。多馬克把染料合成和新醫藥的研究結合起來,合成了一千多種偶氮化合物。多馬克不厭其煩地逐個進行試驗,感染鏈球菌的小白鼠一個一個死去,而盼望中的新藥卻沒有出現。研究持續了5年後,奇跡終於出現。多馬克把一種桔紅色化合物給受感染的小白鼠注射之後,這些小白鼠康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