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他想起了童年時洗芋頭的情景。把芋頭裝在竹筐裏用力搖,芋頭在筐裏滾來滾去,互相摩擦,泥汙不一會兒就淘幹淨了。“哦,我也用摩擦的方法試一試。”
他找來一隻汽油桶,把鉛塊放在裏麵。轟隆隆地搖了起來,溫度達到近200℃。搖了1個小時,果然出現了一些氧化鉛粉末。
“怎樣使鉛在空氣中更好地氧化呢?”島津並不滿足。他又設計了幾種方案,都沒能行得通。最後,他幹脆向汽油桶裏鼓氣。在搖晃1小時後,出粉率一下子增加了18倍。他發明的這一技術還申請了專利,這一技術超過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塑料王”的來曆
1938年的夏天,美國化學家普倫基特正在研究用四氟乙烯與其他化學物質反應,合成新的化合物。
有一天,他在助手的配合下進行實驗。可實驗不一會兒,發現鋼瓶裏的四氟乙烯不流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普倫基特分析著,“那滿滿一瓶的四氟乙烯哪裏去了?”
他把鋼瓶使勁地晃了晃,似乎有一些固體在響動。“怎麼會有固體呢?”他就把鋼瓶的閥門拆了下來,結果倒出了一些白色固體。他最後把鋼瓶鋸開了,裏麵全是白色粉末。
“哦,原來四氟乙烯由液體變成了固體聚四氟乙烯。”就這樣,普倫基特發現了“塑料王”——聚四氟乙烯。他立即進行鑒定。1941年,普倫基特獲得專利,首次把“塑料王”公布於世。
另辟蹊徑與諾貝爾獎
20世紀30年代,有許多科學家致力於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的研究,但都跳不出蛋白質以螺旋形式存在、每一螺旋圈中的氨基酸為整數的思維定勢,因而沒有取得多少進展。
美國結構化學家鮑林在經過了11年研究之後突然領悟到:“要跳出人們傳統觀念的束縛,再也不能鑽這條死胡同。”於是,他敢字當頭,另辟蹊徑,突破思維的框框,換一個全新的立場來考慮,提出了每一螺旋圈的氨基酸有小數點的模式,通過研究從而取得了重大突破,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金質獎章曆險記
1943年,丹麥處於德國法西斯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一天黃昏,舉世聞名的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正在埋頭實驗。突然,一個警官破門進入,急促地說:“玻爾大教授,您被蓋世太保列入黑名單,上級命令您今夜必須離開丹麥。”
玻爾一想到要離開祖國,就從提包裏把諾貝爾化學獎金質獎章取了出來,說:“我要把這枚獎章留下,以表示我返回祖國的決心!”
“教授,難道您不擔心狡猾的蓋世太保會找到您的獎章嗎?”警官擔憂地說。
玻爾思考了一會兒,說:“這些愚蠢的家夥,絕不會找到的!”說完,他嫻熟地先後把濃硝酸和濃鹽酸倒入燒杯,然後把金質獎章放進了燒杯的溶液中。警官驚愕了!
“我剛才用1體積的濃硝酸和3體積濃鹽酸配製成‘王水’,待獎章溶解後,在眼皮底下他們也是看不到的。”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玻爾從美國歸來,用銅把液體中的金置換了出來,又重新鑄成一枚與原來一樣的諾貝爾獎章。
“浮法玻璃”
皮爾金頓兄弟有限公司是一家曆史悠久的英國私營企業。A·皮爾金頓從劍橋大學畢業後在該公司工作。他在製造厚板玻璃時,曾為如何提高研磨和拋光速度大傷腦筋。“怎樣來改變這種狀況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他走進廚房時,看到水槽裏刷盤洗碗用過的水麵上浮著一層油脂,油脂表麵油光滑亮。深受玻璃表麵光潔問題困擾的A·皮爾金頓豁然開朗:“如果讓熔融的玻璃漂浮在某種熔化的金屬液體上,不是也可以使玻璃表麵變得平滑了嗎?”
有了這個想法,他就按照這個思路進行了實驗,把熔化了的錫放在槽內,讓熔融的玻璃漂浮在錫液上。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終於獲得了成功,於1953年製成了最初的玻璃樣品,稱為“浮法玻璃”。經過反複改進,到1959年達到了穩定生產。
受擀麵杖擀麵的啟發
日本的一位工程師在特種鋼廠工作。盡管他對工作十分賣力,但總是軋製不出合格的鋼板來,鋼板在軋製過程中會開裂。“這是怎麼回事呀?”這位工程師怎麼想也想不通。他為此絞盡腦汁,但始終沒有理出個頭緒來。
一天,他來到廚房裏,看到妻子正在用擀麵杖擀麵,動作靈巧自如。在這一瞬間,這位工程師突然想到了,也可以設計很多根類似擀麵杖的工作軋輥安裝在一個傳動輥上,對金屬進行軋製。軋輥上麵有個相當於“麵板”的固定盤,讓金屬原料在軋輥和固定盤之間緩慢向前移動。“哈哈!這不正像無數根擀麵杖擀麵一樣嗎?”
這位工程師經過實驗,終於成功了,他發明了等向性鋼板橫軋裝置新技術。
“電流的磁效應”
1820年的一天,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奧斯特正在給學生上電學實驗課。隻見他用導線連接伏打電堆的兩端,又把磁針懸掛在導線上。
“瞧,磁針轉動了,偏離了南北極!”一位名叫瑪爾格蕾特的女學生驚奇地說。這一偶然現象,令奧斯特教授興奮不已。
奧斯特用許多伏打電堆做成了一個很大的“電流影響磁針偏轉的實驗裝置”。他決定改變一下導線和磁針的方向,變相互交叉成直角為平行並排放著。他把導線轉了90°角,讓它和磁針平行,成南北方向。就在接通電源的一瞬間,磁針迅速轉動起來,從南北指向轉為東西指向,輕輕晃動了兩下後停下來。當切斷電源後,磁針又恢複到原來的南北指向。
這次實驗,證明電流確實能對磁針發生作用。在這個基礎上,奧斯特發表了他著名的論文《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他將這一實驗現象稱為“電流的磁效應”。為了紀念奧斯特,磁場強度的單位以“奧斯特”命名。
安培定律的發現
1820年7月21日,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公開發表了題為《論磁針的電流撞擊實驗》的論文,向科學界宣布了電流的磁效應。
這如同一陣春風,吹進了法國科學院院士安培的心田。在奧斯特的啟發下,安培心想:“這裏應該大有學問,應該把它作為研究的方向。”於是,他就著手研究兩根導線中的電流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