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不是氣象台
許多人總以為天氣預報是從天文台發出的,總分不清天文台與氣象台的功能,實際上,天文台不是氣象台,前者屬於天文學範疇,後者是與氣象科學有關的單位。氣象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麵那一層大氣,而天文學研究的空間範圍包括了整個宇宙。氣象台是觀測、研究氣象現象的機構,天文台則是觀測、研究天文現象的機構。
台風並非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人們的印象中,台風真是一無是處,隻能給人以危害。但其實並不盡然。台風可以直接帶來降雨,給旱區帶來充足的水分。它也能與冷空氣結合,形成間接降雨。台風一般在七八月份登陸我國,這時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台風所到之處,能給人降雨降溫,給炎炎夏日一頭冷水。所以,台風有害也有功!
天上靜止衛星並非靜止不動
靜止衛星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簡稱。這種衛星繞地球轉動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轉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由於衛星運動與地球自轉是同步的,因此,人們在地球上看上去,靜止衛星好像是不動的,它靜止地懸掛在人頭頂的星空上。事實上,靜止衛星在不停地運動著。
天上掉餡餅並不是不可能
天上掉餡餅,本來是形容一此懶人企圖不勞而獲的妄想,但是,天上有時真的會有掉餡餅的好事呢。世界各地就先後降過錢幣雨、魚雨、青蛙雨、豆雨、穀雨等千奇百怪的雨。原來這些都是龍卷風做的好事。龍卷風中心像個漏鬥,裏麵呈真空狀態,有著驚人的吸力,它所到之處,可以把那裏的錢幣、魚、莊稼甚至汽車輕易吸起,再“扔”到別的地方去,於是天就下起種種怪雨。
寒潮不是寒流
其實寒潮與寒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寒潮是氣象學上常用的名詞,專指天氣活動過程,它有時間性,隻發生在特定的季節裏。在我國,寒潮是來自北方的強冷空氣,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而寒流屬於海洋動力學上的範疇概念,指的是海洋表層大規模的定向的海水運動,它是指海洋從高緯度向低緯度大規模的海水流動現象。海流按水溫的不同,可分為暖流和寒流兩種。寒流由於水溫低,因而對沿途氣候有降溫減濕的作用。
水星無水
水星其實是一個沒有水沒有生命的行星。那裏沒有空氣,時熱時冷,荒涼死寂。它的地形跟月亮相像,有許多環形山,還有裂穀、平原和盆地,但就是沒有水。所以稱它是水星,真是名不副實!
在我們地球上看過去,小小的水星簡直就像是太陽的“跟屁蟲”,一天到晚跟太陽形影不離。
恒星不恒
在我們的宇宙中,恒星是組成這個廣闊無垠空間的主要成員。古代人在製作星圖時,認為星星是恒而不變的,因而給它們取名為恒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人認為恒星是固定不動的。其實,科學家們早就證明,恒星的位置不但經常變更,就是亮度也有變化。隻是恒星離我們太遠,數量又多,人用肉眼是很難覺察到它們的變化的。
不可能有“金星人”
金星是九大行星中距我們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的直徑、質量、平均密度等數據與地球相差不多,它也有大氣層,特別是近階段人們在金星上發現了水的痕跡,於是人們猜測,金星上肯定有生命,甚至大膽造出“金星人”的曆險故事。而事實上,金星上是個可怕的地獄!金星的大氣濃度密得驚人,大約是地球大氣壓的90倍,一個籃球在這裏會被壓成跟乒乓球差不多大。整個金星像大熔爐一樣炎熱,它的表麵溫度大約有475℃。在這種環境下,是根本不可能有什麼金星人的。
新星不是新的恒星
人們在觀看天上的星星時,會突然發現一些新冒出來的星星,於是,人們把這顆從未見過的星叫新星。
其實,新星並不是剛誕生的星,相反,它是一些年老的恒星。原來,這些新星早就存在在宇宙中,因為它平時實在太暗了,夾雜在滿天繁星之間,很難被人發現。有的時候,這些年老的恒星會由於某種原因,突然引爆積聚在表麵的氫,發出亮光,在幾天之內比原來增亮上千上萬倍,於是,它便被人們發現了。當新星上的氫燃燒完後,它又會恢複到以前的亮度。
空氣中的氧氣不會用完
科學家測定,地球上的綠色植物,每年要從空氣中吸取大約5500億噸的二氧化碳。具體來說,三棵大桉樹一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於一個人一天所呼的二氧化碳。同時,按現在地球上植物的光合作用產氧量估計,每年可產氧氣1000多億噸,而地球上生物耗氧量隻是其中的6%左右。科學家還發現,除了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外,那些不起眼的岩石也喜歡吸收二氧化碳呢。所以,人們大可不必擔心空氣中的氧氣會用完。盡管如此,科學家還是提醒大家,盡量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減少對大氣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