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的蛋白質的含量一般在30~72%,比如螞蟻,除了牛肉所含的蛋白質超過螞蟻外,雞、魚、豬肉和蛋都不及它。至於維生素B1、B2的含量,螞蟻更是名列前茅。
如今,吃昆蟲食品成為一種時尚,但吃昆蟲不是現在才興起的。我國向來有“北吃蝗蟲南吃蟬”的習慣。蟻卵醬、炸蟬、炒蜂,是周朝帝王禦膳的盤中餐。今天,哈爾濱流行的蠶蛹食品多達四五種。在非洲南部一些國家,許多人嗜好吃毛毛蟲,這種蟲是一種大帝蛾的幼蟲,長達10厘米,可油炸、紅燒、白燜,也可製成肉蟲幹。據說成年人一天吃20條蟲,就能滿足人體一天對鈣及磷、鐵等微量元素的需要呢。
螢火蟲提“燈籠”
科學家對螢火蟲的發光器官進行研究後發現,螢火蟲發光細胞內的主要物質是熒光素和熒光酶。螢火蟲發光細胞內的熒光素在發光時是會被消耗的。不過你放心,它有辦法補充能量,它補充的是高能化合物三磷酸腺苷。熒光素對於三磷酸腺苷極為敏感,每次發光後,隻要加入一點三磷酸腺苷,就可以重新產生熒光。
螢火蟲的一生要經曆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螢火蟲分為雌雄兩種,雌螢火蟲在草叢裏爬行,雄螢火蟲飛行在夜空中。
螢火蟲螢火蟲的幼蟲最愛吃釘螺和蝸牛。釘螺是血吸蟲的幫凶,蝸牛損害莊稼,螢火蟲專門消滅這些害蟲,所以它是人類的朋友。
生物曆來是人類學習模仿的對象,生物界雲集了眾多人類的老師,並由此出現了一門新學科——仿生學。螢火蟲就是這樣一位老師。
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泡的發光效率隻有6%。於是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了冷光源。冷光源是通過化學能、生物能發光的光源,這種光源幾乎把所有的能量全部轉化為可見光,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
最愛吃桑葉的蠶寶寶
桑樹原是亞熱帶地區的植物,引入溫帶地區後,逐步變成了落葉植物。桑樹的葉含有多種營養物質,這些都是蠶生長發育時所必需的物質。此外,桑葉具有其特有的氣味與味道。
蠶是靠嗅覺和味覺器官來辨認食物氣味的,桑葉是它的最愛,但它不一定隻吃桑葉。榆葉、無花果葉、生菜葉等多種植物葉都是它的食物。由於蠶以桑葉為食的時間最長,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吃桑葉的食性,並遺傳給後代。蠶的後代們對桑葉散發出的氣味最為熟悉。所以,蠶最愛吃桑葉,它一生要吃掉大量的桑葉。
家蠶長大成熟後,會用絲來編織繭。繭是由一根長度為300—900米的連續的絲織成的。
家蠶家蠶有很強的食欲。它們晝夜不停地吃桑葉,所以生長得非常快。當它們頭部的顏色變黑的時候,即表明它們將要蛻皮。在完成四次蛻皮之後,它們的身體會變為淺黃色,皮膚也變得更緊,這表明它們將會用絲繭來包裹自己,在繭中變態成蛹。蛹變態為成蟲,就會鑽破繭,從繭洞鑽出。所以人們常在蠶尚未破繭以前,將蠶繭放入沸水中殺死蠶蛹,得到蠶絲。成蟲的蛾不能飛,它又被稱為“蠶蛾”,隻是用於產卵來繁殖後代。
傳說,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軒轅黃帝的妃子嫘祖,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蠶在桑樹上吃桑葉,而且蠶結成了繭,於是她摘下蠶繭,抽出蠶絲,織成絲綢,並把養蠶繅絲的方法傳授給大家。
漢代,張騫通西域後,中國與西方開始了文化交流,養蠶絲織技術陸續傳到了西方國家。
蜜蜂螫人後會死去
蜜蜂螫人完全是自我防護的行為。蜜蜂討厭黑色的東西和刺激性氣味(如酒、蔥、蒜等)。如果你穿了帶這些氣味的黑衣服走近蜜蜂,那就太不幸了。蜜蜂肯定會攻擊你。
工蜂可是,你要知道蜜蜂螫人後,自己也會死。因為蜜蜂螫人的刺針的末端是與體內的內髒器官相連的,而且針尖帶有倒鉤。蜜蜂螫人後,倒鉤鉤住人的皮膚,這使刺針不易拔出來,它在逃走時一使勁,便會把自己的內髒拉壞,更嚴重的是,還可能把內髒拉掉,蜜蜂因內髒受損而死。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氣味的一種透明毒液,貯存在蜜蜂的毒囊中,當蜜蜂蜇人時,由螫針排出。
工蜂的毒腺由酸性腺和堿性腺組成。酸性腺多稱為毒腺,它是一個小囊泡。毒腺管的內壁由內分泌細胞、導管形成細胞和鱗片狀上皮細胞組成,蜂毒的有效活性物質就是在這裏生產出來的。堿性腺又稱副腺,當蜜蜂從螫針排出毒液後,從這裏會揮發出熟香蕉的氣味,向蜂群報警。
不同年齡的工蜂,蜂毒含量也不同。新出房的工蜂毒液很少,隨著日齡的增長,毒囊中的毒液逐漸增加直到飽和。
蜜蜂蜇人,就像醫生給人打針一樣,當它用螫針狠狠地刺你一針時,存放在裏麵的蜂毒就從螫針“注射”到人身上,由此造成痛癢和紅腫的現象。蜂毒的主要成分是蟻酸,出現痛癢和紅腫的現象都是它在作怪。如果不慎被蜜蜂蜇了,隻要在患處塗上濃肥皂水,讓蟻酸和堿性物質發生一場“化學戰”,變成了鹽類,痛癢和紅腫的現象就會減輕。如果是在野外,一時找不到肥皂水,這時可用自己的小便去洗傷口,也可以緩解疼痛。
當然,如果紅腫症狀很嚴重,還是要快速去醫院作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