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香港電影(1 / 1)

70年代的香港電影

進入70年代,香港電影市場仍陷於低潮,1975年落入最低穀,觀眾僅有5 000萬人次。其實,1967年至1976年10年間,正是香港電影市場遭遇極大危機之時,也是武俠片、功夫片大行其道之時。70年代初,功夫片熱潮興起,鄒文懷脫離“邵氏”而出掌“嘉禾”,並於1971年爭取到李小龍與嘉禾簽約,拍攝影片《唐山大兄》大獲成功,李小龍又續拍《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等影片,再創港產片票房記錄。“邵氏”不甘示弱,用《天下第一拳》打開歐美市場。一時間功夫片此起彼伏,“邵氏”、“嘉禾”全麵進入武打時代。旋風所及,台產武打片紛紛出籠,胡金銓的《俠女》(1972)奪得1975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成就獎。港台武打功夫片開始走進國際市場。但這似乎不能挽救香港電影的頹勢。1974年,銷聲匿跡近3年的粵語片再度興起,其注重本土現實生活、具有強烈諷刺意味的喜劇特色,深受觀眾歡迎。後來,功夫片與這種喜劇合流,成為語言生動、趣味性高、動作新奇精巧的新派功夫喜劇片,成龍一躍成為新派功夫喜劇片的超級巨星,其《蛇形刁手》、《醉拳》賣座很好;《俠女》劇照此外,洪金寶的《肥龍過江》、劉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和《螳螂》也轟動一時。香港電影至此重新獲得活力,產量及賣座率開始上揚,市場複蘇。

而真正對香港電影事業起推動作用的,是1978年底和1979年一批從歐美學習電影理論與技術回來的年輕人。他們經過電視台的磨煉之後進入電影界,拍出了一批在內容、形式、技術上截然不同於過去時代的藝術與商業並重的影片,給香港影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從而推動香港電影在製作、發行、宣傳等方麵的急劇現代化,拉開了80年代香港電影穩步發展的時代序幕。這就是“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從被視為新浪潮電影開山之作的嚴浩作品《茄哩啡》(1978),到1979年這批新人幾乎人手一部新作出現,如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章國明的《點指兵兵》、翁維銓的《行規》、於仁泰的《牆內牆外》。這些影片幸運地找到了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點,是“最具商業化的一次電影藝術革新運動”。它給香港電影帶來了勃勃生機,引導80年代香港電影的再度複興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