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節 優等生列寧(1 / 1)

引語:公正地說,並非每個優等生長大後都會有所作為,但是,有作為者在學習上必定不會偷懶。

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九歲多就上中學一年級了,在班上他年齡最小,學習成績卻是第一。

列寧有個好習慣,每天早晨很早就起床,洗漱後整理好床鋪,就抓緊時間把功課複習一遍。在中學的幾年中,他幾乎天天都是這樣,生活很有規律。他上課專心聽講,門門功課都學得很好,晚上和弟妹們一起做作業。別人才動筆,他很快就做完了。爸爸看到這種情況,擔心他養不成用功的習慣,經常提醒他說:“要刻苦學習,要認真地完成作業。”

有一天,列寧聽到妹妹奧裏珈在隔壁練鋼琴,一段很短的曲子,她彈了一遍又一遍,起碼練到沒有一點錯兒才停下來,列寧感動地說:“這種勁頭真讓人佩服!”他覺得應該學習妹妹這種刻苦的精神。從此以後,他做功課格外用功,而且做得比老師規定的還要多。他還經常找些參考書讀,認真地做讀書筆記。

列寧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的誇獎。教師給打的分數往往不是“5”分,而是“5+”。每次作文時,老師在一兩個星期以前,就把題目告訴學生。列寧知道作文題目後,馬上就開始準備,讀參考書,考慮文章的內容,寫提綱,打草稿。他把稿紙折成兩半,在左邊起草把右邊空著。草稿起好以後,就在右半邊補充、修改,或者寫些必要的說明。不幾天,右邊的一半也快寫滿了。等到交卷的時候,他的文章已經認真細致地改過好幾遍了,文章自然又充分又有條理。

列寧不喜歡死啃書本,不論學什麼,都肯動腦子鑽研。同學們都不愛學拉丁文,覺得很枯燥。列寧卻學得津津有味,因為他找出了拉丁文的特點,掌握了拉丁文特有的各種語法規律。有一天,拉丁文教師讓坐在前排的一個同學翻譯一篇很難的課文。這個同學站起來,翻譯了一半就再也譯不下去了。老師說:“下一個。”第二個同學站起來,也翻譯不下去。老師說第三個,第四個……直到大多數同學站了起來,才輪到列寧。同學們都輕鬆地透了口氣,他們相信列寧準能答應答得不錯,那麼大家就可以坐下來了。教室裏靜靜的,列寧聲音不高,翻譯得十分流暢。教師坐在講台上一動不動地聽著,等列寧翻譯完了,他走到列寧跟前,緊緊地抱著列寧親切地說:“謝謝你,我的孩子!”

列寧還有一個好習慣,遇到不懂的事情,總要弄個明白。有一次,他和同學們挖到一個屎殼郎的洞。屎殼郎的洞很寬,洞深約有半米,洞裏分幾個格子,在一個格子裏有一大堆糞,而另一個格子裏擺著許多圓溜溜的糞球。列寧讀過一些講昆蟲生活的書,就跟同學們講:“這些糞球是屎殼郎從外麵運進來的,屎殼郎有個滾糞球的習性。”同學們問,屎殼郎把糞球滾到窩裏去幹什麼呢?

這一下可把列寧給問住了。他答應第二天告訴大家。他回去問了哥哥,還讀了有關的書。第二天,他果然帶來了答案:原來屎殼郎把卵產在糞球上麵,孵化出來的幼蟲,就可以把糞球當食物。過了幾天,他又告訴同學說:在古代的埃及,屎殼郎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埃及人把石頭雕的和泥塑的屎殼郎放在廟裏供奉,或者帶在身上作護身符。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原來這幾天,列寧翻閱了不少講到屎殼郎的書。

列寧對各種知識都有興趣。在學校裏,他不但學好了各門功課,而且還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政治理論書籍。

啟示:精益求精、不懂就問、涉獵群書,且能有規律的學習和生活,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還有什麼事能夠難倒他呢?

延伸問題:孩子進入中學後,壓力慢慢加大,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這時候的孩子處於性格敏感期,家長更要慎重對待,不能因孩子成績稍有下降就非打即罵,也不要過度地追求孩子分數。

首先,家長要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遭遇,因此產生厭學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所以解決的途徑就不是唯一的。比如有的孩子厭學並不是不愛學習,而是考試失利導致自卑自棄心理。這時候,家長要安慰孩子,一次考試成績不好並不能說明自己不如別人,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隻要努力,一定會取得好成績。

其次,家長幫助孩子設置恰當的學習目標。過高的目標容易使孩子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往往欲速則不達;目標太低則起不到應有的激勵作用。所以目標要明確為中等難度,可以近期達到,這就要求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過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