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居裏夫人因為勤奮好學,促使了她在科學的道路上收獲了豐碩的成果,被世人尊稱為“鐳之母”。
居裏夫人瑪麗,原籍波蘭,她生長在波蘭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一個中學數學和物理教員,母親當過小學校長。瑪麗兄弟姐妹五個,她是最小的一個。
由於家裏人口多,經濟又不富裕,幼小的瑪麗和其他女孩子一樣,玩洋娃娃、堆積木,和夥伴玩捉迷藏,不過,小瑪麗才智超人,記憶力特強。三四歲時,她就專心聽哥哥姐姐念書,姐姐有時教瑪麗識字寫字,所以她能熟背許多詩篇。瑪麗常到父親的房間去,那裏放著不少物理儀器和礦物標本,像玻璃管、小天平等,年幼的瑪麗對這些小東西十分感興趣,她時常踮起腳尖,長時間地仔細端詳,還不時用小手指去碰碰玻璃管。一次,她問父親:“這些東西叫什麼名字?”父親告訴她說:“這叫物理儀器,可以通過它們了解許多大自然的奧秘。”從此,這些儀器就深深刻印在瑪麗的腦海裏,更多的是培養了她從小愛科學的興趣。
瑪麗的童年很不幸。八歲那年,大姐得傷寒病夭折了。兩年後,母親又不幸去世。從此,瑪麗失去了媽媽和大姐的愛撫。父親又被降職減薪,家庭經濟十分困難。但是,逆境也磨煉了她的堅強性格和執著追求知識的意誌。小瑪麗進私立小學讀書時,深深知道自己家境不好,父親還讓她讀書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學習特別刻苦。有一次,小夥伴同她開玩笑,在她低頭看書時把幾把椅子高高地疊在她的周圍,可她一點也沒覺察,等看完書抬起頭來,碰到椅子,椅子嘩啦啦倒下,她才發覺。
上中學時,她的姐姐、哥哥在學校讀書都因學習成績優異獲金質獎章,這使瑪麗十分羨慕,她學習更努力了。1883年6月,瑪麗中學畢業,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金質獎章。
當時,波蘭大學不收女學生,女孩子上大學必須出國,出國要花很多錢,瑪麗和姐姐布羅妮商量。瑪麗說:“姐姐,你20歲了,我才17歲。你先去巴黎上大學,我在華沙工作,掙了錢支持你上學。等你畢業回國,掙了錢再支持我去上大學。”姐姐十分欣慰,從此,瑪麗在華沙做了五年家庭教師,為了支持姐姐讀書,瑪麗有時連一張郵票都買不起。後來靠自己的一點積蓄和姐姐的幫助,瑪麗於1891年去巴黎求學。在巴黎大學,她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地學習,經過四年,獲得了物理和數學兩個碩士學位。為了節約時間,瑪麗幾乎每天隻吃塗黃油的麵包和定量的胡蘿卜、櫻桃之類的蔬果。
後來,居裏夫人擔任法國鐳研究所所長,和她的丈夫先後發現釙和鐳兩種放射性元素。190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獲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有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啟示:在我們看來,居裏夫人的求學之路是艱辛的,而在她的眼裏,這條充滿荊棘的求學之路走起來並不痛苦,因為走到盡頭,會有盛開的鮮花等著自己。
延伸問題:每次聽到好學之人的故事,孩子都會激動地給自己製訂學習計劃,但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按照學習計劃執行。這時候,家長該怎麼辦呢?
當孩子製訂計劃後,家長應該鼓勵他將計劃公之於眾,比如向家人或朋友公開宣布:“我要如何如何做了。”而不是把計劃藏在心裏,有了公眾約束力才會產生積極的效果。另外,當孩子不按照計劃執行時,家長可以隨時敲敲警鍾,但一定要以巧妙的方式和溫和的態度,而不是怒聲訓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