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在工場手工業的早期,資產階級的力量還不很強大。革命是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盟來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它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
1649年,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建立了共和國。1659年,為了鎮壓人民運動,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國王妥協,於是王朝複辟。1688年,資產階級又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製度,鞏固了資產階級政權。
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導致思想領域裏沒有高亢的思潮和分明的流派。
革命的曲折過程和相應的思想文化特點都在建築發展中留下鮮明的烙印。
宮廷建築
王朝複辟時期和君主立憲初期,雖然已是資產階級革命之後,但英國的宮廷建築卻是空前繁榮時期,而且帶有濃厚的君主專製特色。複辟的國王從凡爾賽回來,首先擴建了索莫賽特大廈(1661-1662)和新建的溫且斯特宮(1683)。這些都是仿凡爾賽的,但是於1894年焚毀。為第一任立憲國王改建的漢普頓宮(1689)是荷蘭古典主義的,因為他從荷蘭來,英國沒有自己的宮殿建築。
漢普頓宮是克裏斯道夫·侖最著名的非宗教性建築,在威廉和瑪麗繼位不久,威廉命令侖將漢普頓宮的都鐸改造成與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相媲美的宮殿。但因英國已形成清教主義建築的強大傳統,侖把原有建築改成紅磚牆點綴白石材配以科林斯柱式門廊和雕刻的山花。在噴泉庭院中,侖精心推敲了立麵上的母題,底層是石拱廊,二層窗口上有三角形山花,三層窗雕以花環圓框,這是對帕拉蒂奧的沉溺與愛好。宮廷寓言的繪畫是英國繪畫中最著名的,該畫是巴洛克的,托因希爾是當時傑出的裝飾和繪畫大師。大樓梯在寬敞的大廳中分三層盤旋而上,顯示了宮廷室內設計的壯觀。室內壁畫可以說是巴洛克風的再現。繪畫表現的是一個虛構的宮殿建築框架中的古代生活情景,該畫出自意大利畫家安東尼奧·沃裏埃之手,該場景是漢普頓宮的國王大樓梯廳。
宮廷建築中比較有意義的是倫敦下遊的格林尼治大建築群(1696-1715年)。設計人是克裏斯道弗·侖和他的學生。它的布局是兩進大院子,其中第二進院子盡頭的豁口,可以一直望到遠處高地上17世紀前半葉的女王宮。兩側長長的塔斯幹式柱廊形成的深遠的透視,把女王宮引進了建築群。建築群的體形變化很大,前麵轉角處的一對塔和它們的穹頂很剛健有力。
格林尼治建築群本來是王宮,後來用作收養傷老病殘的海軍戰士和水手。這時,歐洲一些國家正為爭奪海外殖民地而不斷作戰,酬謝這些人,正是為了發展資產階級的殖民事業。
聖保羅大教堂
新古典主義主要是在建築上提倡理性的單純化,另一方麵要以對古代最高的忠實來表現柱式。理性和考古學是構成新古典主義的兩個互補要素,並使它區別於巴洛克建築。
新古典主義在英國出現得最早,也有人稱新古典主義為啟蒙主義,但概念是一樣的。
克裏斯道夫·侖是個傑出的古典主義者,在英國倫敦建造最人的教堂——聖保羅大教堂的過程中,堅持了古典主義原則。在建築立麵的處理上做到了理性的單純化。我們所說的理性就是發揚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文藝複興是在古羅馬古希臘中找到了理性,從而文藝複興建築成就最高。法國絕對君權時的古典主義建築同樣是在古希臘、古羅馬中找到了自身發展的理性文化,因此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成了歐洲建築的“正宗”。18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又開辟了建築文化的新領域,同樣也產生了全歐洲的影響。唯理主義就是笛卡爾提出來的,法國的宮廷唯理主義文化形成了法國古典主義。古典主義的精神主要是提倡“規範化”、“合理性”、“邏輯性”,要求不沾民族偏見,不沾藝術家個人的見解,建築的理性應在建築藝術的本質中體現出來,拋棄一切曖昧的東西,不容忍建築師沉溺於裝飾,陶醉於個人的習慣趣味,沉湎於繁冗的細節,總之建築應在理性中見美。
啟蒙主義建築理論的核心,也是批判的理性新古典主義與法國古典主義的本質區別就是在於新就新在它是批判的理性。批判古典主義理論中美是先驗的,是普遍的,永恒不變的,理論提出真實的美存在於簡單的,合乎功能的結構,存在於“自然”。批判古典主義中不講個性,輕視感情、性格等。在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感情覺醒”的口號下提出建築要有性格,通人心靈,能引起激動的情緒。新古典主義者的思想基礎來源於古希臘建築文化。他們對古希臘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他們認為“羅馬人隻對建築作了些平庸的事……唯有希臘人給建築以高貴和不朽”,把希臘藝術的優點概括為“高貴的純樸和壯穆的宏偉”。他們說:“古希臘的藝術的卓越成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白由。政治製度越民主,藝術水平就越高。”